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中国油画成就斐然
——詹建俊先生专访
2019-01-12采访人李雅洁
采访人:李雅洁
时间:2019年7月22日
油画艺术:今天想请您谈谈这70年中国油画发展的大致情形。请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油画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比如油画的教育、艺术水平和画家情况等。
詹建俊:1948年新中国还没成立的时候,我进入了国立北平艺专学习(现中央美术学院)。我刚进去一年新中国就成立了。等于我从受教育开始就是随着新中国成长的,经历了油画发展的各个时期。你刚刚说我经历了整个中国油画的发展时期,的确,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
油画艺术大概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在我们国家作为一个西方的画种被引进来的,当时很少有从事油画工作的人。因为那个时代大家都没怎么见过油画,只有一些曾在西方学习归国的前辈在国内进行传播,基本上在社会、学校当中很少见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去西方学画的,最早的李铁夫从19世纪末就开始学习油画,但是油画真正在中国得到传播还是始于30年代。当时画油画的大部分人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老前辈,他们归国之后,30年代起,抗日战争就开始了,国家处于战争的阶段,这样的时代社会环境不是很适于发展油画艺术;但是那个时间段油画的传入等于开启了中国油画的传播之旅,那个时期学画的人和社会上的人都管油画叫西洋画,把油画家叫西洋画家、画西洋画的。可以这么说,当时的油画是纯粹的外来文化。严格说油画艺术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发展起来的,虽然那个时期是初创期。
40年代我初学油画的时候,卖画材的店很少,我记得王府井只有一家,门面非常小,而且里面的材料很贫乏,跟现在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现在的画材店里,全世界的品牌基本都有,而且各种各样的材料,画布、画架,以及画画的台子、速写本、各种颜料应有尽有,而且极丰富。
这70年是中国油画发展得最好的时期,发展很迅速,而且成就应该说相当卓著。去年跟前年,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组织了一批当下全国最优秀画家的油画作品到欧洲的法国、意大利去展出,其实,这就是在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直到今天的艺术成就。没想到的是,这些作品在油画最发达的国家饱受欢迎、赞扬和喜爱,这也从客观上证明了中国油画发展的现状是相当好的。
外国的画家到了中国来,到学校来参观展览时,他们都很意外,他们说现在中国很多学校,比如中央美院,油画教学非常正规。他们没想到在中国还保持这样一个规模和传统,我们还照样依据学画应遵守的规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还坚持从画石膏到画人像再到画人体严格的、必需的训练过程与方法。因为现在西方艺术发展的进程跟中国不一样了,严格来说现在西方对油画不像我们那么重视了,所以看到中国油画的发展现状他们很意外,他们对中国油画发展的赞美之词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到现在,我们的确要有一个共识,我们应该很有自信:虽然油画是自西方传来、在中国发展的一门艺术,但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本土的、现代艺术中一个有代表性的画种。就从学校招生规模来看,油画和中国画是两个大的画种,都有相当多的人学习,再加上一般人们对油画和其他艺术的喜爱和热情,应该说使油画进入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中。
油画艺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组织了几批革命历史画创作,这在当时具有怎样的影响?
