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1-12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高桥镇中心初级中学毛仙云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高桥镇中心初级中学 毛仙云
随着近几年新课标改革脚步的加快,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如今,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实践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这种新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有所提升,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问题导学法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形式简单,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学生需要做的就是机械性地学习,被教师牵着走,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很多教师开始尝试在课堂使用“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模式,那么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呢?
1.大大提升课堂效率
提升课堂的效率,才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对数学课程学习内容的分析,对较重要的知识难点进行提炼,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减少了课堂一开始时教师的铺垫时间,直奔主题,也节省了学生整理一些概念、知识点的概述等的时间,这种方式贴近生活,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点消化吸收的速度,从而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效率。
2.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布置课前预习的作业往往只是走个形式,学生对此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而问题教学法可以有效针对这种现象进行改善,调整学生对预习作业的敷衍态度。
例如,在进行有关于《幂运算的性质》一章节的学习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对公式进行预习,以往如果学生预习作业完成得不好,教师也会忽略,直接进行本节课的讲解。此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考核,如提问:“幂运算的性质有几种?”“am·an可以化简为哪种形式?”“一个数的零次幂等于多少?”通过学生的回答就能检测出预习作业的完成效果。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被动式的学习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非常差,理解能力也不能得到锻炼。教师通过运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的来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的能力,形式简单,十分奏效。
二、问题导学法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设计问题的合理性
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十分关键的,因为这个问题不仅是教学的切入点,还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线索,所以问题也不是随随便便提出的。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问题的合理性,是否能通过此问题直接切入主题,同学们有没有能力通过自学来解决此问题,此问题是否超纲等等。若教师设置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或学生通过自学都无法解决,那么此问题的设置就不存在任何意义。
2.教学需要前后呼应
问题导学法中问题的设计途径大体上分为两种:(1)按照书本内容涉及知识点进行提问:(2)根据教学的方式提问。问题设置的出发点不同,教学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无论是哪种设计途径,教师都要做到使问题和实际结合起来。实际问题的提出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能力。
例如,在进行《有理数运算》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足球赛得分的事例来帮助学生将实际生活与抽象化的负数相联系。如:我国足球队在足球比赛中,第一场赢了一球,第二场输了三球,请问两场比赛加在一起,足球队一共赢了几场球?教师利用初中学生对足球的喜爱,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三、问题导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部分主要分为两大板块——几何与代数,这也是数学课堂中教学的难点。在运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应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及问题的设置。
1.在几何部分的应用
在学生展开对几何板块的学习时,要求脑海中建立立体的几何图形,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从最基础的几何图形相关知识开始,并提出问题如“勾股定理的详细内容是什么”,在学生对于勾股定理有基本的认识后,教师再展开深入的教学。
2.在代数部分的应用
代数在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中占了很大比重,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代数公式的相关问题,如“a2-b2=?”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清代数式的关系,掌握代数式的应用方法,在解题时灵活使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学会举一反三,深入掌握解题的技巧,锻炼解题思路的培养,奠定好代数的学习基础,才能在日后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点就是重视问题的设置,问题对于学生思维的引导性,致力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吸收速度。通过课前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也是当前教育的核心之处。只有产生问题,学生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将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