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玩具
——幼儿游戏共同体构建的助推剂
2019-01-12文张珍
文 张 珍
一、收集材料——营造幼儿游戏共同体氛围
师、幼、家长共同收集材料是玩具制作的第一步,要使玩具材料在幼儿的游戏中“活”起来,那么提供给幼儿的玩具材料就应该是丰富多样的,这样才能调动起幼儿的多种感官,提升幼儿探索与创造的欲望。
案例:幼儿带来废旧材料后,我们请幼儿各自介绍自己收集的材料,教师从材料出发,多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如观察废旧材料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材料的外形像什么,可以怎样利用,观察几个不同事物组合后是否有可利用的空间等。
分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共同体中学习的。幼儿作为尚未成熟的完整的人,其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平衡性,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判断也就自然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使幼儿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幼儿共同体成员的相互交流拓展了幼儿的经验,丰富了幼儿的想象。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养成收集、观察、鉴别材料的习惯。
二、设计玩具——优化幼儿游戏共同体行为
幼儿是通过看、做、玩来认识事物、观察事物的。幼儿在自制玩具之前,总是先观察所要制作的物体,使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凭着想象和记忆去动手表现。而自制玩具材料为幼儿提供了想象的物质基础,他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将材料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设计并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形象。
案例:在幼儿体验“不倒娃娃”的活动中,老师拿出各种各样的娃娃,让幼儿摆弄,引导幼儿观察总结出不倒娃娃的特征。然后教师提供各种材料,支持并帮助幼儿实现想法。晨晨用小的泡沫球当娃娃的身子,用塑料球做头,可是她无论怎么放,娃娃都倒着,就是站不起来。老师指了一下娃娃头,她立刻醒悟,原来是因为娃娃的身子轻,而头太重了,于是她换个乒乓球做头,娃娃终于站起来了。
分析: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其自主意识发展还不够成熟,因而在自制玩具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顺应幼儿经验发展的趋向,引导幼儿链接新旧经验,给予新经验不断生长的空间。幼儿则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下,不断地修改自己最初的想法,在不断设计中验证自己的想法。
三、制作玩具——形成幼儿游戏共同体“规则”
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手段培养的外表规则,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规则应该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幼儿园活动的典型特征是要求幼儿一定要有规则,规则会让教师感到满足,让幼儿受到限制和束缚。而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幼儿感受的是心灵的自由和快乐。
案例:毛毛拿了两个大蛋糕来幼儿园过生日,为了表示感谢,并让幼儿体会朋友之间的友谊,教师请每个幼儿动手制作一件小礼物送给毛毛,但礼物必须是用从 “百宝箱”里挑选的材料亲手制作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的幼儿将两个酸奶瓶粘上彩色纸,再穿上橡皮筋做成漂亮的拉力器;有的用报纸剪成长条,编出各种茶杯垫、坐垫;还有的把易拉罐装饰成了汽车……
分析:幼儿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总是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双手去活动。在这里,幼儿可以了解生活,认识社会,任凭自己去想象、去感受,以获得精神的愉悦,丝毫不感厌倦。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蒙台梭利所说的“当儿童进行工作时,教室中充满着安静的气氛,这是十分动人的。没有一个人破坏这种气氛,也没有一个人能通过外部的手段获得这种气氛”。正是在这种赋予幼儿尊严感的工作中,幼儿共同体服从了自制活动本身带来的指令,在对活动的专注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规则”。它是幼儿在活动中寻找一种宁静与平和,“顺带”表现出的规则,而不是单纯对规则的追求。
四、链接游戏——享受幼儿游戏共同体快乐
有人说,游戏本身就是人类的玩具。也有人说,玩具其实就是游戏的延伸。玩具作为游戏的构成,既是游戏的物质支撑,又会对游戏的内容和性质产生影响。一个好的玩具能够激起幼儿间的互动,同时调动起幼儿的经验并发生迁移。
案例:在“出租汽车公司”游戏中,教师和幼儿动手制作了几辆简易汽车,幼儿便自己去探索游戏的玩法。由于车子的移动性很强,他们常常会穿梭于“医院”“小吃店”“超市”之间。幼儿在与“汽车”的互动中,创造性地再现了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当“两辆车子”撞到一块儿时,或者由于司机速度太快而将顾客撞倒在地时,幼儿并不像现实中的成人那样发生争执,司机之间、司机与顾客之间始终有说有笑。
分析: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虽然在游戏中幼儿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一种“假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以严肃和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游戏,并从游戏的虚假情境中获得和现实一样真实的经验和感受。他们将自己的经验迁移到游戏中去,用新的动作方式去重演他人的活动,自行控制所处的环境,展现自己的能力,从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的自制玩具活动以“情感”为纽带,将教师、家长、幼儿置于相互联系的网络中,彼此之间有着思想上和心灵上的沟通与互动。如果说幼儿站在前台,教师和家长则隐藏于后台,他们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推动幼儿游戏共同体的形成、优化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