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锁髓内钉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
2019-01-12官彬
官彬
(宜宾市高县人民医院外三科)
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临床上较为常见,治疗主要为手术固定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该手术具有适应性普遍、稳固性良好等特点[1]。本文为探究分析交锁髓内钉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纳的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71例进行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纳的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71例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7例,女18例,年龄为26~67岁,平均年龄为(46.12±5.61)岁。研究组患者男19例,女17例,年龄为27~68岁,平均年龄为(45.33±5.82)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行腰硬联合麻醉会硬膜外麻醉,消毒,清创,行切口从骨折位起至骨折端将其暴露,切除骨折软组织,骨膜分离后复位,将适宜钢板和螺钉进行固定;如为平稳性骨折,可加压骨折处以促进愈合;术后给予抗生素。研究组给予交锁髓内钉治疗,麻醉后消毒清创,对复位较差或股骨骨折进行小切口及复位,再行侧纵形切口从股前外部到骨折断端,充分暴露后进行骨折软组织切除和复位[2]。再行切口从大粗隆顶端至近端,充分暴露后顶点插入导针,然后扩髓,钉入髓内钉,于远端骨折处放置锁钉两颗,近端两颗,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如为胫骨骨折,纵行切口自胫骨结节间及膝前髌骨下部到髌韧带,充分暴露后,再行尖椎切口从胫骨平台至髓腔,进行扩髓,置入髓内钉,之后缝合切口,常规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骨折分为不愈合、延迟愈合、畸形愈合以及骨性愈合等。
1.4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t值检验计量资料,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临床疗效为骨性愈合94.44%(34/36),畸形愈合1例,延迟愈合1例,对照组骨性愈合为74.29%(26/35),延迟愈合3例,畸形愈合4例,不愈合2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 并发症
研究组并发症3例,发生率8.57%,对照组11例,发生率27.50%,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通常为内固定或切开复位等手术治疗,但如操作不当则可导致骨不连、感染以及股外露等,影响患者预后[3]。而本文中实施了交锁髓内钉治疗后发现,研究组临床疗效为94.44%,对照组为74.29%,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并发症生率8.57%,对照组发生率27.5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该手术方式疗效显著,原因为,交锁髓内钉治疗损伤小,切口小,利于降低感染,也对骨膜的影响不大,起到促进康复以及骨折后期加快愈合的效果。而钢板内固定如应力控制不到位则可发生松动、弯曲、断裂等,影响血供,操作骨膜剥离时较差,导致愈合进展缓慢。两组手术相比,交锁髓内钉优势为:(1)应力分散,利于髓内钉负荷降低,繁殖骨皮质坏死以及降低疲劳骨折发生。(2)弹性固定,应力根据维持强度使得骨折愈合得以保障,也有利于减少局部供血阻碍,降低并发症;(3)很少会无需剥离骨折骨膜或软组织,有利于骨膜连续和完整,保障血液循坏畅通[4];(4)占据空间小,切口张力减少,降低局部皮肤环伺及内固定物外露;(5)结构稳定,不易变形、抗旋转性及抗压缩性增加,利于减少肺炎、肌肉萎缩及褥疮发生。
总之,通过交锁髓内钉给予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后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