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减负从作业开始
——以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为例
2019-01-12杨明良
□ 杨明良
作业是为完成学习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具有巩固与延伸、培养与发展、反馈与交流三大基本功能。作业设计的优劣、多少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减负的成效。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建立新型的作业观,但目前仍有不少教师搞题海战术,不仅把学生们累得抬不起头,也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树立“减负从作业开始”的教育观,确立以学生为本、学以致用的学科作业观,从语文作业的形式、内容设计进行优化,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社会化和趣味性。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悟;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使每位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一、力求 “自助”,发挥学生作业的自主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 作业内容及呈现形式“自助”
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在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诸方面存在的差异,针对不同情况提供内容丰盛的作业 “自助餐”,满足不同学生口味。例如,在教学 《慈母情深》后,可分层设计作业选作。一是在文中勾画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母亲听,体会母爱的深沉。二是主动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三是课外阅读有关母爱的文章,摘录与母爱有关的句子、段落,与同学分享。四是制作卡片表深情,赞美母亲、祝福母亲。在内容自助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不限形式、内容综合性强的主题作业。例如,在 “五一劳动节”时,给学生安排一项作业——“给辛劳的爸爸(或妈妈)一个惊喜”,要求看谁做的真诚又有创意,然后再写下一小段日记,把自己的创意和爸爸 (或妈妈)的欣喜记下来。还可在班级内分组分层的划分作业小组和梯队,如以拔高和拓展为主的模范生梯队,以巩固当前基础知识为主,兼顾拓展的班级中坚力量;以基础知识掌握和课堂基础习题演练为主的潜力组,让班级不同类学生作业实现效率最大化。
(二)作业数量及完成方式自主
严格地说,学科在教学的总体目标以及各单元的作业基本要求尺度上,对全体学生是一致的。但经常作业布置一刀切 (等数量,同要求),就无法适应各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愿望系统,导致 “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影响学生的作业情绪和积极性。
为此,在作业数量和要求上,要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使之利于创造各种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教师可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数量多少设计必答题和选作题,备好少量综合题,在布置作业时以不同的符号标明,其中选作题和综合题不做统一要求。
当设计的作业耗时多或不能独立完成时,教者可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合作型作业。如把 《将相和》排成课本剧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其中一个故事的改编和表演,使每个学生都承担一部分改编和表演的任务。
(三)自主设计,丰富“自助”
平时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设计作业的机会,设计好后要署上姓名,交换批阅,让学生在多次交换出题、做题、阅题中共享资源,碰撞思维。教师也可事先指导学生根据各自学情,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作业内容及数量,自行设计,在规定时限里独立完成。单元过关前,教者先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本单元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对照检查自己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薄弱环节自主选择相关题目进行练习或请教师生,查缺补漏。
二、紧扣生活,凸显语文学习的生活化
语文即生活。语文作业设计应紧扣生活,与学生生活接轨,让情感在生活中体验,技能在实践中掌握,能力在活动中锻炼,知识在作业中升华。
(一)情感体验
体验使学习进入精神生命领域,使学习过程成为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如教师节,让学生了解教师节的来历、仿编诗歌或写一句深情的问候,为老师献一首歌儿,自制一张贺卡。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尊敬老师、爱戴老师。“重阳节”,让学生为爷爷、奶奶整理房间、洗洗衣物、端茶送水……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接受关心他人、尊敬长辈的教育。
(二)学科融合
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整合课程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将语文教学和科学、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结合,开展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学习 《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后,可要求学生通过请教音乐教师或借助现代音响媒介学习唱会歌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如果条件允许,语文教师可以邀请音乐教师同堂上课,语文教师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歌词大意,音乐教师负责教唱歌、编舞蹈,通过唱的形式识记课文内容。这样的课堂有读、有唱、有跳、有笑,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社会实践