詹建俊:从中国油画发展来说,历史画创作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个新的事物,因为欧洲19世纪、20世纪就很少有人去挖掘这类题材了,因为他们那里正在盛行现代艺术,这类写实的、大规模的、宏伟的、历史性的巨作,已经成为历史现象了,当代已经没有了。
中国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前,比如说从西方学习回来的,包括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画家,一般画西洋画就是画风景、人像、静物,并没有画历史画的很好条件。当然在战争年代,前辈画家为了整个抗日战争提供服务,为了民族兴旺,已经开始尝试这类题材的创作了,这些作品是画家自觉创造的,像徐悲鸿的《徯我后》、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子》,等等,木刻作品更多。处于那个年代的艺术家有一种民族的使命感,自觉地反映我们当时的生活,社会状况促使艺术家画这种反映当时现实和人民情绪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学校来说,画家们基本都处在学习基础的阶段,画一些习作性的作品,包括一些简单的人物画、历史画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后来大概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相关部门组织过一些画家,像是胡一川、徐悲鸿等人,画过一批历史画。那时候应该是为了配合我们国家的发展,十大建筑——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刚刚开始建设,还没有建成,所以开始为各馆的陈列组织画作。
1957、1958年以后,我们这波毕业的学生需要继续承担国家博物馆的重大题材、历史画创作的任务。历史画也就是从那时候才开始在社会上、在画家中形成影响的。虽然那时候我们没有到西方学习的条件,只有少数人有留学的机会,但是已经可以从画册中看到、美术史里学到、资料里面看到非常好的历史画作品了。
那时候国家组织的第一批历史画作品在革命博物馆陈列之后,在群众当中起到一个很重要的宣传革命历史的作用,也让大家知道了居然有这样的油画巨作。以前很少有人在国内看到这样大规模、这么大场面、有历史性生活内容的艺术作品。这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艺术要反映生活,为人民服务。那时大家都在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始有了这样的概念,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文艺思想方面,美术、文化艺术界都提倡为人民服务。当时特别强调文艺要为政治服务,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那个时候提倡现实主义,提倡要表现现实生活,而且提倡的是革命的现实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是单纯的西方现实主义的概念。在这样思想的倡导下,大家逐渐才有了意识,学画的学生和刚刚毕业的青年画家才慢慢有了自己学艺术的方向,知道应该怎么做。
那时候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深入体验生活,深入工厂、农村、部队中生活。从我们学画的角度来说,这使我们开始有了一个意识,即不仅仅是画一些好看的东西就行了,学艺术要深入生活,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
这种文艺思想从20世纪50年代我们学画时就开始树立了,所以那时候我们才能够有条件学习这样一种反映社会、反映生活的创作的方法。那时候创作革命历史画变成画家最向往的一个事情。如果没有国家组织,一般人很少有条件去画,因为它需要各种条件,要了解历史,要有资料提供帮助,还要有时间和场地。不像现在的画家都有画室画大画,那时候根本没有画室,除了教室,没有其他的地方,画家自己住的房子都很小。那时候我们画这种画要到历史博物馆,大家都很羡慕有这个机会能够画,在那个时期形成了创作历史画的高潮,大家也努力地钻研如何能把历史画画好,都充满了热情进行历史画创作,用创作反映生活,反映社会各方面面貌。
油画艺术: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当时是一个怎样的情形?您如何评价马训班的历史作用?
詹建俊:因为油画源自欧洲,中国油画就靠前辈们从欧洲学习回来传播。其实中国1949年以前在上海或者其他地方也有请个别的外国画家到中国教画,大家都不了解西画,那时候中国会画油画的人比较少,这只是个别的现象,不是国家组织的。
