略论歌剧中宣叙性段落及其演唱
2019-01-12张红海
张红海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四川 绵阳 610000)
歌剧是西方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将音乐(声有乐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艺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着丰富的样式和繁多的体裁。本文试图从宣叙性段落在歌剧中的重要结构地位以及宣叙性段落的演唱技巧方面对它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一、宣叙调的概念及其特点
宣叙调亦称朗诵调,是歌剧演唱的一种形态类型。它实际上就是语言的音乐化,在歌剧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行成的介乎于“说”和“唱”之间的演唱形式。歌剧中的宣叙性段落强调朗诵式、话式的自然音调变化,在独白对话的演唱中用以表现人物关系的剧情进展。
宣叙调在歌剧中的形式丰富,在18世纪的意大利歌剧中比较常用的宣叙调几乎不用乐器伴奏,节奏较密集、速度较快,完全是依照日常语言中的音节来演唱。19世纪的歌剧作曲家更喜欢使用带有伴奏的宣叙调,这时虽然它的基本特征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在音乐上却更加自由,有时甚至存在花腔式的片断。在有伴奏的宣叙调中,音乐的复杂性也大大提高了。器乐部分可以与唱词部分形成下响应对比、支声、模仿等关系。
二、宣叙性段落的结构意义
宣叙调和宣叙性段落在歌剧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一逐渐变化发展的过程。在歌剧发展的初期,多首咏叹调的连接就构成了歌剧的主体。宣叙调和宣叙性段落作为交待剧情的部分在歌剧整体结构中处于次要的地位。随着歌剧艺术的发展,要求歌剧音乐能表达更为复杂、更为细腻的情感,同时也要求歌剧音乐具有相当的交响性。这时宣叙调就逐渐融入到歌剧的整体结构中,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在瓦格纳的歌剧中,由于分曲结构的终结和咏叹调与宣叙调之间界限的模糊,宣叙性的风格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结构地位,甚至有许多歌剧就完全是由宣叙性段落构成的。它从剧情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出于某种静止的状态,这时,歌剧情节的发展就必须要依赖于宣叙调。它可以交代人物的背景、故事发生的情形,矛盾的起因等。在早期的歌剧中他就像一条把咏叹调串起来的线;而在更加交响化的歌剧中,他则称为矛盾发生、发展、激化的催化剂。众所周知在一般的歌剧中,作为各个角色表演重头戏的咏叹调总是有一段宣叙调引出。这从那不勒斯乐派作曲家A.斯卡拉蒂开始就已经成为一个惯例,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
三、宣叙性音乐的段落特点
宣叙调或宣叙性段落是处于歌唱与说白之间的表演方式,它与说白是不同的,说白是完全以日常语言为基础的,只是在韵律、节奏、音调等因素上有一些艺术化的处理而已;它与咏叹调也有很大的区别,咏叹调是完全的音乐化,更注重音乐与旋律的布局与起伏。宣叙调恰恰处于两者之间,它强调朗诵式、说话式的自然音调变化。宣叙性段落的非歌唱性主要体现在他的音高线上,最常见的是在一定的节奏下的直线进行,而以一音一个音节的方式最为常见。第二是语气化的音乐风格。因为宣叙调主要的作用是交代人物的景、故事发生的情形、矛盾的起因等等,因此它的唱词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这就要求音乐不能追求流畅婉转,而是带有叙事、疑问交谈性的语气。
四、宣叙性段落的演唱技巧
宣叙性段落于歌按常识唱性段落在演唱上是有许多共同点的,比如发声的位置、音色等等,但它又有着与歌唱性段落不同的地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吐字的清晰。宣叙性段落因为主要承担的是剧情的展开,因此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清晰地向观众交代故事发展的细节。这就要求在演唱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咬字的清晰。在歌唱性段落中虽然也强调吐字得清楚但似乎声音的优美是最重要的,但在宣叙性段落中,如果没有做到清晰的咬字,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第二是说与唱的比例。宣叙性的段落会因为剧情及风格的不同而或偏向于唱,或偏向于说。这就要求演唱者要根据剧本及整体的音乐进行分析判段断。这里就不仅仅是一个吐字清晰的问题,如果说与唱的比例把握不好,就会破坏全局的整体风格与格调。特别是在20世纪的一些歌唱中宣叙性段落的比例大大增加,使它本身也有了比较细腻的分类,因此对于演唱者来说如何准确把握说与唱得比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歌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之后,已经与起初那种个歌曲集成式的雏形有了极大的不同,而格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宣叙性段落结构地位的提升。在瓦格纳以及后来者的许多歌剧中,有些全剧几乎都是由宣叙性段落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