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019-01-12福建省晋江市陈埭中心小学林清清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中心小学 林清清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主导下,小学数学侧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小学生接触数学学科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还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群体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点燃学生求知欲望
教学实践中,有部分小学生不爱思考,遇到问题时不想办法解决,而是一味地等待教师的帮助,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惰性、依赖的消极思想。不言而喻,惰性思想不仅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还对学生的人格健全十分不利,而后者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危害尤甚。思考是大脑“逆向”运行的过程,与人体趋利避害的本能互相背离。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教师可结合教学主题及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思考。然而,追本溯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首要的关键即是降低思考带给学生的逆向体验。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与情境中的人物、事物融为一体,情境的代入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急人所急,在不知不觉中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比如说,在教学“圆”的相关知识点时,笔者为学生构建了以下教学情境: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蓝天白云,绿草如茵。明媚的阳光下,牧民们载歌载舞,欢聚一堂。欢声笑语中,远处的羊群低头吃着青草,怡然自得。在一片祥和、愉悦的氛围中,一只小羊不知道怎么了,变得狂躁异常,极具攻击性。牧民主人生气了,用一根长为5 米的绳子将小羊单独拴在木桩上,小羊暂时失去了自由。同学们,假设你就是这只小羊,当你饿了,你能吃多大面积的青草?故事讲述完毕后,笔者发现有的学生拿出了纸笔,小声嘀咕;有的学生托晒凝思,神情专注。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设身处地地为小羊(自己)的遭遇进行思考。
二、注重课堂互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众所周知,高效的课堂教学建立在师生、生生及群体之间的有效互动过程中。互动是信息交流、传递及反馈的重要途径,通过互动能给予学生有效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良好的课堂互动?其一,艺术提问。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本领的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学生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课堂提问未能完全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载体或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畴;或者缺乏趣味性,难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此,在提问环节,教师需依托于教学主题,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并对问题载体进行优化设置。对学生提问,问题难度应适宜,让学生能够有效接受。提问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眼神、表情及肢体动作等,向学生传递鼓励信息,增强学生自信,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对问题作出的回答,适时给予褒奖,以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其二,质疑问难。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具有意义。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提问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质疑问难表现出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而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其实表明已经对问题进行过独立思考。教师应构建民主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发言,营造出“我有话说”“我有疑问”的良好课堂氛围,唤醒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某些小学生性格内向,不敢在课堂上提问、发言,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不适宜,从而遭到同伴的嘲笑。基于此,教师应奖优罚劣,严禁课堂上出现戏谑、嘲弄等消极行为。
三、融入生活元素,促进学生体验数学
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分析,小学数学包含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可分为简单几何和代数运算两大模块。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几何知识还是代数运算,均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的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均会程度不一地映射到数学知识,而此时正是运用数学、思考数学的大好机会。教学过程中,有的小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数学学习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应对,而在平时的练习及测试过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不加思考,生搬硬套数学公式。由于缺乏对知识点的深入思考,学生往往只是学到知识点的“表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独立思考,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良好状态。融入生活元素,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事物,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如说,教学“负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学的重点之一即是让学生完全掌握负数的性质和定义。没有学习负数之前,学生觉得最小的数是“0”,也即是没有、无。根深蒂固的认知惯性,让学生很难理解负数的意义。此时,笔者借助于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以冬天气温低于0°的场景向学生解释负数。学生恍然大悟:“对啊,冬天气温低于零度,而低于零度的温度不就是小于零的负数吗?”生活是更大的数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融入生活元素,不仅是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更在于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数学、思考数学,培养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从而在生活中获得数学更多的意外之喜。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优化教学手段,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课堂互动不仅是高效课堂的基础支撑,还能有效激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学习主题之内。巧妙融入生活元素,扩展、延伸数学课堂,让数学学习具有生活性,以此降低数学思考带给学生的逆向阻碍,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群体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