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20年国内苏州古典园林研究现状及趋势
——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

2019-01-11顾至欣

中国园林 2018年12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古典苏州

顾至欣

张青萍*

苏州古典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现存数量最多且最完整,因其历史悠久、设计精巧、文化底蕴深厚,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在中国园林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研究内容的深化与研究方法的丰富,苏州古典园林研究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主题与研究趋势。然而,在学术繁荣的背景下,学者们也开始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反思和述评[1]。但述评方法多依赖于学者自身经验,容易因个体学术偏好产生视野遮蔽,导致对研究领域的客观性与整体性把握不足。针对此问题,文献计量学应用可以帮助研究者准确梳理研究脉络、把握整体研究概况。知识图谱法是文献计量范式之一,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用可视化图谱展现研究领域的知识架构、发展进程和演变趋势[2]。Citespace作为绘制知识图谱的代表性软件,已在经济管理、工程科技等多领域中广泛应用。研究借助Citespace 5.1版及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对中国知网中近20年的国内苏州古典园林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为学者梳理研究概况,探究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以1997─2016年为时间区间,以“苏州古典园林”和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3]中各园林名称为主题词,在知网中检索得到国内研究文献2 434篇,通过人工内省筛选得到文献1 154篇。首先采用Endnote对文献发表时间、作者、研究机构等信息进行词频分析和分类统计,然后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合作分析与关键词共现分析,探测关键词的中心性(centrality)与突现度(burst),从而解读研究现状,廓清知识结构,探测发展趋势,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具体步骤如下:将筛选后数据导入Citespace,设置时间间隔为1年,主题词来源为标题、摘要、系索词和标识符,节点类型根据研究需要选择“作者”“机构”或“关键词”,可视化方式选择静态聚类视图。

2 文献计量分析

2.1 研究历程分析

近20年苏州古典园林研究大致分为3个阶段(图1)。1997─2004年为逐步提升阶段,伴随着苏州古典园林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相关研究受到关注,但研究总量较少,以针对案例的描述介绍和定性研究为主。2005─2010年为显著攀升阶段,研究文献数量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8.5%。在传统的景观、空间和审美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拓展到生态学、行为学、宗教学等领域,人们对苏州古典园林价值的认识日趋深化。2011─2016年为深化发展阶段,虽然研究增速放缓,但年均发文量高达106.3篇。该阶段中虚拟现实技术、空间句法等现代研究方法层出不穷,深层次的园林营造思想与文化内涵正被不断探索与揭示。

2.2 作者与研究机构分析

本研究涉及文献共由1 294位作者完成,最高产作者发表论文15篇,仅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有1 139人,占作者总数的88.02%。低产作者比率大于洛特卡定律(Lotka's Law)60.79%的数值标准[4],说明研究者多而分散,研究并不深入。根据普赖斯定律(Price's Law),核心作者发文量应不低于最高产作者发文量平方根的0.749倍[5],由此统计出核心作者47名,其中卜复鸣、居阅时、魏胜林分别发表论文15、11和11篇,位居前3位。456个单位参与苏州古典园林研究,其中苏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同济大学分别发文95、31和21篇,位居前3位。同时,苏州院校与研究机构利用地缘优势,在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发表文献202篇,占总发文量的17.5%。

运用Citespace软件,分别以“作者”和“研究机构”为节点类型,绘制作者(图2)和研究机构知识图谱(图3)。图谱中节点大小说明出现频次,连线粗细代表共现关系强度。节点圈颜色表示文献发表时段,连线颜色表示首次共现时间,从冷色到暖色意味着时间由远及近。如图2、3所示,学术合作集中在苏州大学的魏胜林团队和蔡平团队。研究机构合作主要以苏州大学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为中心,包括苏州大学文学院和艺术学院、苏州园林局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时,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之间也有学术交流。然而,节点总体连线较少,说明本领域学术合作不紧密。现有学者合作常以“学缘”关系为主,呈现为师生联合与同事联合,研究机构合作多受地域范围局限,尚未构建跨区域、跨学科的协同研究机制与平台。

2.3 研究热点分析

高频关键词代表着研究热点,多个关键词同时出现被称为关键词共现。对关键词共现产生的中心性进行分析,可以说明关键词对研究发展所起的控制作用,进而判断研究热点。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如图4所示,苏州古典园林研究网络分散度高、研究分支多、关键词间关联度较强。其次,导出中心性排名前20位的关键词(表1),将其分为3种类型。一是作为研究主题表述的“苏州园林”“私家园林”等关键词。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相关研究的统领关键词,其内容覆盖面广、内涵丰富,既是研究重点也可以引发和辐射其他关键词,所以其中心性和频次均最高。二是以苏州四大名园为代表的研究对象。作为我国古典园林经典,其在造园手法、空间布局、文化内涵等方面具有代表性与极高的研究价值,因而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研究热度经久不衰。三是以“空间”“意境”“造园手法”为代表的研究内容。这类关键词代表了苏州古典园林的主要研究方向,虽然出现频次相对较少,但与其他核心关键词的共现强度很高,是推动研究发展的重要脉络节点。

