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民族文化进课堂是拯救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2019-01-12吴寿敏
吴寿敏
(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民族中学,贵州 施秉 556200)
所谓的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就所在地域而言,这里所说的“民族文化”,可以说专指我们本民族文化,即“苗族传统文化”。虽然因为生活地域不同,苗族人民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也不尽相同,包括语言、服饰、歌舞等。但是苗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苗族文化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它具有着独特的习俗文化和丰富的风土人情。
可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的迅速发展,许多民族文化在新社会结构中发生着无形变异,特别是我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它民族文化的冲击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摩擦,导致了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了边缘化的危机。面对这种危机的尴尬局面,如果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及时拯救,那么,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将随时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当然,就拯救文化这个问题,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但是,文化拯救单靠一些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是永远不够的,这项工作必须得到全社会参与并鼎力支持才能实现。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到“全社会参与”,那就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实施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设班开课,专人负责,全面落实,以课堂教学为重要阵地,从学生接受教育出发,民族文化方能得到成功拯救与有力保护。因为,学校是教育的沃土,课堂更是文化拯救与保护的根据地,而学生则是文化拯救与保护的强势群体。开展好民族文化进课堂,充分发挥学生这支主力军,让他们了解、感知、学习本民族文化,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得到有效拯救。
或许很多人并不太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不用说掌握好本民族的文化,苗族同胞也一样。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刀耕火种的民族,更是一个饱经迁徙苦难的民族。几千年前,我们的民族祖先从长江中下游跋山涉水大迁徙到了黔东一带,他们不仅带来了原有的农耕文化,也在大迁徙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如芦笙文化、歌舞文化、刺绣文化等。这些文化,经过几千年时光的淘洗之后,随着老人们的不断离世而逐渐失传了,现在的青年一代,如果没有老一辈的传授,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掌握几乎为零。也就是说,现在的青年一代,已经没有几个会吹奏芦笙曲了,没有几个会唱苗族歌曲和跳苗族舞蹈了,特别是在这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里,会苗族刺绣的姑娘更是少之甚少。就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被现代生活所冲淡,很多孩子认为,吹芦笙赶不上弹吉它潮流,唱苗歌不比唱流行歌曲时尚,跳苗族舞没有跳现代舞疯狂,学刺绣不如学绘画费事。这种思想顾虑与文化意识的淡化,就是造成我们优秀传统文化逐步退化甚至失传的根本原因。面对这种原因,我们应该从哪些途径去努力才能得到有效拯救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呢?
笔者认为,实施民族文化进课堂就是拯救并保护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途径。
首先,实施民族文化进课堂,树立学生文化价值观。把民族文化引进课堂,不仅让学生深刻认识民族文化内涵,还帮助学生树立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这一途径的具体措施,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并委任专职教师负责日常教学,定期聘请专家学者莅临指导、讲座,邀请相关文化项目传承人、工艺师、歌师或民族文化资深老人现场向学生传授和演示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亲身感受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文化价值观,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学有所成并学以致用。例如,芦笙吹奏和苗族板凳舞,我们可以聘请专家通过讲析相关历史故事,从中让学生了解芦笙文化和板凳舞的起源,也可以邀请本土资深芦笙师和板凳舞表演者现场指导要领,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了解历史文化,也掌握表演技巧。
其次,实施民族文化进课堂,增强学生传统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缩影,更是这个民族立身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有文化,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然而,当人们对面其他民族文化强势压力的时候,往往容易对自己本民族文化失去信心,却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产生了崇拜主义。这不是个例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从现在的校园生活来看,如果不是特别留意,你是很难发现学生们的族别的,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里并不愿意体现出自己的民族特征,包括他们的语言和服饰。学生们平日不愿意体现自己的民族特征,这是他们对本民族文化认识不够、意识淡薄的原因。通过课堂学习,可以强化学生的文化思想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可以透视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再次,实施民族文化进课堂,有利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明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积淀。每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都有着许多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该民族世代相传的历史故事,不仅增强学生的民族热情,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也可以养成学生的民族担当与民族责任。苗族原本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族,但苗族的文化与故事,都以一些象形的符号详细地记录了下来,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如刺绣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符号。人们所说的“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史诗”,说的其实就是苗族刺绣。苗族刺绣主要以图案的形式体现其文化内涵,对传承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每一个刺绣图案都着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再现,部分图案还有着象征苗族祖先的意义。把这些含义深刻的文化符号所承载的信息传递到学生大脑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让学生们潜移默化地产生浓烈的民族情感。
综上所述,要有效地拯救本民族文化,大力实施民族文化进课堂就是一条最可行的途径,因为,只有通过学生这支主力军,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得到了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最终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