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2019-01-12杨书良

魅力中国 2019年26期
关键词:教材运动体育

杨书良

(河北省固安县礼让店乡胡家庄小学,河北 固安 065500)

所谓“乐”亦即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在教材的选编和教法上要依据儿童心理特点而定,使之乐于去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所谓“动”就是说体育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显著特点在于身体练习,教学必须符合人体 运动机能变化规律和生理适应性规律,要有一个合理的运动负荷,并建立在“乐”的基础上,使之主动去锻炼 ;而“学”是通过身体练习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内化成为运动技能,达到掌握科学体 育锻炼的方法,使之终生受益。“乐、动、学”三者有机溶为一体,高度概括了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它的形 成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高度的指导意义。

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我遵照“乐动学”的指导思想,精心选编教材,适时采用与之相应的教法,收到 了明显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乐动学

(一)在“乐”字上做文章,是小学体育教学首先应考虑的因素。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低段的 教学以养护和锻炼并重,重点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乐”必须体现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儿童的心理特点十分鲜明,对事物的注意、思维持久力均差,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编上要力求丰富多彩;力求 活动是群体性的;力求多安排游戏性的教材。我曾在一节教材为50米考核的课中做过成功尝试,使枯燥的考核 课充满情趣。从课的开始就安排反应练习以集中注意力,随之在准备活动中又安排三项行进间的游戏练习,不 仅使学生情绪高昂,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目的,还紧紧扣住短跑的特点进行了起跑所需的反应练习,做到一举多 得,测验成绩良好。

(二)“动”是体育教学最基本的特点,要使“动”达到良好的效果,除遵循运动规律外,应建立在“乐” 而为“动”的互相关联的基础上。“动”给“乐”作出明确的限定,即“乐”是有条件的,不是“乐”而为“ 乐”,而是“乐”而为“动”,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离,才能使体育课堂结构安排趋于科学化。“动”应该 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方能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体质。同时,必须遵循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适应性规 律。因此在教材的安排和课的结构选排上,一般应把游戏教材作为主教材,又作为准备活动内容,在基本部分 结束后,一般安排赋有竞争性教材,不仅体现出“乐”的特点,更使“动”有量的保证。

(三)“学”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必须有计划地学习有关运动技术,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完成学 习基本任务,“学”建立在“动”的基础上。体育教学必须通过大量的“动”才能使技术内化而形成运动技能 .因此学习和掌握教材的途径必须是科学的身体练习,并溶进智力、心理等因素,所以“动”是“学”的基础 ,“乐”是“学”的效果的激活因素。只有“乐”“动”才能使“学”事半功倍。当然,“学”本身具有特定 的含义,必须通过一定的教法才能有效传递知识。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分解教学是体现教法的关键。如何分 解教材又是核心问题。依据程序教学原理,科学地把教材分解为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并一步一步掌握,以 达到完整掌握技术的目的是有效的。

“乐动学”三者是有机合一的整体,又各具有其深刻的含义,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不可偏重一方而轻之一 面,必须从整体上作为指导性的纲领。对三者加以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必将有益于教学 质量的提高和更有效地使体育教学趋于灵活、多彩而实效。

二、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培养

(一)强化自我意识,调动主体能动性

在体育教学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其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学生都有荣誉感和好胜心,可多组织比赛教学,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差异,采劝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刺激其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

(二)有意识地渗入心理训练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失败、挫折、反复等顺境与逆境的不同承受力,达到能自我调控程度。

(三)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

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与实施中,要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应选用生动有趣,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教材,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体育训练中磨炼自己性格。如,可根据女生对美追求强烈的特点,选择艺术体操、舞蹈、健美操等教材,让他们在配有音乐的体操房中练习。同时,要合理选择有利于发展身体和肌肉的练习,增强协调韧性,这对发展女生的生理活动机能,提高学习乐趣和积极性大有好处。

(四)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分组教学

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心理因素。由于学生兴趣不同,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其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个性,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由于小群体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与学习的,学习动机肯定积极。这样的组织安排,不仅使学生会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尽情运动、享受,心境会格外开朗。

(五)按学生性格类别组合学习小组

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影响教学效果。属于外倾型性格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身体素质往往较好,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学生性格孤僻,反应较慢,一般体育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也较弱。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不合理,结果前者感到“吃不饱”,后者则“吃不消”,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可按内、外向型两种性格,结合其运动技能而分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教师较易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培养和发展。

猜你喜欢

教材运动体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