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线性及明暗素描在工笔画教学中结合应用的思考
2019-01-12陆炜邦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陆炜邦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线性和明暗素描在工笔画中结合的可行性探析
(一)讲究造型结构的严谨性
在西方明暗素描绘画中,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非常注重解剖学原理,强调人物形体在光与影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线性素描在工笔画中的表现可以理解为线描的“骨法用笔”,“以线造型”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法则和形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线”是中国画最早成熟的一种绘画语言形式。以工笔人物画为例,当代工笔画家何家英的《山地》,描绘了一名农工弯下身躯,把石头捡出去后又把泥土垫上种庄稼的艰苦过程,人物光着后背,皮肤的质感,内在的骨骼、肌肉以及瘦骨嶙峋的脊背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其中包含西方明暗素描需要掌握的解剖学和透视学,可以看出作者对人体结构的严谨观察和剖析,画面表现得相当写实。线性素描和明暗素描在造型过程中皆坚持以结构为依据,强化了对物象形态传神写照的塑造功能,准确把握了形体结构,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结构,在工笔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强调形象特征性
形象的特征性是国画线性素描和西方明暗素描都有所强调的,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过程中,对人物形态、精神、身份、阶层、气质等各方面形象特征进行深入观察必不可少,在西方形体素描中对物象的形象特征也刻画得细腻、活气,使绘画艺术更具直观性、明确性与清晰性。对于形象特征的强化自古就有先例,我国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连环长卷的形式讲述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在家寻欢作乐的情景。画中共有五个场景,四十六个人物,其中韩熙载出现五次,图中各个不同身份的人物描绘细致、神情生动、形象鲜明。荷兰画家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描绘了一位身穿棕色衣服、佩戴黄蓝头巾的少女,带着似是惆怅而又含蓄的表情,忧郁的眼神在回眸中显露出超凡脱俗的气质,犹如漆黑中的明灯,描绘形象鲜活灵动,神态塑造栩栩如生、光彩夺目。因此,无论是在中国画的线描或是西方的明暗素描中,对物象形象特征的把握极为关键,其能够从各角度深入刻画人物的显著特征,将不同物象的特征在绘画中生动地展现出来。
(三)追求形神结合
中国传统绘画从魏晋时期的画家顾恺之开始就一直强调形神兼备,这成为中国人物画的理论根据和评判准则。西方明暗素描不仅将形态刻画得深刻精准,而且将神态作为传达绘画中物象主体情感的重要媒介,强调主体对客体内心真情实感的表达。例如,安格尔的人物素描就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对象的微妙神情,仿佛人物神貌就定格于那个瞬间的永恒状态,形象表现生动,神态刻画周到。明朝的工笔人物画组《明人十二肖像册》中描绘的十二位明代官员,他们一律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色盘领窄袖大袍,目视观者,神态坦荡,通过对每个人的动作、形态及神情的细腻刻画和塑造,显露出他们刚正不阿、睿智高洁的品性,给人以真实贴切之感。中国的线描自古以来就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作为重要的艺术手段,绘画中多用妙、神、逸、趣的物象神态来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工笔画线描与西画素描的形神虽存在表达形式的差异,最终却殊途同归。
二、线性与明暗素描结合应用于工笔画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的线性素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的线性素描强调以线面结合的方式来表现物象,工笔画创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抓住线性素描中线面的法则和内涵,熟练掌握线性素描的造型手段和技法,提高造型意识,建立以形传神、以形达意的造型观念。
当然,在工笔画创作中单纯运用线性素描会容易忽略对客观事物鲜活、生动的直观捕抓,而西方明暗素描强调点、线、面相结合,兼顾形态、神态及光影规律的表现方式,对于物象的体积感和厚重感的塑造更加细致入微。自引入西方素描体系后,其优势已经渗透到我国线性素描系统中,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传统工笔画教学中重意不重形、忽视人体结构带来的概念化局面;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促进和催化现代国画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使工笔画的线性素描内容得以充实和丰富,推动我国工笔画教学中线性素描创作技巧与形式的不断突破和改善。通过实现线性素描与西方明暗素描的互补和融汇,不仅能让工笔画在保留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和丰富画面的绘画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而且有利于将两者充分结合应用,补充及完善中国工笔画的教学和创作,以期明确和改善国画教学的发展方向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