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19-01-12孙彤芬

魅力中国 2019年26期
关键词:小格分针解题

孙彤芬

(河北省唐县北罗镇南乐屯小学,河北 唐县 072350)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营造出创新的氛围。教是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原材料,教材本身虽是死的东西。教学方法并不是死的东西,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去寻找创新能力培养的切人点。教师只有知己知彼,了解学生的识认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其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不断地激发和培养他们的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新的需要,因为这种需要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教法以突出创新为价值取向,把培养学生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前提。例如,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后,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这个性质解决笔算:800÷400为8÷4,并进行口算。这种应用的本身就是种创新。另一种是在老师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下运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逆向思维训练,难题巧解,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都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对阅读、观察、询问、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渗透。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要为学生留有提出问题的时间的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提出难倒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只有“疑”才有“思”,只有“思”才能迸出创新的火花,激发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时针转动的速度是分针转动速度的几分之几?”题目出示后,某同学立刻回答是六十分之一,根据是1小时等于60分。这时,大部分学生表示赞成这个答案。接着,我问同学们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这时,有几个同学表示不同意这个答案。我鼓励他们说,不一定大多数人同意的答案就是对的。这时,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说“老师,我认为应该是十二分之一,因为时针转1大格(即5小格)是1小时,分针同时转60小格,表示60分钟,也就是说,时针转1小格,分针将转12小格。因此,时针转动的速度是分针的十二分之一。”我听完后,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答案是对的,并对他敢于质疑的精神大加赞扬。这时,又一位同学补充回答:“老师,如果保留这个六十分之一的话,我们可以把题目改成:分针转动的速度是秒针的六十分之一。”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主动地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并逐步形成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

三、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解题过程是通过问题的转化来完成的,策略转化是数学解题的一个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例如,在辅导学生解答后面一道题目时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教学:某人从一向上运动的自动扶梯的顶部到底下用了7.5分钟;他若以同样的速度从下往上走,则用1.5分钟可到达顶部。如果他不走,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多少时间?如果停电,他用多少时间可从底部走到顶部?学生初次接触这道题目时,觉得很难思考,一时感到束手无策。此时,学生有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在教学的关键处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提醒学生:这题类似于我们学过的哪一类题,有的学生觉得像行船问题,楼梯向上的运动像水在流动,人向下的运动好像是逆水行……有了这一启发,学生就跃跃欲试了,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到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 我们可以把此人从上往下的运动类比成逆水行舟,并根据从上到下用7.5分钟,求出自动技扶梯与人的速度差为电梯长度的17.5;反之,类比成顺水而行,求出速度和为11.5,再用和差问题的方法求出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的时间为:“分钟。”某人从底部走到顶部的时间:“分钟”。这种,通过教学手段上的突破、创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的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留有探索和思考的余地,为学生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创造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也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给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尊重学生以不同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在教学中,把学习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来说印象和感受会很深,理解得也很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猜你喜欢

小格分针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二年级)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用“同样多”解题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解法
钟面上的秘密
林小格,下一站春暖花开
林小格,下一站春暖花开
解题勿忘我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