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实践是文化自信之源

2019-01-12周锋周海怡

魅力中国 2019年4期
关键词:理论人类时代

周锋 周海怡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重点课题,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是凝聚亿万人心,迎接新机遇、新挑战,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灵魂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并且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来概括了“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提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对此,我们不由地思考,作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我们“文化自信”的源头和底气到底来自何处?

一、人类实践活动是文化生成的本源

(一)思辨的文化理论不符合自然法。

西方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哲学起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追问,是那些惊讶诧异困惑的主观情绪产生了哲学观。诚然,人类的思考是形成基本观念的前提和源泉,但是人的主观情绪和心理状态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答案只能存在于实践当中,是人的生活实践催生了人的思维活动。同样地,思想起源于什么,哲学起源于什么,文化起源于什么?都可以归结于人类对社会生活实践的不断追问和对永恒宇宙人生的持续思考。总而言之,时代的文化来自于时代的实践,思辨的文化理论是不符合自然法则的,文化理论的原始形态首先而且应当是分析批判的。

(二)文化生成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毫无疑问,文化观念的产生和演变是我们在面对社会变革时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反映,它是形而上的东西,而文化观念的生成逻辑和发展方向根本而言是由作为先决条件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的,因此在整体趋势和大体方向上就必然要遵循经济基础这一基本前提。换言之,文化生成逻辑的演绎效域不可能超出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否则它就会失去现实依据。对文化生成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解读,就是要从物质经济基础出发,剖析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途径方式,找寻文化在历史维度中的实践逻辑,洞察出其矛盾性的社会历史根源,从而找到创新优秀文化的钥匙和出口。

(三)文化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关系。

我们将文化独立于我们客观本身之外的一个认识研究对象,仅仅只是基于理论思维上的便利而做成的观念性的抽象模型,因此,文化的生成来源就不言自明了。在人类生存和社会实践中,为了兼顾文化之本然状态,我们常常将文化本身与人类实践活动在观念上进行对比和对立,但这样的对立不应该绝对化,而应该时刻注意到这种对立的有限性和局限性。要知道,文化本身与人类实践活动之间并无泾渭分明的界线。能够进一步认识到此种对立的有限性,则更加不难看出,这种对立的根源在于人类本身。从根本上说,文化的存在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反映,二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

二、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竞争力的核心要义

(一)实践是检验传统文化优劣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和评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应当基于人类在既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生活实践。任何利用西方科学的逻辑推理、理论证明等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信”和“伪科学”,都是不科学的和站不住脚的,其认识从根本来说都是错误的。中国文化是科学还是迷信,并不是任何一个所谓的评定机构或者某些资质个体来决定,而应该由社会实践来决定。对待中国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接受实践检验,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对中国文化之于某一方面的作用优劣再做评判。

(二)比较中西方文化应采取相同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要求我们历史地看待文化事物,而不能采用不同的历史标准。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停留在远古时代,而对西方科学的认识放在21世纪,这显然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连最起码的历史评价准则都未遵循。中国文化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而西方的科学史大约在500年。从历史的角度看,用500年的西方文化否定5000年的中国文化确实有失偏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在21世纪依然能够呈现勃勃生机,不能不为中国人民的辛勤智慧点赞。历史观告诉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三)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学会抓主要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指导我们在认识事物中要学会抓“主要矛盾”。这要求我们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上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片面地把风水算命当成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而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和世界文明渊源的贡献,显然是不公允的。文化具有时代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对当时问题的解决;同样地,任何一种思想都是对时代问题的一种解答,是基于时代任务的一种理论阐释,这种时代的思想就是时代的文化。我们既要看到中国文化为我所用的一面,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不足,并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创新发展。

三、创新发展中国文化需要立足时代实践

(一)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自强。

真正的文化自强,必须要创新和发展中国文化,因为有文化自强,才会有文化自信。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强。也就是说,自觉不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强调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也就是把我国建成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个文化自信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文化自强的民族,今天我们谈建设和发展中国文化,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能够给这个世界贡献什么,我们不可能永远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这就要求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发展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

(二)文化发展需要文化创新。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提出,我们大学里为什么培养不出来创新人才来?我们习惯于从理论到理论,不知道如何推陈出新。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个民族现有的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回答时代问题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和丰厚积淀。其实你只要回答了时代问题,能够事中明辨,解决时代的任务,就是创新。我们知道,文化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文化发展绝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重复和模仿,而是结合当前、面向未来的创造和再生。今天的文化不可能从过去文化当中寻找到它的源泉,它的发展只能来自对今天问题的创新解决。

(三)文化创新根植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形式,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仅仅只是一个载体,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来表达时代的新内容,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理论,在社会实践中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中不断总结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理论,从而演绎成今天的文化。我们说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和发展者,就是因为我们党能够运用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做指导,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资源,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文化。

本文系宋智敏博士主持的湖南省教改项目“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下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调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理论人类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