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的饮食调养
2019-01-12花想容
◎花想容
婴幼儿腹泻是小儿除发热外最常见的一类症状。婴幼儿由于其胃肠道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生成较少,局部防御功能差,以及产生的各种消化酶不足,活性低,对食物的耐受力不够。所以,一旦遇上感染或喂养不当,就容易发生腹泻。长期或严重腹泻的婴幼儿,会引起营养不良、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并发病毒性心肌炎、肠套叠等症。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吃了不洁食物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比较少见,但必须用抗生素或抗感染的中药治疗。而由于喂养不当所致的腹泻占绝大多数,对于这类腹泻,不必急于打针吃药,注意饮食调理,往往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健康的婴儿在正常情况下,生后3~4天内排出的大便呈墨绿色,黏稠,无臭味,此后转为黄色,每天3~5次。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为金黄色,软膏样,稍有酸臭味,一天2~3次。人工喂养的孩子大便为黄色,稍硬,臭味大,偶有奶瓣,每日1~2次,量较多。一旦喂养不当,大便就会出现异常。
常见的异常情况及饮食调养方法如下:
奶瓣蛋花样便
诱因和表现:婴幼儿由于消化器官娇嫩,消化功能差,食入脂肪、蛋白质易引起消化不良,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出稀便如蛋花,其中夹有淡黄色米粒大小的奶瓣。
对策:减少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的含量,适当延长哺乳间隔时间,缩短喂奶时间,以减少食量。人工喂养的婴儿,可延长牛奶的煮沸时间,使牛奶中的脂肪颗粒变小,利于吸收。同时,可按孩子月龄大小,在牛奶中加入1/3~1/2的水,使牛奶中的酪蛋白凝块变小,利于消化。对于增加辅食的婴儿,应减少喂辅食的次数和数量,暂停增加从未吃过的食物品种,使胃肠道得到休息。
发酵性腹泻
诱因和表现:婴儿如喝过甜的糖开水、牛奶或其他饮料,或过多地喂食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如米糊、面条、甘薯等,或用炼乳(含糖40%)喂养,导致肠道内糖分过多,消化吸收不了,就会发酵产生少量食物残渣夹杂。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6次或更多。
对策:减少或暂停进食加糖的甜食和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饮食以浓缩鱼汤,或鱼肉米糊(制作方法:将蒸熟的鱼肉压成泥状,再将奶糕压碎炒成焦黄色相混和,或将大米炒焦后煮成米糊加鱼泥)为佳。进食宜定时定量。淀粉类食物宜趁热吃,防止冷却后“回生”而呈老化状态,不易消化。腹泻严重的可喂焦米汤,每2小时一次。焦米汤内含有少量炭,有收敛及吸附毒素的作用,且渗透性不强,有助于腹泻的恢复。还可适当喂一些煮苹果水,或苹果泥、胡萝卜泥、开水煮苏打饼干等,以中和肠道的酸性环境。
腐败性腹泻
诱因和表现:当婴儿进食过多的鸡蛋、牛奶、豆浆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或食物烹调不当、加热不够,可使大便呈糊状、褐色或淡黄色,混有鼻涕样黏液,散发出臭鸡蛋味,每日3~8次,量时多时少。