实践题要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要么是社会热点。此种设计旨在让学生体验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而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关注社会。如春节期间,要求学生通过走亲访友、走街串巷,收集整理当地精彩的春联,从中掌握对联的特点,享受对联的艺术魅力。就本村环保问题开展一些小调查,找出影响环保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写出调查报告。让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游览家乡名胜古迹,了解家乡文化风俗和地方特色。参与志愿者行动,深入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实施救助,送去温暖。
(四)活动锻炼
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日常活动、社会重大节日开展的教育宣传活动设计相关作业。如学校举行艺术节、读书节、运动会、升国旗时向学生征集会徽、会标、口号、广播稿、演讲稿等;班里召开故事会、班队会,举行歌咏比赛,安排学生写主持词、串联词、颁奖词、祝贺信、致谢语等。在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国际禁毒日等重要节日,让学生制定活动方案、写倡议书,开展活动。这类作业的设计,既让学生在活动中思想受到了教育,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增强趣味,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要增强作业内容的兴趣化,如教学 《二十四节气歌》后,让学生仿写 《四季歌》;学习了 《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学生编广告语,教育学生珍爱环境,保护地球。也要注意作业类型的多样化和同一内容的多变性,或经常变换、相互穿插题型,或同一内容的题目由浅入深,一题多变。
在突出作业内容和类型 “兴趣”化的同时,更要考虑作业完成方式的趣味性,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兴趣喜好等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低年级可结合教学内容布置适时适量的与学生学习、生活相联系的听说型、活动型作业。中高年级除书面作业外,还应设置一些诸如读、说、画、看、做、演等阶段性、探究性、实践性的 “软性”作业。通过多形式训练、多角度的考察,让学生通过做作业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一) 悦读
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好奇贪玩的天性和自控力不强、集中注意时间短的特点,布置一定量的阅读作业。教完 《猴王出世》《“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学生意犹未尽时,老师借机推荐 《西游记》和 《红楼梦》,让学生 “亲近书本,走近大师”,爱上阅读。
(二) 续说
在学习一些寓言故事后,可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续说。这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如在学习了 《坐井观天》后,让学生续说青蛙会跳出井口吗?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说些什么?
(三) 绘画
教学中教师可变枯燥的读书、讲解为绘画、帮助理解与学习。这里可以画想象图,学生可依据对文字的理解,想象绘画。如学习 《小蝌蚪找妈妈》后,让学生用油画棒以绘本形式尽情地绘出故事天地。孩子可以在零压力的情况下,带着好奇与兴奋的心情融入故事情境,探究课文。
(四) 观察
在学习了 《爬山虎的脚》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爬山虎 “脚”的样子、特点、生长过程,帮助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而《画杨桃》一课,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真观察杨桃实物,进而理解为何课文中能从不同的角度画出杨桃的不同模样。
(五) 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可以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浅化难点,学用结合。如在 “3·15”打假时,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街道社区开展 “错别字大纠察”活动,在具体操作实践中解决问题、验证答案、获取方法、增长见识。
(六) 表演
例如,学了 《狐假虎威》这一故事类课文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编、排练、表演课本剧。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自由选择表演伙伴,组织表演小组,转换文本语言,再加合理想象,配以动作、表情。通过表演,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内容无缝对接,轻松理解 “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东张西望”等词的意思,弄清 “狐假虎威”的含义,激活思维,培养创造力。
(七) 积累
知识就是积累。这类作业可以是摘抄好词佳句,如学习 《草船借箭》《景阳冈》等文章时,可鼓励学生阅读与其相关的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并把其中的重要段落摘录下来。也可以做一些知识整理,如对报纸、杂志、笔记里的内容进行采集、积累。还可以是为满足课文学习安排的课前预习或课后拓展类主题搜集,如学习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动物共栖的资料,互相交流分享,了解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
在新课标下,教师更应不断探索,精心优化作业设计,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用眼去发现,用手去创造,用脑去思索,用心去体会,真正让减负从作业开始,拓宽学习途径,提高教学实效,减轻学生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