请马克西莫夫到中国教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体现了国家对油画的发展的重视,因为那时候我们国家只跟苏联和东欧的国家有外交关系。那时候我们认为能被派去苏联学习的留学生是幸运儿,能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是很不容易的,要经过各方面的选拔,才有可能出国留学。没有机会留学的人,国家请苏联艺术家到中国来教油画,这也是很难得的,老中青画家都非常希望有一个机会能够真正跟欧洲人学习油画。
当时成立油画训练班是在全国选拔人的,是很难得的机会,不是只要报名就能参加的,先由各个艺术单位推荐人选,再经过严格的考试。被推选人当中有我们老师辈的,其中有当时中央美院油画系的主任冯法祀,他是最老的,还有一些是徐悲鸿的学生。有从上海来的,还有从解放区来的,像是秦征、王流秋等。严格说这些人应该是我们先生辈的,他们大多是徐悲鸿的学生,属于第二代画家;我们是第三代画家,我们是他们的学生。训练班里的大部分人还都是年轻的,有来自现在的中国美院等其他院校的,还有来自美术出版社、画院等单位的。
考试很严格,也有人没有考上。当年考试大家都很紧张。除了笔试、画画,还有口试。口试的场面跟《最后的晚餐》似的,一排大桌子,坐着从院领导到系主任,到苏联专家、文化部的人员,你一进去就给你一个座位,面前是主考官,紧张极了。我们这些报考人在走廊里排着队等着被传唤,跟叫号似的,去一个,然后出来一个,都很紧张。有些问题问的是美术史知识,最后还要测试是不是色盲。对于我们来说,有机会能够进马克西莫夫训练班是很荣幸的事情。
那个时期马克西莫夫老师对于中国油画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虽然当年我已经是研究生了,实际上我没怎么学过油画,没怎么画油画。那时候不叫油画系,叫绘画系,实际上解放初期培养的不是专业的人才,而是精通美术各个领域的普及艺术人才,要会画报纸、杂志用的画,培养的是社会、学校需要的美术干部,要学美术字,也要学点国画的基本技法,还要会做雕塑。实际上关于油画我们就画过三张作业,一张头像,一张半身裸体,还有一张记不住了。
我刚研究生毕业,马克西莫夫班就成立了。研究生阶段我们主要是画素描,因为解放初期徐悲鸿先生他们特别推崇素描,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必须把基本功打好。在我们毕业的时候我们的基本功还不够好,要继续学习,所以那时候董希文先生把我们这批研究生分配到了各个系,再学习一年,继续研究素描、打基础。在素描上我们这些研究生应该比现在的学生花的时间多,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我们能够接受一些大型任务,能画一些作品,这段基础的训练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在马克西莫夫训练班之前的学习。
到了马克西莫夫训练班,很重要的是,马克西莫夫老师很严格地按照西方油画的教学规律教我们,我们从单色油画画起,按部就班地画图形、人像、人体。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过去画油画都是在画室里画摆放的静物,而马克西莫夫很强调除了在画室作画之外还要到外面画外光,因为将来我们不仅仅要在画室作画,还要在画室外画阳光下的、阴天下的景物。我们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外光作业,但是今天来看这样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因为画创作要懂得阳光之下色彩变化、光线变化是怎么样的。应该说在马克西莫夫训练班我们得到了严格的、正规的、全面的油画训练,这是我们以前没有经历过的。
那时候马克西莫夫训练班对我们进行了严格的、全面的训练,的确推动了中国油画艺术真正的发展。因为训练班采用的是西方教学的体系,另外马克西莫夫很重视油画研究的科学性,强调要有外光,要有科学分析,要讲究冷暖关系。所以马克西莫夫训练班对中国油画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当然当时油画训练班里的那些从苏联回来的留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们的画法都是一个体系的,都是苏联的教学体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油画受到了俄罗斯学派的影响。这个学派的一个特点,今天看来是适合我们国家油画创作的一个优点,就是强调主题性创作,强调现实主义,强调创作反映生活,跟我们当时提倡的方向是一致的。经过训练班的学习之后,我们就更知道了这类主题性创作应该怎么样去画。今天很多人觉得马克西莫夫训练班那个时期在中国好像很有影响。的确,它对中国油画发展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在中国画家还没有掌握油画规律的前提下,它所做的这方面的教学,正是我们需要补的一课。
油画艺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倡油画民族化,这在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况?
