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鸡肺肉芽肿型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2019-01-12梁存军杨清芳苑兴辉
梁存军,杨清芳,苑兴辉
(1.河北省清河县农业局畜牧办公室,河北 清河 054800;2.邢台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北 刑台 054000;3.河北省蠡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蠡县 071400)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不同日龄的禽类均可发生,尤其是幼龄禽类发病率较高、发病较重。火鸡肺肉芽肿型大肠杆菌病报道较少,2016年冬季-2017年春季,本县数家火鸡养殖场(户)所养1-3月龄火鸡出现以呼吸困难、精神萎顿、消瘦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持续发生死亡,陆续送我处诊治,经临诊症状、病理变化、细菌分离鉴定,确诊为火鸡肺肉芽肿型大肠杆菌病。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敏感药物治疗并采取综合性措施,经过1周的治疗逐渐控制了死亡。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6年10月后,本县和更广范围饱受严重雾霾影响,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也给畜牧业造成重要影响。数家火鸡养殖场(户)陆续出现日死亡率在2%~3%,持续1周以上,全群整体精神萎顿,呼吸困难,夜间听到清晰的湿啰音。不到20天时间,我处接诊10余起火鸡场户,病情基本相似。
2 临床症状
病火鸡精神萎顿,食欲下降,离群闭目、呆立,呼吸困难,仰头伸脖,两翅散开,羽毛粗乱,腹部膨大,体重减轻。渐进性消瘦,后期食欲废绝,下腹部胀满,羽毛脱落明显; 排黄白色稀便,部分排出水样稀粪,缩脖呆立,消瘦、呼吸衰竭死亡。病程10多天,每日死亡率在2%~3%,严重者在5%左右。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结合主诉和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确诊。
3.2 实验室诊断 细菌形态特征:取病死火鸡心、肝病料,无菌分离接种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圆形、凸起的菌落,呈露珠样、光滑、湿润,直径为1~2 mm;在麦康凯平板上长出1~2 mm的圆形隆起、光滑、湿润的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具有金属光泽并且紫黑色的菌落,直径为2~3 mm。在显微镜下可见革兰阴性、短粗、两端钝圆的杆菌,多单个分布。
生化试验结果 分离菌能够发酵葡萄糖、乳糖和甘露醇,并且产酸、产气;缓慢发酵蔗糖和卫矛醇;靛基质试验和M.R.试验呈阳性;V-P试验和枸橼酸盐试验呈阴性;三糖铁斜面和底部均变黄,不产生硫化氢。
根据检验结果确定分离菌为大肠杆菌。
4 药敏试验
共选取3家火鸡场做药敏试验,本次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对泰乐菌素、甲砜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高度敏感(抑菌圈20 mm);对林可霉素、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利福平、氧氟沙星、新霉素中敏(抑菌圈10 mm,<20 mm);而对常用的青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磺胺嘧啶钠和甲氧苄啶具有很强的耐药性(抑菌圈<10 mm)。
5 病理形态学变化
5.1 剖检变化 剖检近20 d接诊火鸡病例,均表现胸部肌肉萎缩、颜色变淡。肺脏表面可见直径为 0.1~0.5 cm,大小不等的白色或灰白色呈球形或结节状结节,质地较硬,切面呈均匀白色,取结节部位做组织学检查。部分剖检个体可见胸腔积液、腹水。其余脏器未见明显变化。
5.2 组织形态学变化 病变肺脏结节部位制片H.E.染色、观察:结节部位中心可见坏死组织,呈均质红染状;周围由大量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分布有巨噬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并有上皮样细胞增生;与肺泡结合部形成炎性细胞聚集区,呈放射状散布,结节远端炎性细胞减少;与细支气管结合部,肺泡上皮细胞结构模糊,由炎性细胞、结缔组织、变性的肺泡上皮细胞构成肺泡与结节的过渡区域。
6 治疗
6.1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对病火鸡和健康火鸡隔离饲养,重症火鸡直接淘汰处理。
6.2 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治疗,肌肉注射丁胺卡那霉素10 mg/kg·bw,1次/d,连用5 d;用庆大霉素0.02%饮水,每日2次,每日用药后全群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以提高机体的体质。
6.3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工作。雏火鸡采用渐进性降温后与外界温度一致再离温,避免应激。育雏时保证做到供给充足的饮水,确保足量饮用。用0.3%过氧乙酸对环境、场地、鸡舍进行全面消毒,1次/d,连续7 d,之后每周2次。经采取上述措施,7 d后全火鸡群整体精神状态转好,死亡数明显降低。
7 小结与讨论
通过发病情况调查、临床剖检、实验室诊断可以确诊此病例为火鸡肉芽肿型大肠杆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