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庭坚效仿苏轼“以诗为词”的得与失

2019-01-12苗诗雨

魅力中国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作实践效仿黄庭坚

苗诗雨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随着苏词成就的提高及其在词史上地位的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褒奖的角度来看待“以诗为词”的创作,并出现了许多的效仿者,黄庭坚就是其中之一。黄庭坚的“以诗为词”虽然是效仿苏轼,但是又有所创新,在创作理念与创作实践上都与苏轼有所区别。然而黄庭坚在 “以诗为词” 的创作中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使得词的创作暴露出诸多的缺点:在创作态度上不够端正;对“以诗为词”的理解以及词的创作实践不同于苏轼,所作词多用诗的创作方法,缺少词的韵味,情感表达的不够。

一、“以诗为词”的由来

“以诗为词”作为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此说出自于陈师道的《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1],陈师道站在尊体的立场,以非本色否定苏词,由此可知,“以诗为词”最早是作为批评苏词的创作而提出了。

二、苏黄“以诗为词”的不同认识

黄庭坚延续了苏轼“以诗为词”的词法,但他并非完全效仿,而是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和创新之处。苏轼认为词是“诗之苗裔”,而黄庭坚由于受到自己的诗学理论的影响,更加注重用诗歌的创作手法来写词,即“寓以诗人句法”。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分歧主要在于黄庭坚对“以诗为词”的认识与苏轼不同,对“以诗为词”怎样进行创作也有不同的见解。

(一)对“以诗为词”的认识不同。

苏轼“以诗为词”是为了提高词的地位,从而带来创作实践的改变。他强调诗词同源,他认为词为诗之苗裔,词与诗是相互连结的。比如他评价蔡景繁“别人的词作看出:“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3]苏轼认为,蔡景繁的词不同于一般的词作,而可与诗人之诗相匹敌。黄庭坚则坚持词的传统内容,注重以诗人笔法入词,从而带来诗词趋同的倾向。他常用诗歌理论来指导词的创作,强调作词需要学问。他曾说:“东坡道人在黄州作《卜算子》……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4]他认为苏轼能够“语意高妙”是因为胸中有万卷书,有广博的学问,因此他特别强调学问在词的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对“以诗为词”创作实践的认识不同。

苏轼的“以诗为词”在实践上突破了传统诗词的界限,广泛地选择题材,扩大内容。而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在诗歌创作中就特别重视炼句,坚持“寓以诗人句法”。这种创作理论与实践直接影响了黄庭坚的词创作,他的创作有以下几个特征:

1.点化前人诗句入词:黄庭坚作诗提倡生新奇峭,而“以故为新”就是他实现生新奇崛的一种手段,怎样实现“以故为新”呢?就先从点化前人诗句入手。如《诉衷情》中:“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江南。”“小桃灼灼”化用《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柳鬖鬖”化用韦庄《古离别》“晴烟漠漠柳鬖鬖,无那离情酒半酣”,这首小词共有 6处点化前人诗句入词,但读来却没有丝毫违和之感,一切显得如此自然,如同己出。

2.以生字、俚语入词:生字,既指那些不经常见到的字,又指那些常见却有特殊意义的字。如“西邻三弄争秋月,邀勒春回。”(《采桑子·宗盟有妓能歌舞》),其中的“勒”字,有不同于寻常的意思,读来颇有意蕴。以俚语入词,即在典雅的文言中参以若干方言俗语,打破文言固有的熟滥之调,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达到词“以俗为雅”的特点。

三、黄庭坚效仿苏轼“以诗为词”的不足

清代陈廷悼认为:“黄之视秦,奚啻碔砆之与美玉,黄九于词,直是门外汉,非独不及秦(观)、苏轼,亦去者卿(柳永)远甚。”[5]黄庭坚效仿苏轼“以诗为词”,虽然有所创新,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对待词体的态度不严肃:以诗法入词,倾向于把诗词同化,把诗的创作特点完全带到了词的创作中。他作词只是无聊之时的排遣,在贬谪之后更是如此,因此所作的词往往缺乏词应有的韵味。

未考虑到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诗歌的审美已经可以通过内容、情感、字法、句法、格律等体现出来,而词的审美意境却多由其情感和意境表现出来,词的美还要依靠文字和音乐的组合传达。如:“一叶扁舟卷画帘。老妻学饮伴清谈。人传诗句满江南。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杜鹃声乱水如环。(《浣溪沙》)[6]词中用了“扁舟”、“猿”、“砚”等意象,其中“砚”是一种人文意象,难以引发一种自然之意兴,故在词中极少出现。而黄庭坚此词中亦消解了“猿”和“杜鹃”原本的悲哀之意,反而增添了洒落适意之情。“老妻学饮伴清谈,人传诗句满江南”两句,直接叙述,缺少蕴藉,破坏了词的整体意境。

“以诗为词”是词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苏轼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对于词的诗化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以诗为词”也因为苏词的成就而受到追捧,引来世人的纷纷效仿,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便是其中一个。他效仿苏轼的“以诗为词”,并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手法和技巧,虽有所创新,但是但仍然存在着缺少词的内涵、意蕴、风格等弊病。

注释:

[1]傅璇琮.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8.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苏轼.苏轼文集:卷 63[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1943

[4]黄庭坚.黄先生大全文集[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5]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6]黄庭坚,著.马兴荣,祝振玉,校注.山谷词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创作实践效仿黄庭坚
随着桥梁重新开放,而全球效仿者层出不穷,加拿大卡车司机运动将何去何从
少儿版画主题创作实践
我想效仿一棵树
白饭、皛饭与毳饭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真正值得你效仿的东西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尊儒而不泥古——浅谈中唐爱情传奇的创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