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掇只壶”的创作感悟

2019-01-11唐俊芳

山东陶瓷 2018年5期
关键词:泥片圆润制作者

唐俊芳

紫砂壶的变与不变,传统与创新乍一看是两个矛盾的方向,实际上这正是紫砂艺术一直以来不断发展的动力。其本质上是源自于人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对紫砂所产生的需求的变化。图1“掇只壶”的造型十分简单,但正因为简单,所以又是最考验制作功力的一种壶形。在制作这件“掇只”的时候,首先用搭子将泥块拍成厚薄均匀的泥片,随后用竹片将泥片夹平,最后借用尺规用刀切割成长方形,壶身的直径就与长方形泥片围成的大小有关,确定好大小之后,取一个镶接点,用刀片一次性切割整齐,随后用脂泥粘接,使两端叠合,随后再不断用拍子拍压,使镶接处紧密牢固。做完了围身,接下来就要拍出身筒,具体为用手指托住泥片的内部,向外形成支撑的同时,用拍子向内拍压,一点一点的形成所需要的曲度,并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泥料干湿度的变化,过干过湿都会影响成形效果。用这种手工方式收拢的筒身达到预想的尺寸后,颠倒过来,拍出另一端的曲线,用脂泥封口,这样一来一个壶身的坯体就完成了。

图1 掇只

在制作“掇只壶”的坯体的时候,不需要思考之后的布局装饰,仅仅要考虑的就是以坯体为本,形成最合适,最质朴的形状,而“掇只壶”这个造型的特点便在于圆润。所以坯体的曲线就需要向“圆润”这一要求靠拢。然后添加颈片和底片,通过反复拍压的方式,加强这两个部分的强度,之后才用矩车将多余的部分割出,在处理多余部分的同时,同样需要注意整体的流畅性,之后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壶盖,这个时候需要考虑到选用泥料的目数,计算可能的收缩比例,适当的留出缝隙,用来防止开裂,同样也便于二次烧制时的修整。

然后是一弯壶流,圆润的圈耳壶把,略扁圆的圆珠壶钮,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茶壶结构上的三个顶点,以及上下分割的水平线,这种视觉上的分割极为考验制作者对于整体比例的拿捏,但另一种方法却可以将不适合的比例转化为适合的比例。

传统的“掇只壶”是根本无需考虑后续装饰等要素的,强调的只是纯粹的比例是否协调,但通过双手来实现更加完美的比例,需要长时间的制作以及经验的积累,而且制作者的眼睛也往往会欺骗自己,并且单纯的形体并不能凸显出越来越个性化的创作,所以当下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光素器上看见更多的装饰,似乎完全背离了传统紫砂素器朴中见雅的美好品质,但实际上朴素和装饰一直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两者的平衡实际上仍然是遵循着需求而演变的。只要稍稍比较一下今古两种社会,很明显的就会发现,古人的生活朴素而单调,现代人的生活却多变而热烈,在古时候你很难收到一百里之外的变动,但现代人通过互联网,却能感受到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改变。从这种比较中我们会发现,实际上“掇只壶”上即便加上“装饰”也仍然是“素”的,没有花货的各种色彩,其朴中之雅亦需要适当的引子,而这个“引子”便是“掇只壶”上是否拥有能够吸引人的趣味,一个简单的人物,几个大字,便能做到这一点,其关键便在于是否合适。

紫砂“掇只壶”的素朴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并非是完全一样的,即便是加上某些装饰,仍然能够让人产生朴雅的感受,给人以传承数百年也似曾相识的味道。所以我们可以明白一点,传统的“掇只壶”并非是固定的高矮胖瘦,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韵味,这种恰到好处既是造型又包含装饰,由眼入心,从而获得最美妙的艺术感受。

猜你喜欢

泥片圆润制作者
泥片在陶瓷雕塑创作中的表现探究
“一块圆润、厚实的墨玉”——记话剧艺术家蔡松龄
古代手制陶器上的泥片缝隙和泥条缝隙
Roll with it
卷雪茄
网络表情包的版权保护研究
纪录片伦理问题的几个维度
生活
泥片成型在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手法及艺术特性
蠢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