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惊世才情嗅千古文章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019-01-12侯倩茹
侯倩茹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意思是只有在弹过千百个曲调之后才能懂得音乐,看过千百口宝剑之后才能懂得武器,意在强调积累的作用。从哲学上来讲,就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样一个道理。
《知音》篇是《文心雕龙》中的名篇,主要论述怎样进行文学批评,是刘勰文学批评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章。它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特点、方法、基本原理等方面。刘勰敏锐地提出“知实难逢”“音实难知”这两个困扰文学批评界千百年的问题,批评了“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的错误倾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为读者能够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提供了可能。刘勰的文学批评实践,基本上贯彻了他在《知音》篇中提出的主张。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是《知音》篇名句,也是刘勰提供给从事文学批评的人的“金科玉律”。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知音”,必须进行有效地积累。“操千曲”“观千剑”不仅是数量上的要求,也必须有质量上的严格把关。“曲”得是“阳春白雪”那样的名作,“剑”得是“紫电青霜”那样的利刃。如果放松了对质量的要求,只是泛泛地追求数量的多寡,即使“麟风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也难免会像那些没有见识的人一样“以麟为麏,以雉为凤,以夜光为怪石,以燕砾为宝珠”,流于俗套而不懂得辨别真正的宝物。
刘勰叹“知音其难哉”。诚然,知音难觅。不仅秦皇汉武,古往今来大多数人都持有“是古非今”的价值观,这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孔子生于春秋乱世,礼崩乐坏的年代,才会追念尧舜的时代。人们也多是因为所求不得,才想要得到那些完美地近乎虚幻的东西。文章和人才也是一样,古人文章经典人品无缺,那是因为斯人已逝,后人看不到他们虚伪懦弱的一面,若是同时,说不定也会落个“韩囚而马轻”的下场。但就是因为看不见,所以觉得古人样样好,一提起今时今世便要强加一些“江河日下”“人心不古”之类的字眼。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每一个时代也都是最坏的时代,时代所产,必有其存在的道理,必能反映时代的诉求,必将引起人们的共鸣,反而值得细细研究。就拿“曲”和“剑”来说,尧音舜乐固然是经典之作,孔子也闻韶而三月忘肉。但嵇康的一曲广陵止息,也是动人肺腑,“纷披灿烂,戈矛纵横”。两者相衡,本是各有特色,难分高下,怎能因为时代不同而妄加评论,有失水准。剑也一样,尤其是名剑,各有其性情,轩辕夏禹剑虽是名剑之首的圣道之剑,干将莫邪却有挚情之名,是有情人的心头最爱,谁又能否定?
文人相轻,自古如此,崇己抑人,也是常态。人是自我的,所以总是一贯地认同和自己相似的,排斥与自己不同的。这一心态放在文学批评上,就是无法摆脱自己的偏好,从而无法客观公正地对文学作品做出相应的判断。譬如一个偏爱严肃政论文的人,再感人的“心灵鸡汤”也无法让他真心喜欢,他只会觉得肉麻,觉得感情释放得有点多余。这就好比是一个口味清淡的人,再香辣刺激的川菜也不会让他觉得这是美味佳肴,只能哀叹一声消受不起。这一点,可以逐步改进却无法从心底强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是各不相同的,审美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我觉得好文章的定义并非绝对。“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可以通过“操千曲”“观千剑”的方式加以改进,可以通过博观潜移默化地提高修养,但是兴趣品味方面真的无法强求。尤其是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绝对公平的评论家是没有的,就算是刘勰自己的评论,也明显对“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有偏爱,又怎么能强求别人。
信伪迷真的人也不止楼护一个,不过大抵都是因为才学不足而又偏爱卖弄,所以最后沦为别人的笑料。面对这种问题,“操千曲”“观千剑”这样的有效积累就十分有必要。《论语》有云:“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多虚心学习,少骄傲卖弄,“伪”便不存,“真”亦不迷,境界自会提升。
要达到以上三个方面,“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是最好的办法,“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全面而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这“六观”便是评判的具体操作办法。若是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创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都能达到客观地辨识评判,再“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探究作者“虽幽必限”的情感,也就可以做一个合格的文学批评者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不仅是强调量的积累,更要求质的飞跃,如果只是机械地积累,而不用自己的内心感悟体会,精神世界永远得不到升华,达不到“以意逆志”的效果,无法“披文以入情”。“操千曲”“观千剑”达不到其应有的效用,那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便都付之东流了。所以“观文者”须先狠下功夫,自己得先修得惊世的才情,像刘勰一样,有《文心雕龙》那样的不朽著作,才有那资格评论那些千古不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