对策:停止或减少进食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如肉、蛋、鱼、虾、蟹、豆类等。在奶品中加入少量淀粉类食物,如米汤、奶糕等。母乳喂养的婴儿还可适量喂一些蔬菜、果汁等,增加肠道内的碱性,促进康复。
脂肪性腹泻
诱因和表现:当婴儿进食油腻过多,或过食巧克力,或母乳含脂肪量较高,或反复消化不良,肠道内消化酶减少,会使大便变稀,呈糊状,白色,夹有小米粒样白色奶瓣,外观发亮似奶油,量较多,臭味较重,每日排便3~4次或更多。
对策:注意缩短哺乳时间。母乳可分三段:第一段,贮存于乳腺管靠近乳头一端,较清淡,含钙、磷等矿物质较多,哺乳时婴儿最先吃到;最后一段白而稠,含脂肪较多。缩短哺喂时间,可避免婴儿吃到脂肪含量高的第三段乳汁,在喂过奶后挤掉。
人工喂养的婴儿暂用3~5天脱脂牛奶或半脱脂牛奶。脱脂牛奶就是将牛奶煮沸,去掉上面一层奶皮,反复3次即成。如果腹泻好转,则改为半脱脂奶,即只去一次奶皮。脱脂奶含脂肪量少,产热量低,不宜久用。对已增加辅食的婴儿,暂停进食含脂肪多的饮食如猪肉、蛋类等,改喂谷类食物、大豆、胡萝卜等。腹泻时间长者添加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如青鱼、鲤鱼、小黄鱼等。
饥饿性腹泻
诱因和表现:婴幼儿在饥饿状态下,肠蠕动会代偿性地加快。当奶量不足或婴儿满月后仍用稀释牛奶,或因体质较差经常患病食欲低下,或因过多忌口,过分限制进食量,肠道便会不断排出不含或含量很少的黏液便,也可为黄绿色松散便,或棕色黏液便,有腥味,无臭味。每日排便3~5次,每次量少。
对策:不能误认为是肠道感染而限制进食量,会进一步加重病情,酿成不良后果。饥饿性腹泻的婴儿在哺乳时或哺乳后啼哭,对这类病儿需要增加进食量。根据以往饮食习惯,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逐渐添加食物。以稀释牛奶喂养的孩子,可改用全奶。根据月龄不同,加喂米汤、米糊、苹果泥、烂油条、藕粉等低油低渣食物。每次加一种,加一匙或半匙,观察大便性状。如大便性状好转,食物品种、数量即可随之增加。
附:婴幼儿腹泻食疗方
鸡内金散:鸡内金适量,烘干研细末,每服2~3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鸡内金含有丰富的胃激素,适用于脾虚型腹泻及伤食者。
姜茶饮:干姜2克,绿茶3克,研成细末后加少量白砂糖,用开水冲服。干姜所含辣素会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健胃作用;绿茶有抑菌和收敛作用。
山药糊:将山药研成粉末状,每次用6~12克,加适量糖,温水调好,置文火上熬成糊,每日3次。适用于腹泻病程较长者服用。
乌梅汤:乌梅3克,水煎,服时加少许盐,每日3~4次。对久泻不止,并伴有口渴、低热多汗的患儿最为适宜。
山楂苍术饮:生山楂、炒苍术各10克,加水煎煮,每日3次。对脾虚湿重并伴有恶心、呕吐症状的患儿最为适宜。
焦米汤:将米粉放在锅内用文火炒至焦黄,加少量糖和水煮沸后服用。焦米汤有一定的能量,米粉炒热后可使部分淀粉转变成糊精,利于消化吸收,炒焦后的淀粉还有吸附肠内细菌、毒素及气体的作用。
胡萝卜汤:将100克胡萝卜剁碎,加300毫升水煮沸45分钟,用细筛过滤,滤液加适量的糖饮用。胡萝卜汤富含碱质和果胶,能吸附细菌及毒素,并有助于大便成形。
熟苹果泥:将苹果隔水蒸或者去皮、去籽后加少量水煮烂,便成为苹果泥。它对消化道的刺激小,而其中的果胶能吸附细菌和毒素,所含的糅酸具有收敛止泻作用。
青香蕉:即未熟透的香蕉。将适量青香蕉捣烂成泥,每次喂1~2汤匙。其淀粉含量高,部分来不及经小肠消化吸收的淀粉,在肠道中可发挥类似思密达等药物的止泻作用。同时,青香蕉中含钾、钠、氯较多,对腹泻引起的水盐代谢失衡的恢复极为有利。
谷麦芽茶:炒麦芽、炒谷芽各适量,煎茶,少量多次饮服。
上述食疗方,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