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下的大学教师反生产行为必要性分析
2019-01-12潘依婷
潘依婷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一、研究目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国各个院校的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度融合,高校信息化教学普及率与日俱增,大学教师和学生得以接触更多的“教与学”通道。与此同时,信息化教学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教师了解教学知识最前沿动态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教师压力倍增,课堂主体地位认同感降低,工作角色模糊化焦虑,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反生产行为(CWB),即教师的不利于工作任务要求的行为。大学教师作为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先驱,肩负着大学生知识增长及健康成长的重任。鉴于国家对高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既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一切工作的重心。基于大学教师信息化教育和高校人力资源的主力军地位,对高校的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教师所面对的压力和挑战,随之产生的反生产行为势必对高校信息化正常教学造成巨大影响,因而高校管理者须对教师的反生产行为进行及时的预防和控制,以创造适宜的制度环境。本文以信息化教学下的大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取多学科视角系统研究反生产行为,旨在对大学教师的角色压力、工作压力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信息化教学与大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地位认同失衡引发反生产行为的相关性,为构建反生产行为的防控机制提供可行性建议和理论基础,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进一步推进教师的成长成才,以自身的力量写好高校教育奋进之笔。
二、研究的意义
目前反生产行为研究在国内外已取得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却鲜少考虑到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对大学教师的内外影响,忽略了在信息化时代的大学教师反生产行为的新特点。反生产行为诱因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工作本身的一些特征如工作压力、角色认同等,均会导致员工产生不自觉的反生产行为,现有研究多以现代工业环境下的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 鲜少关注大学教师作为信息化时代脑力工作者的(CWB)新特点。从实践意义上讲,帮助高校管理者进一步明了教师反生产行为的根源及行为特点,为控制大学教师反生产行为提供新途径;从现实意义上讲,便于高校减少和预防控制教师反生产行为的发生,通过教师的认真教、促进学生的努力学,不断提高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质量。从理论意义上讲,拓展了国内学术界对反生产行为诱因的研究。
三、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极速发展,超星、大学城、蓝墨云端等智能化教学平台和信息化手段,提高了高校教育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多元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如翻转课堂、MOOCs、微课等在各个高校的普及,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多样性和教育供给的选择性。与此同时,信息化技术教学下的大学教师课堂地位认同感失衡,进而工作角色模糊化焦虑,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反生产行为,即表现出的对高校管理、正常教学活动、同事、学生或其他高校相关者具有危害的任意行为。随着新形势下的高校新一轮改革,教师的压力倍增,随之产生的反生产行为渐渐出现在高校之中,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消极影响,国内外学术界开始将之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高校团体管理实践中面临着疏导员工的反生产行为,引导员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责任,这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难得机遇。
大学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要素,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息息相关,减少和预控反生产行为(CWB)的发生,关乎改革能否成功推进,关乎能否实现大学教育良好可持续发展,关乎能否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否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试图探讨信息化教学下大学教师反生产行为的产生原因,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机制,促进高校管理者更好地管理员工,提供干预大学教师(CWB)的新途径,紧紧依靠广大教师,破除负面情绪,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
四、结语
通过研究大学教师的反生产行为,在高校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学和教师自我管理中有很大的实践作用。通过分析信息化教学下的反生产行为来源,完善高校领导团体管理方式,帮助高校更好地管理大学教师,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使“双一流”建设成果优先惠及学生。教师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提升,提高对自身的培育力度。本文为大学教师反生产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了必要性分析和可行性建议,关注教师作为知识员工的工作压力、角色压力和课堂地位认同失衡,提高大学教师的幸福指数,为高校教师贡献力量。帮助大学教师了解其自身可能存在的反生产行为,缓解工作压力,增强教师的角色及地位认同感,进一步提高高校信息化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