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扶贫问题研究—以广西融水县为例
2019-01-12姜攀苏瑞停
姜攀,苏瑞停*
1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
2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
1 研究意义
关注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促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时代性的现实意义。研究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探讨当下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现状,为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融水县民族地区作为经济落后地区,更迫切的需要多方位的发展与支持,做好教育扶贫,更是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助动力。
2 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的孩子要想有一个好的未来,靠知识改变命运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将身处大山身处的孩子送进知识的殿堂。基础教育主要包括,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等。而本文是着重讨论的是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问题,相对于其他地方,融水县这样的一个民族地区往往有着教复杂的贫困现象,增加了教育扶贫的难度,最关键的是发展的落后以及教育资源的匮乏。
3 融水县农村基础教育问题
3.1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水平落后
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教师的教学水平,经过我们多天的对融水县教育的走访调查,发现专业的教师寥寥无几,几乎没有专业的音乐、舞蹈等老师,有些地方是一位老师身兼多门课,成为“万能”老师,用自己不专业的仅有的匮乏的皮毛知识灌输给学生,这使得融水县很多地方的老师压力过大,大部分时间用于解答学生的各学科的问题,哪还会有时间去提升自己,去进修。授课的老师大多存在知识结构老化单一,授课方式较为原始,不会使用或者利用多媒体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的工资偏低,刚能够解决温饱问题。
3.2 家庭教育的缺席
在融水县这样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家庭学生的家长是没有读过什么书的,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教育孩子去读书。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时进行简单粗暴时的教育,三句不离打骂,导致其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产生一条隐性的无法跨越的鸿沟。更别说学校老师布置学习之后,家长会帮助孩子学习,这几不上是不可能的,他们更多的认为你如果是读书的料子那你肯定会上学上出来的,如果你不是读书的料子那就不用花钱上学了浪费钱。
3.3 政府的倾斜力度有待提高
作为边境地区,深度贫困的民族地区,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滞后的公共服务等使得国家以及自治区政府的教育扶贫难度增加,更加加强了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的艰巨性。
4 教育扶贫改变落后的农村基础教育状况
4.1 教育扶贫在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与时俱进的教育扶贫能更好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改善缺少的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更能农村孩子明确目标,真正的是靠知识而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走进学校殿堂,毕业反哺于家乡,成为建设家乡的一份子。
4.2 教育扶贫助推教育公平
国家实行并开展教育扶贫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能使学生脱离“贫困”,还能有效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使群众真正的在精神上“站起来”,甚至是跳起来,这种通过扶贫攻坚的力量来消除愚昧的农村思想,为群众贫瘠的思想的土地上撒下一片肥沃的“肥料”,使人们的精神在这肥沃的土地上健康茁壮成长。
5 结语
我们要针对农村现有的问题进行整合,利用教育扶贫来加强农村思想道德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事关为引领,重视细节践行,关注村民心理健康,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整合乡村文化资源,重塑农村社会公共空间。加大对乡村中小学师资以及设施的投入,鼓励各大高校的毕业生下乡教学。加大乡村道路交通、水电 施等生活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景观,改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