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际视域下“推己及人”内在生成机制及启示

2019-01-12张卫红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公私种树交际

张卫红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教育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我国存在“公私冲突”及相对应的“克己奉公”式教育范式。但是,此背景下衍生出的教育成效并不明显。与此相反,“公私一致”的观点以及相应的“推己及人”式公德教育,虽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但目前尚处于弱势[1]。目前学界对“推己及人”的关注与讨论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儒学发展困境与挖掘当代价值时论及,尤其集中于当代道德教育[2],从儒学困境探讨[3];二是围绕忠恕,分析推己及人的内涵及生成机制[4][5];三是与其他思想的比较[4][6][7]。总体来看,宏观理论推演多,缺乏对“推己及人”作为一种儒家处世哲学理论的文本实证分析。本文拟以《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和《种树郭橐驼传》三个文本进行分析,管窥“推己及人”的生成机制及其启示。

1 概念界定

1.1 交际视域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8]。推己及人的背景必须是“公私一致”。但是这一背景,必须依托一个载体——交际。我们所指交际是通过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说与听的互动,实现沟通与交流的目标。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交际双方对语言的选择与理解;第二,预设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际变量,几乎制约着听说双方的言语行为;第三,交际对象的特征。讨论交际视角下的“推己及人”,要求我们首先做好三个判断:是否正确把握住了交际对象的现实特征与惯常特征——知己知彼;是否将交际双方的对话情境已经调整到一个交际“频道”——公私一致;是否考虑周全了预设因素——以己推人。因此,言语交际主体在交际活动中应在公私一致背景下,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预设因素的基础上随时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力避给交际带来负面影响。这无疑对言语交际主体在提高言语交际能力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1.2 推己及人的界定

“因‘己之不欲,此理’,所以能够‘推己及人’,也可以‘由人知己’”[7]。也有论者认为,“推己及人”就是立足于把别人看成是与自己拥有一样的思想与要求的个体这一前提,进而在言行举止中做到“由己及人”,最终实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终极目标[9]。我们所论及的“推己及人”仅局限于人际交往的辞令层面,探讨辞令层面是如何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交际目的(抑或被说服)的。即“除了设身处地的想象外,我们无法知道别人的感受”[10]5。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推己及人向来不是也不可能是单向度的,否则沟通与理解将会变得不可能实现[11]222。

2 “推己及人”的内在生成机制

“人的本质是人真正的社会联系”[12]24,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3]60。同时,“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14]515。在这个意义上,交往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需要指出的是,“现实的人生活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现实本质并体现为一定的社会规范”[15]。推己及人作为一种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存在着内在机制,我们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和《种树郭橐驼传》予以分析。

2.1 路径选择:曲径通幽

“推己及人”,多适用于交际的尴尬与矛盾的境遇中。正是基于此,我们认为,在社交的辞令层面,“推己及人”是个不错的选择。朱熹在注解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时说“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近取诸身,譬之他人”[16]428,强调的正是自我感受力是理解他人的基础和桥梁。《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为“邹文”)、《触龙说赵太后》(以下简称为“触文”)和《种树郭橐驼传》(以下简称为“种文”)这三个文本,在言说与叙述技巧上,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曲径通幽”的方式。行文中,都是荡开一笔,并且详细叙述。比如“邹文”先写“妻、妾、客”皆以“我”“美于徐公”做定论,然而事实是“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触文”则以赵太后断然拒绝幼子做人质的急剧矛盾冲突开始,接以触龙,因“爱幼子而早早为之未来谋职”而宕开一笔;“种文”以别人种树死活难料起笔,但是郭橐驼“种树应顺树之本性”——“种树不死”引人入胜。所有这些都是“近取诸身,譬之他人”;接以“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相逆推。由此可见,“推己及人”的论说技巧是力避“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因为事件本身已经是矛盾重重,困难显而易见,甚至危机四伏,故避开锋芒而“言他”——既可以给予对方情绪乃至精神上的“缓冲”,又可以引人深思——换位思考,抑或引起对方“对号入座”,这即是我们上文所言的将交际双方的对话情境调整到一个交际“频道”——公私一致上来。因此,我们认为,“曲径通幽”是最佳的路径选择。