詹建俊:老一辈画家从西方学习回来之后,就在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但是这并不是国家倡导的,很多老一辈画家回到中国之后,自觉地研究怎么画中国人更喜欢的油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自发的,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那个时代有很多画家,像是徐悲鸿先生、吴作人先生,在他们的画里面这种精神非常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我们也不一定有他们好。因为他们作为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传统文化的修养、西洋画的修养,从各方面来说都比我们要深、要厚。所以从个人成就来说,在那个历史时期,他们是中国难得的人才。
50年代,西洋画在中国水土不服,大家总是觉得看着不习惯,很多人看不懂,特别是老一辈的画。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们从西方人那里学回来什么,就发展什么样的风格。因为在西方他们学习的是他们喜欢的东西,徐悲鸿学习的是写实的,林风眠喜欢现代的,每个人画的画都不一样,而且他们对画的概念跟中国对画的概念也不一样。大家一看油画里面人物的脸怎么画成绿的,这不是人脸的颜色。西方审美、欣赏绘画的角度、看艺术的角度同我们不一样,自然就会有了怎么样把油画和民族结合起来民族化的要求。
董希文先生很早就是这方面的实践者。董先生很提倡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气派,他在杭州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学过画,在越南也学过一段时间,又在敦煌待了很长时间,他特别强调要学习中国艺术。受那个时期社会条件的限制,对油画的规律和油画语言本体的把握有局限性,所以那个时代提倡中国油画民族化。在有的画家那里,呈现的是比较表面中国化的特色——简单地来用中国画的方式创作油画。这样就有争议,有不同看法。初学者和一般画家的认识比较简单,民族化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也没有使很多画家去进行自觉的探索,大家只是提倡了一下,引起争议,后来就没有再提了。
1958年,这种学术型的探讨就停止了。20世纪60年代初到1964年短短的三四年是比较好的时期。与20世纪50年代不同,当时文艺政策比较松动。20世纪50年代只画现实主义写实油画,基本画19世纪风格的写实,不是现在的古典风格,也不是现代派,写实画受苏联影响比较大。那时候中国提倡现实主义,因为徐悲鸿特别不喜欢现代艺术,当时社会也不提倡。
由于历史、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原因,中国油画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挫折。20世纪60年代初政策宽松了三四年,那个时期学校开始实行正规化教育,又恢复了工作室教学,我参加了第三工作室的教学。开始简单地提倡写实主义风格,当然也不排斥古典风格,只要是写实不变形的、画得正常的就可以。因为大家学习美术史,知道还有其他很有意思的艺术风格,包括现代艺术。那时候现代艺术,包括印象派、后印象派、现代派开始可以被吸收。我是董先生的教学助教,我将从图书馆借来的现代艺术画家的画册放在教室的柜子里给同学们看。那个时期我们学校有三个画室,西欧的、苏联的和董先生本土的,这三个画室有不同绘画风格的教学和艺术追求。从1966年开始当时的创作以画毛主席像为主,我们个别的人还可以画一些国家任务,我就因为接受国家任务,调到博物馆去画历史画了。
新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经历过非常好的时期,也有在艺术发展当中受到挫折的时期,受到干扰的时期。70年来真正发展最好的时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
1977、1978年我经常去各地写生,写生的目的是恢复自己正常的观察表现对象的能力。1978、1979年开始创作,开始进行正常的教学和艺术活动,一直到现在。
严格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最初那段时间,以及画革命历史画的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是最好的时间。像我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在1959年画的。50年代初是历史画创作的高峰期,60年代初期是大家探索发展艺术的高峰期。改革开放以来是我们油画艺术发展最关键,也是最重要、最顺利的一个黄金时代。虽然以前的艺术观和基础,我们不能否定,但是40年连续艺术健康的发展是我们现今油画艺术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
油画艺术:20世纪90年代中国油画发展的状态是怎样的?具有怎样的特点?
