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舞蹈刀郎舞的风格特点
2019-01-12帕提古力托乎提
◎帕提古力·托乎提
一、刀郎舞有关的历史
(一)刀郎
“刀郎”是古维吾尔族族群聚落的一个特殊的称谓,该聚落处于塔克拉玛干西瑞沙漠边缘上麦盖提一带。历史记载,14世纪末至16世纪末年间,蒙古贵族在此地展开征战,人们为了躲避战乱而纷纷外逃,一部分人逃到了叶尔羌河下游平原一个荒凉大漠中的胡杨林里,聚在一起开始了迁徙流浪却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此便有了“刀郎”的称谓。
(二)刀郎人
“刀郎人”是麦盖提县维吾尔族人民对自己的称呼,古代时从事游牧、狩猎的活动,拥有蒙古人的血统,因为拒绝信奉伊斯兰教而被迫迁徙到沙漠边缘,后在15世纪,伊斯兰将其划为维吾尔族的一个独立分支。虽然刀郎人是维吾尔族人的一部分,但至今为止,他们的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样貌特征等都和维吾尔族人有些差别,并且更接近于游牧生活的蒙古族。
(三)刀郎文化
麦盖提是刀郎文化的起源地,刀郎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维吾尔族人民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文化遗产。刀郎文化起源于公元10世纪,起源于新疆叶尔羌河流域,基于原始土著而形成,并受到中原文化、突厥语游牧群落的影响,融入了蒙古部落的草原文化,一直流传至今。
刀郎舞的历史悠久,形式完备,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的草原生活风情特点,保留着狩猎、游牧和迁徙游移的生活痕迹,体现着刀郎人从古至今不屈不挠、团结一致、乐观积极、英勇善战的顽强、豁达的民族精神。
二、刀郎舞的风格特点
(一)动作特点
刀郎舞的基调偏向敏捷迅速,不论是其中的腾踏跳跃还是呐喊都是情不自禁有感而发。刀郎舞中四组节奏是固定的,即赛乃姆、奇克提麦、塞勒玛、赛乃克斯。刀郎舞的动作豪放、粗犷有力却高雅舒展、大方而自然,并且节奏感强,格调明快,听起来欢快振奋,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开朗矫健的舞蹈动作和形态、气质等,都透露着刀郎人古老的生活气息,反映出刀郎人豪放、刚毅的性情。
(二)独特的音乐和舞蹈的结合
刀郎舞的曲调结构朴实,演唱风格豪迈宽广、高昂激越,有着浓厚的劳动气息和草原风格。刀郎舞的唱词内容多样,包括打仗、狩猎和生产劳动等方面,还有歌颂爱情、向往未来等方面。刀郎舞的伴奏乐器全部都是自制的,如小手鼓、刀郎热瓦甫、卡龙琴、刀郎艾介克等。
刀郎舞和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分为五个部分:
1.序曲(或散序、木卡姆)。主要是唱词和音乐,没有手鼓和舞蹈进行伴奏和演绎。
2.奇克提麦:3/4。伴随着清晰明朗的鼓点和粗犷浑厚的歌声,舞者们两人一组依次进场。首先面对面同时向右走斜线,然后向左走斜线,完成“两步一踏”的动作后回到原地。“两步一踏”就是每一拍向前走一步,第三排踢腿踏步。在该部分中音乐节奏偏向沉稳朴实,舞蹈动作刚健有力。
3.赛乃姆:4/4。该部分的音乐节奏平稳而潇洒,旋律优美富有起伏,适合舞者和歌词的情感流露。舞者双双左右进行转体,做“三步一抬”的动作。
4.赛乃克斯:2/4。在该部分中,音乐节奏偏向明快跳跃,舞者的情绪也渐渐热烈起来,队形从两人一组变成众人围成大圆圈集体跳舞的场面,舞者在保持大圆圈的基础上进行先逆时针而后顺时针地旋转。
5.塞勒玛:2/4。在舞者保持大圆圈队形时,一只手握拳并高举过头顶,稍微弯曲小肘,每位舞者不停地在原地旋转。该部分的音乐速度会越来越快,舞蹈也越来越趋向激烈,情绪趋向高昂,气氛被推向高潮。
三、刀郎舞走出新疆,走向未来
近几年,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舞蹈以及走出新疆,走向了社会,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维吾尔族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扬。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刀郎舞》大放光彩,并且在春晚中压轴表演,如今已被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它不仅代表着维吾尔族人民,更体现着维吾尔族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
如今,刀郎舞不仅自娱、娱人,更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是各民族情感交流的桥梁,我们应该一起保护和传承,助刀郎文化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