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秀珍菇珍贵不袖珍
2019-01-11郑景顺
◆ 本刊记者 郑景顺
福建省罗源县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明嘉靖时期编纂的《罗川志》中就有香菇、木耳的记载。20世纪60年代中期,食用菌产业开始规模化发展,秀珍菇就是其一。
罗源秀珍菇肉肥味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深受人们喜爱。罗源地区1998年从台湾地区引进试验性栽培,经过长期驯化、试验,加之当地政府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菇农积极性高涨,产业发展进一步升级,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工厂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五新”支撑生产实现现代化
长期以来,菇农基本上是在加盖茅草的竹木大棚栽培。传统的菇棚是典型的靠天吃饭,一旦天气转变,产量就受影响。这样的种植形态,抗灾及抗风险能力较差,菇的品质不稳定,无法提升产业层次。2011年10月,罗源县出台《关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配套扶持六大特色农业产业的具体政策,食用菌成为重点扶持产业。近两年罗源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投入在1500万元左右,食用菌产业都在400万元以上。
在让生产条件脱胎换骨的同时,罗源县农业部门还引导菇农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基质、新农药、新机具,合力推进秀珍菇生产现代化。
通过持续育种、甄选,他们选定“台秀57”这个适宜在当地种植的新品种作为主导品种。同时,推广无公害栽培、温湿调控等新技术;改进基质配方,用木屑、麸皮等代替木料,既降低成本又保护生态;推广病虫害物理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污染。最值得一提的是新机具。菇农们开启实践智慧,发明了移动打冷机,改“固定打冷”为“移动打冷”,改进降温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提高菇农的技能,罗源县农业局建立结对子机制,由县或乡镇一位农技员挂钩帮扶10位科技示范户。县农科所农技员吴泽英挂钩的是起步镇下长治村10户秀珍菇种植户。“我有她的联系卡,有什么问题就打电话向她请教,遇到复杂的难题就请她下来现场指导,都是随叫随到。”农户黄垂益说。
继2009年被列入全省农业“五新”集成推广示范县之后,2013年,罗源县又被批准为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县农业局局长雷霹说,目前,正在委托省农科院、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编制规划,计划在起步镇建设食用菌研发、深加工、集散中心。主要是针对现有产业的弱项,在研发、深加工等环节攻关,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
分工合作打造最优产业链
秀珍菇菌种孕育技术难度较大,一般农户操作成品率较低。在罗源,有专业的菌种生产企业,目前拥有生产线33条,产品满足本地需要之余,还供应外地。
长兴菇业种植场是其中的龙头,共有6条现代化菌包生产线,一年可提供2000多万袋菌包。企业负责人黄潘顺从事此行业已有1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制种经验。“像我们这样专业做菌包有几个好处,一个是成品率高,可达90%以上,一般人只有50%左右;一个是集中资金做普通菇农不易办到的事,菇农专心栽培就行了。”黄潘顺介绍道。
有了这样的分工合作、垂直整合,罗源食用菌产业构建起“统一制种、分户栽培、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就像工业系统的产业链一样,将各自的优势最大化发挥出来。由专业企业生产菌种,技术有保障;菇农琢磨将食用菌栽培好;专业营销队伍经验丰富,走南闯北搞销售。”雷霹说,这样的模式目前在全国是比较先进的。
在产业推进上,采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联动发展、互利共赢的形式。目前,全县有年生产规模100万袋以上的企业(专业合作社)7家,50万袋以上53家,30万袋以上73家。拥有福建省著名商标“菇品世家”的益升食品公司,是当地最大的龙头企业,已在罗源及周边建立了秀珍菇、香菇合作基地13个,带动3200多户农民增收。
自1998年罗源从台湾引进秀珍菇,三十年风雨历程,发展至今已形成规模化产业链。罗源秀珍菇不是袖珍菇,是因为其秀气而珍贵,它因带动罗源人民脱贫致富而愈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