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19-01-12钟清秀
钟清秀
(广东省兴宁市宁新阳光小学,广东 兴宁 514500)
人们常说“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也就是说要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收获,达到更大的实效。的确,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阵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师工作追求的永恒主题。以下是我在实践中总结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真情投入,是提高实效性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兴趣问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方向。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我在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在乐趣中提高语文素养。如在教学《表里的生物》一课时,我课前搜集了好几款闹钟和手表,上课时一一展示给学生。孩子们看到这些精美的各类钟表,听到不同钟表美伦美奂的响声,一下子就被吸住了,在此基础上,我顺势揭开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容易入情如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无疑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走进文本,合作探究,是提高实效性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倡导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取得共赢。要实现这一点,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关键。“打铁先得本身硬。”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言里面去,前提是教师自己能够走得进去:一是进入文本之前做好学情分析。根据自己所教的班级的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进而把握好教学的“度”与“ 量”。既不拔高,也不降低,量体裁衣往往能在教学中收到实效。二是进行文本解读。教师要仔细分析,理顺文本特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只有对文本重点、难点、亮点、要点做到深入领会和精确把握,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因“教材透”到“教法秀”,才能游刃有余地引领学生一起在文本中徜徉,汲取精神养料。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走进文本,实质上就是进入角色,一旦进入了角色,学习就能主动,探究兴趣就会浓厚。他们在读书中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往往会有如下几方面的收获:一是带着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预设的问题走进文本,通过读书去寻找答案,这是初效;二是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在读书中发现新问题,并通过反复研读去解决,或通过同伴互助、师生合作等方式去解决,这种课堂生成的问题往往是最有价值的问题。三是学生走进文本,反复研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真谛,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实现感情的升华。
新课标倡导,教师要转变角色,合理协调组织,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入、展开、延伸的,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唱,这只能算是“独角戏”自觉不自觉就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局外人。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教师恰当地组织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合作朗读、协同汇报,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收到最大的实效。如教学十一册《鸟的天堂》时,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上课开始,根据课文内容出示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的渴望;课中让学生读、思、议,让学生充分的相互交流,感悟榕树的茂盛美丽和群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让学生结合重点段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最后让学生再一次交流学文收获,抒发对鸟的天堂的向往热爱,同学们各抒己见,收益匪浅,在体验合作中主动积极地完成学习。
三、用爱浇筑,恰当评价,是提高实效性的保障
苏霍林斯基指出:只有不能教的老师,没有不能教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下赞许的目光或是一次轻轻的抚摸,都会给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影响,带给他们一精神上的安慰。教师良好的仪表、友善的态度,能缩短师生的距离,消除学生内心的顾虑,并能激发他们情感的共鸣;而及时地评价学生,将促使他们大脑皮层处于兴奋,心理处于最佳状态。在舒畅的学习氛围下,学生自然主动思索,接受新知识也比较容易。
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多思考教学中的问题,多尝试一些教学的方法,多研究教学对象的需求,学会调控应变,善于总结、反思,就能取得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