詹建俊: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大家开始学习油画,从基础的东西学起到慢慢掌握油画语言这样的时期,我们这一代是这样的,老一辈当然不一样了。我们这一代从学生时期开始掌握基本语言、打基本功。60年代初期,我也画了一些东西,那时候我开始主动地、有意识地向西方后印象派、现代艺术学习,60年代时画风上稍微有一点变化,就是那几年的成果。
一个时期要完成一个时期的任务,“文革”之前我完成了基础的任务,开始掌握规律、掌握技术、掌握初步的语言能力。而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眼界打开了,对各种西方艺术发展的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那之前我们十分闭塞,根本不知道外面艺术是什么状况,偶尔有点消息也不能解决问题;门户开放之后我们可以走出去,可以参观展览,也可以更广泛地接触画册。
改革开放以后大家不满足于过去比较闭塞的、单一的追求某一种写实的现实主义,以及苏联的方法,那时候有人开始对现代艺术进行研究、探索。初期各地都兴起了很多画会,北京有闫振铎他们组织的北京画会,研究西方某一些艺术。杭州有画会,东北也有画会。绘画群体纷纷建立,纷纷向更宽泛的艺术领域去探索、研究。那个时期中国油画开始突破了艺术风格单一化的局面,大家纷纷开始进行不同艺术探索的实践。
而中央美术学院原来有三个画室,我刚刚说了一个是西欧的,一个是苏联的,一个是本土的,基本都是传统的。80年代后专门成立了第四画室,第四画室就是以现代为主了。为适应当时形式发展需要,第四画室开始现代主义方面的教学。80年代开始中国油画逐步突破只有单一油画风格面貌这样一种领域的局限性,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80年代刚刚起步,还没有多大的成果,已经有不同的展览在进行了;90年代更加地丰富、成熟。因为大家刚刚开始接触这些东西,还需要一个掌握的过程,以及一个深入研究的过程。90年代时艺术局面已经非常活跃了,多元的局面已经打开了。到20世纪,后现代、当代艺术已经开始流行了。90年代以前还没有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观念艺术、当代艺术对中国的影响是逐步的。对于西方的艺术,我们逐步地把握它,去研究它不同的发展阶段,学习它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面貌,这种学习随着我们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深入。到今天,西方艺术各种潮流、流派、主张在中国都得到了实践,真正出现了多元化的面貌,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向西方学习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中国油画学会召开全国研讨会,我在会上正式地提出来建构油画艺术的中国学派,就是中国精神的问题。中国文化结合油画,不完全是简单的民族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融合、发展。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在沈阳开会,我提出要自觉地建构中国油画艺术学派,一方面我们要吸收、学习西方艺术,同时要发展我们艺术的各种风格、样式、流派、观念,不断地学习,丰富我们的艺术文化,要将西方的艺术与中国本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全方位的融合,这是中国油画艺术应该探索的方向。
现在艺术家已经形成油画民族化的自觉意识了。虽然也有个别不同的意见,觉得油画就是油画,用不着提倡民族化什么的,它自然就会这样。但是我们认为自觉地探索对一门艺术的发展会更好,所以两方面并举。现在我们拥有一片广阔的、自由的天地,画家没有任何限制,不像过去似的不能画这个,不能画那个,现在画什么都可以,但是画家要追求一个方向,要有自己的觉悟、认识、理解。整体要有引导,有要提倡的东西,要有所谓的主流和非主流,这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自然现象。
我觉得艺术就是这样,不可能一律化,一律化就坏了。20世纪50年代就是一律化,叫单一画法。80年代初我们在黄山开会,艾先生提出那个时代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就是单一画法,吴冠中先生早就反对这个。目前的局面就是多元化画法并存,特别是在中国一直偏重于写实风格,当然写实有很宽泛的定义,它是具象艺术,它始终是我们的主流,创作人员最多,群众也最喜欢。现在欣赏的趣味丰富了,抽象艺术也有人喜欢了,现代派的、变形的、夸张的、超现实的,都有人喜欢,各取所需,各自有各自的追求,这是一个很健康的局面。实际上只要不违反我们国家的规定,这些都是被允许的。我觉得现在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太自由了,就是靠自己,画家自身的思想、修养、水平等各个方面能达到什么程度完全靠自己,没有人干涉你,如果你发展得不好,是自己的问题。
对于油画艺术,对于更大范围美术创作来说,现今应该是最健康、最良好,最适合艺术家探索,最适合艺术家发展自己的艺术才能、艺术创造的时期。画得好坏,成就如何全靠艺术家自己的修养和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整个中国油画艺术发展总体状况是良好的,而且是成就斐然的。
油画艺术:发展至今中国油画是不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现在中国油画存在着什么问题?您对中国油画以后的发展有着怎样的设想?
