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法学教育中的法律职业道德探讨
2019-01-12杨智峰
杨智峰
(内蒙古丰镇市广播电视大学,内蒙古 丰镇 010051)
一、引言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部分西方国家一直不看好我国的经济发展,在经济贸易上间接打击,甚至遏制我国的崛起。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成功后,我国运动健儿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我国社会居民的整体志愿服务意向以及国内多个城市的整体的环境卫生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名誉在世界各国中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同时也基本实现了全面打开通往世界各国的外交渠道。
法律职业道德素养的体现,主要是指法律工作者在开展日常工作的时候能够体现出自己对法律观念的认知、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世界价值观的体现、以及工作时的行为规范与要求。法律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对工作的严谨性、专业性、、以及自律性的要求都非常严格,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人都需要严格遵纪守法,人们在保持理性的对待事物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理性与感性并存[1]。因此,本文简要的分析了我国大学法学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有助于提升法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的有效性改革措施。
二、我国大学生接受法律职业道德培养的教育现状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指导方针,为大学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指出了明确的导向作用,在提倡高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国各大该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法学教育知识的普及、法学专业技能的培训与实践,同时也要提高对大学生法学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学生培育[2]。大学生是促进社会未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尤其是法学专业的学生,可能是未来社会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等各类社会执法者,很有可能是维护社会治安,保证社会公民人身安全的“守卫”。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案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法律理论知识的教育预计法学技能实践培养为主要教育模式,缺少对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深刻认识;我国高校的法学教师师资力量相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有将近一半的法学教师是在结束相关的专业学习后就直接参加教学工作,,更擅长于在理论的角度上去诠释法律职业道德规范、法律观念、以及专业的法律知识,而缺少一定的社会司法实践经验,造成整体的法学教育师资团队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国家近些年来不断的在扩大高等院校的招生,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劳动力竞争过大的压力,但是相应的也造成了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呈现出增长趋势。法律学科本身作为一类实践性极强的教育学科,旨在为社会培养能够与时俱进、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法制建设相适应的法律人才,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新一代的大学法学生,是我国高等院校法学院系面临的一大难题[2]。
三、培养法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就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课程的设置来看,大部分的法学学生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就业方向时都会产生一定的迷茫,即不知道自己在大学期间学到什么、如何在社会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习到的法律知识、缺少独立自主的事件分析能力等等多种困境,很多学生都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于专业相关的法律服务工作,也没有独立自主的学术研究能力,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从事法律行业的时候,极容易受到自己接手过的法律事件分析、前辈们的处理经验等等影响,而潜移默化的养成一种属于自身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而这种法律职业道德素养会体现在社会舆论的评价、传统习惯以及自身的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评判结果,会在法律从业人员开展法律事务的过程中,产生决定性的作用[3]。
所以在大学生接受高校的素质培养的时候,理应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大学生具备优良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不仅能够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同时也能够避免出现职业腐败、司法腐败的现象发生[4]。
四、提升大学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素养的建议
高校应明确法学教育的教学目标:目前我国法学教育课程设置的专业培养目标广泛、内涵过大,存在很大的教学争议,造成各大高校对法学教学定位的目标上也大有不同,所以,高校法学教师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吸取西方国家的一些具有借鉴价值的职业道德教育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明确法学教育的教学目标[5]。
改变传统的说教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形式:由于法学教学本身就是一些法律条例与法规的记忆与运用,高校教师在开展法学教育的课程时,课堂气氛大多都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很难会一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而法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性极强,如果不能准确的理解与掌握,后期就会很难对事件的发生有准确的分析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兴趣点,创新教学形式,比如,适当的选取一些与法学教学知识相贴合的社会热点时事,采取案例教学法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增强学生在法学环境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