2.2 技术支持:类比推理

推己及人以“类比推论法作为认识论”[17]。“‘类比思维’是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18]。类比推理以两事物特征上的某些相似性推及其诸方面的可能相似性结论。这种推理方式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象化。但是有一个前提,即“类”的选择要适当且具有可比性。“推己及人”言辞技巧,立足于“内己”,外推为“他者”;联结两者的纽带是“类的相似性”,同时“推”的目标也蕴含其中。“推”的方式都是线性推理,比如从“我被蒙蔽”到“王被蒙蔽”、从“种树之理”到“司民之理”当属此类;“吾早早求职”、“王后迟迟拒为质”,皆因“爱子而为之”,但真正的“爱”则是“为之计深远”都属于此。另外,“类中之理”具有可迁移性也是其显著特征。“推己及人”就是“在把握、调节人际关系时,将心比心,并由此决定自己行为的准则”[19]82。

2.3 结论呈现:“绵里藏针”

推己及人的上位概念是“恕”,而“恕”之本是“忠”。上文我们在论及其概念时,已经提到它的积极和消极这两种表达形式。无论何种形式,“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是“己心”。“恕”虽然是一种以己度人的交际范式,但它是基于善意的关爱且不以暴力强加于人。因此,在“恕”观照下,“己”毫无价值与秩序的优势,仅仅作为理解、交流的基础和纽带而受重视。“在儒家看来,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性为情感的沟通与共鸣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人永远无法直接、瞬时地感受他人之心”[20]。同时,推己及人的公德教育方式是基于“公私一致”的观点提出的。所以,出于对伦理纲常的遵守、自我保护的需要,即使是出于“忠心”,也应使用“绵里藏针”的辞令。三篇文章中,“邹文”与“触文”的结论提出都很典型,“种文”: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以委婉含蓄的回答以求“自保”。

3 “推己及人”的启示与反思

推己及人是由“内己”外推“他者”,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及人”的“人”“内含着由血缘关系推人伦关系,从个人推及家庭,由家庭到家族、到社会和国家,推家及国”[6]。因此,推己及人的辞令技巧与路径选择及结论展示,有着其他路径无法比拟的效果。何为推己及人?“推己及人为恕”(《中庸章句集注》)、“以己量人谓之恕”(《贾子·道术篇》),而“恕”亦即儒家所谓的“絜矩之道”。在儒家看来,只要“忠恕违道不远”就可实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的人生目标[20]。

“两个行动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冲突的利害关系;但是,他们也有要求合作的一面”[21]124。儒家根据亲疏的血缘关系,以“爱有差等”为基石,构建了“礼”的大厦。血脉枝系的远近、亲疏,使得“推己及人”呈现出极强的梯度性。以“爱有差等”为核心的“礼”与“仁”,一方面维护着社会的秩序,另一方面也潜藏着打破这种平衡的因素。统治阶级间的内讧就是最好的例证。如果按照人类“竞争”与“互助”两大法则:达尔文的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竞争;克鲁泡特金的利他互惠/同舟法则——互助论[7]来分析,社会秩序的稳定是竞争论与互助论在矛盾与运动中实现动态的平衡的理想状态。“所以,如果缺乏‘推己及人’的内在协调力量,‘礼’就会得不到保障”[4]。同时,“儒学需要对逆推多加关注和推行。顺推、逆推都是推己及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儒学推己及人更加完备,促进人我共同发展”[3]。

猜你喜欢

公私种树交际
论互联网金融的公私协同共治
情景交际
交际羊
非公担当
两块磁的交际
公私之交 存亡之本
种树
一起来种树
他人损坏多少财物可以报案立案?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