詹建俊:油画艺术现在的发展是很难得的状况了,在50年代不可想象,在解放以前更不可想象,在改革开放之前不可想象,改革开放初也想不到,包括社会生活也是,现在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很好。但是深入说起,还存在问题,因为并没有发展到极致,特别是艺术的发展。艺无止境,这是一个真理。科学也是这样的,无论发展程度多高,多进步,艺术发展到什么水平,以后都还会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又会变化,比方说油画民族化的问题,现在应该说初步已经形成了中国明显的风格特点。无论表现什么样的题材,都要表现中国的文化精神,因为不管在什么艺术领域,戏剧、文学、诗歌、音乐,最重要的追求都是传达文化精神,而不是物质。这个文化精神很微妙,中国的审美观已经很明显了,至于中国艺术的面貌,现在有一些艺术家已经在探索,在追求了。但是中国的艺术应该不设标准,没有限制,没有程式的概念,它应该是丰富的,是多样的,面貌应该是各种各样的,随着艺术家的个性喜好,有各自的选择,各自的追求。
中国的精神、中国的审美观已经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这应该说是中国艺术家共同追求的目标。简单说,如何把东西方的艺术融合创造出一个新的面貌,这是创造性劳动,是艺术家必须具备的能力。艺术家要创造,但是创造出的作品是什么水平、什么样式,是不是成熟,是不是好,是不是受人喜欢,这是要靠艺术家自身的。现在的油画艺术已经被中国人接受,已经被中国人喜欢,不仅它表现的是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人、中国事,而且中国人看了觉得很好。现在中国油画跟外国油画比,看着很明显,让人觉得不一样,但是我们觉得这个面貌还不够完美:一是形式还不够鲜明,二是在内涵上缺少一定的高度,另外在创造上还缺少点独特的新颖性。这是我们应该改善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油画语言就是最基础的东西,有些画家还弱。严格地说,在这方面,跟欧洲传统经典作品比,我们还有差距。
有的画家每年有机会、有条件都要跑到欧洲去看博物馆,是为了继续学习,因为觉得自己还差一些,用我们行内的话来说,本体语言与人家还有差距。本体语言是什么?是造型、色彩、画面手法,这方面还不够完美。历史画已经很发达,国家的任务很多,也为画家提供各种条件,画历史画的人也很多,但是从画的水平来说还有很大的差距,画面的内容、精神、组织、构图、造型、色彩方方面面都存在问题。有的问题大一点,有的问题小一点,但是都存在问题,都不够完美,应该向更完美的艺术领域去追求。在艺术语言领域,我们与西方国家之间还有很大差距,要做什么,就要做到极致,做到最高水平。
对于现在油画发展的总体状态大家都有共识,有高原,没有高峰。缺少高峰,就要攀登高峰。有人在高原上觉得挺好,但是没有高峰不行。严格说,一个国家的水准全靠高峰体现,有高峰才有自己民族的贡献,才对世界民族有贡献,我们应该追求这个。中国油画应朝着高水准的方向发展,让全世界人看了都觉得比他们哪个大师都好。当然这很不容易,这是理想,应该为之奋斗。我们不可能重复大师,要吸收他们的优点,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东西,让人家看了觉得有意思。我们到其他国家都愿意看我们国家没有的东西,宗教、建筑、社会生活、饮食,这样才有交流,有互鉴,才会丰富各自的文化。
艺术也是这样,它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它没有指标,没有尽头。就像科学,已经发展到太空去了,这也没有到顶,天上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地上、水里都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这都是科学要探索的。艺术也是这样,所谓艺无止境就是这样,我们一定要有这种精神。中国人聪明,有智慧,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是中国人优良的品质,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信,相信中国的油画艺术将来会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