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安娜,也是列文读《安娜·卡列尼娜》
2019-01-12撰文谷立立编辑方凤燕
撰文_谷立立编辑_方凤燕
托尔斯泰用平行的复线结构讲述了安娜、列文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好比铁轨,一头朝向毁灭,一头通往幸福,而在毁灭与幸福之间,有一个苦思冥想的身影,就是作家本人。
1948年,在康奈尔大学担任俄语文学教师的纳博科夫,向他的美国学生讲起了《安娜·卡列尼娜》。他教导这些对俄罗斯文学缺乏基本概念的美国孩子,应该如何去发现这部杰作的伟大之处。简而言之,就是细节。在课堂上,纳博科夫描绘了吉蒂溜冰时所穿服装的图样,分析了卡列宁与安娜的火车包厢里的纹饰,理解珍视安娜为爱付出的痛苦,试图将印在纸面的文字变成具体而微的形象。或许,这才是打开《安娜·卡列尼娜》的正确方式,也是读图时代的读者最缺乏的能力。
事实上,在这本厚达900页的名著里,细节的美感无处不在。似乎是要塑造心目中最美好的女性,托尔斯泰从不吝惜他的赞美。哪怕是在14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翻开这本巨著,仍然能感知到他澎湃的激情。比如书中写了很多次相遇。渥伦斯基与安娜在车站的相遇,只是匆匆一瞥,他就发现“那娴雅的贵妇(安娜)身上有一种被压抑了的生气在她的眼神和笑容中自然流露着”。18岁的吉蒂初见安娜,被她的“单纯、自然、优美、快乐和充满活力”深深吸引,深信她必定“拥有一个自己望尘莫及的诗意的崇高世界”。列文第一次见到安娜,好比《牡丹亭》中柳梦梅与杜丽娘的初相识,一幅画像就能点燃他内心的倾慕。
然而,美好归美好,爱情归爱情,命运却是大不同的。毕竟,托尔斯泰既不是魔鬼,也不是上帝。他的笔下永远没有完美的人,哪怕是被他赋予了最多美感的安娜。在这里,爱是美好,爱是罪恶,爱是欺骗,爱是隐忍,爱是痛苦,爱是折磨。一开篇,托尔斯泰颇有深意地用一句话,预言了安娜日后的悲剧命运。是的,“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么,安娜呢?等待她的命运不是舞会、午茶的幸福时光,而是“各有各的不幸”:她放弃与卡列宁无爱的婚姻,忍受从此再也无法与儿子见面的痛苦,飞蛾扑火一般投向情人渥伦斯基的怀抱,却不知道自己将终身托付给了怎样一个人。
和所有花花公子一样,渥伦斯基对婚姻没有兴趣,只愿依凭天性为所欲为,过着沾花惹草的日子。“正如其他恶少一样,他只想摘取美丽的鲜花,才不管鲜花失去呵护后会不会枯萎死掉呢。”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出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左拉的《娜拉》。但不幸的是,安娜不是娜拉。至少在内心深处,她缺乏独立的勇气。选择渥伦斯基,表面上选择了爱情,实际上选择了痛苦。于是,安娜对吉蒂的劝告就像是在谈论自己的未来,“你已处于一个幸福的年龄,正走着一条愈来愈窄的路,但这个过程辉煌璀璨,谁没有经历过呢?”没错,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的确惊世骇俗、“辉煌璀璨”,但她的命运却被自己不幸言中,“正走着一条愈来愈窄的路”。
被后现代主义文本喂养长大的读者未必懂得托尔斯泰的好。纳博科夫说伟大的作家就是魔法师,但我相信,托尔斯泰更愿意做一名熟谙文理结构的建筑师。毫无疑问,《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一座巍峨的圆拱大厦。如他所说,故事与人物的联结不在于情节,而是“内在的联系”。于是,在大量的内心独白中,我们看到的是饱受爱情折磨的贵妇。可读到最后,所有人才恍然惊觉,原来所谓的“内在的联系”就是托尔斯泰自己。他用平行的复线结构讲述了安娜、列文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好比铁轨,一头朝向毁灭,一头通往幸福,而在毁灭与幸福之间,有一个苦思冥想的身影,就是作家本人。
在写作《包法利夫人》时,福楼拜曾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那么,托尔斯泰呢,他未必会骄傲地告诉世界,“我就是安娜·卡列尼娜”,却可以坦然地说,“我就是列文”。小说中,地主出身的列文对彼时的农民投去了同情的一瞥,没有土地的农民却要养活整个俄国。于是,理想主义者列文在自己的庄园里推行“对分制”,到头来却以失败告终。现实里,贵族出身的托尔斯泰背叛了他原有的阶级,不惜与整个俄国为敌,他放弃土地,书写博爱,甚至过起了简朴的生活。
1910年,82岁的托尔斯泰独自离家出走。就像安娜一样,这注定是一次悲壮的旅程。10天后,这位文学上的巨人因病离开了人世。这一次,托尔斯泰终于与他的人物走到了一起,用他细腻的文字,用他最后的生命。终于,他可以毫无愧疚地说,他就是安娜,他就是列文。
经典重读
小说的第一句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可是,这句话背后至少有两个问题:幸福如何而来?不幸又是如何而来?当你读完这部巨著时,相信你心里会有答案。
精彩书摘
·上帝给人苦难,也给人承担苦难的力量。
·有教养的名门望族是怎样培养贵族气质的:无暇的品德,崇高的感情,今天说法语明天讲英语,独立的书房,请家庭教师轮流教授文学、音乐、绘画、舞蹈,一切都是诗意的神秘。
·他望着她,好像望着一朵摘下已久的凋谢的花,他很难看出它的美——当初他就是为了它的美把它摘下来,而因此也把它毁了的。
·要是善有原因,它就不是善;要是善有结果——奖赏,它也不是善。因此善是超越因果关系的。
·这种快乐是那么微小,就像沙里的金子一样。在她不愉快的时刻,她只看到苦难,只看到沙子;但在心情愉快的时刻,她却只看到快乐,只看到金子。
·那支她曾经用来照着阅读那本充满忧虑、欺诈、悲哀和罪恶之书的蜡烛,闪出空前未有的光辉,把原来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都给她照个透亮,接着烛光发出轻微的哗喇声,昏暗下去,终于永远熄灭了。
这是一本世情小说。继《长恨歌》之后,《考工记》是王安忆书写的又一部低回慢转的上海别传,而“上海的正史,隔着十万八千里,是别人家的事,故事中的人,也浑然不觉”。
读过李娟笔下新疆阿勒泰的向日葵地,你就知道自己收获的美丽多么苍白,你只是将那片金色定格在相册中,金色之前,金色之后,金色之中种种沉重与灵动,你都一无所知。
第六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得主胡迁的中短篇小说集。他的故事和文字散发出一股迷人和离奇的氛围,令人惊叹。那种空气中弥漫的失落和伤感,不用影像,文字已经抖落了出来。
悦读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米沃什以无可匹敌的精确与优雅,定义了所属时代的悲剧与美。此本诗集所收录诗歌,无论是描述他在波兰度过的少年时代,抑或是对信仰的追寻,都令人惊叹。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追根溯源,剖析公司的利与弊。所有经营者在做事之前,是否思考过公司的本质?作为公司重要组成部分的“员工”真的只是资本主义经济上的一个链条吗?
人们总是说手机、电脑、电子书,没有书的香气、书的温暖、书的质感。大人不读书天经地义,小孩不读书罪大恶极。关于阅读的美好说词,是不是大家都会错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