2.4 研究主题分析

图1 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分布

图2 主要作者知识图谱

图3 主要研究机构知识图谱

图4 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聚类分析,按照相关度抽取关键词,并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时序图(图5)。图谱中平行轴线代表不同聚类,节点大小代表关键词频次,位置代表关键词首现年份,从冷色到暖色的色环与弧形连线代表由远及近时间中关键词频次与共现关系。根据聚类内高频关键词内容,研究将苏州古典园林研究分为“园林文化与特色”“遗产保护与管理”“园林意境与审美”“园林史与园林比较”“造园要素分析”“当代造园研究”6个主题。

2.4.1 园林文化与特色

“园林文化与特色”主题关注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研究注重以诗画视角解读苏州园林,阐述其“以无形之诗情画意,构有形之水石亭台”的造园特色。王舒扬等剖析苏州园林和山水诗相似的审美特征和追求[6];乐志等结合苏州古典园林实例探讨了绘画原理与园林设计方法的转换方法[7]。园林文化研究一方面分析苏州园林所蕴含的吴文化[8]、花文化[9]、书法文化[10]等传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关注苏州园林体现的文化价值观。例如,居阅时探讨苏州园林主人隐居求仙的文化思想[11],金学智辨析了苏州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价值观[12]。

2.4.2 遗产保护与管理

“遗产保护与管理”研究以苏州园林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为契机,从初期对申遗历程和意义的介绍[13],转变到后期对遗产保护与监测的研究。施春煜[14]和杨俊等[15]分别从信息管理和预警监测等方面对苏州园林遗产保护展开研究,反映出当代遗产保护技术的发展。在遗产保护基础上,旅游开发也是近年来苏州古典园林的研究热点。苏勤等分析了苏州园林旅游者与目的地之间的情感联结关系[16]。相关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反映出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立统一关系已被研究者所关注。

2.4.3 园林意境与审美

“园林意境与审美”主题探讨了苏州古典园林意境及其赋予人们的审美体验。屠苏莉等从意境感知与时空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苏州古典园林“情景交融”的意境创作特点[17]。阴帅可运用现象学方法分析环秀山庄意境审美过程中“言”“象”“意”三者的关系[18]。相关研究表明意境是超越园林实体的思想空间,“景有尽而意无穷”是苏州古典园林之精髓。2010年之后“美学”“审美”等关键词频现,研究一方面溯源苏州园林美学的哲学基础,从时空观、场所精神中探索其审美价值[19];另一方面,通过视线视域分析[20]、色彩数据分析[21]等技术手段对其美学特性进行定量研究。

图5 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时序图

2.4.4 园林史与园林比较

“园林史与园林比较”主题包括基于时间演化的园林史研究和基于地域差异的园林比较研究两部分。园林史研究既有针对网师园[22]、拙政园[23]等个案历史演变的研究,也有对苏州园林整体发展历程的梳理[24]。园林比较研究不仅涉及苏州古典园林与国内其他地域园林之间的比较[25],郭丁凡[26]、冯琳[27]等学者还将典型案例与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美国斯蒂文·霍尔建筑作品等国外景观作品进行对比,进而突显苏州古典园林造园特色。

2.4.5 造园要素分析

“造园要素”主题包含“花窗”“假山”“园林建筑”等园林要素关键词和“色彩”“尺度”“形式”等设计特征关键词,着重分析苏州园林要素的布局与设计特征。一方面,园林传统四大要素研究更加深入。例如,卜复鸣分析了苏州园林假山形成的社会基础与艺术成就[28];郑曦等从情感寄托、意境追求、形态布局和因借关系等4个层面,探析了《园冶》水景理法[29]。另一方面,花窗[30]、匾额[31]、铺地[32]等造园要素研究也日趋丰富,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的全面性与系统性不断增强。

2.4.6 当代造园研究

“当代造园研究”主题包含“量化”“预警”“现代景观设计”等关键词,重视应用苏州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当代园林研究与实践。2007年之后,信息技术与分析方法应用在苏州古典园林研究中逐步增多。例如,郭佳希以网师园为例,利用空间句法进行连接度、整合度和深度值的空间结构分析[33]。研究技术的进步使得园林空间量化分析更加深入。实践方面,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代表的现代苏州景观被研究者所关注。张欣等从“传承”“创新”“融和”等角度解析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34],体现了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现代传承价值。

表1 关键词中心性排序

2.5 研究趋势分析

分析2010年之后频次变化率高的突现词以探究学科发展趋势(表2)。2010─2011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增补项目的沧浪亭、艺圃的研究增多,代表着苏州园林研究案例更加丰富,同时古代造园家的设计理念也得到关注。例如,顾孟潮以纪念《园冶》问世380周年为契机,强调了《园冶》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是中国园林的基础[35]。2012年开始,苏州古典园林与山水画的联系成为研究热点[7],苏州园林色彩研究也有所突破[36]。同时,园林植物的造景特色、保护方法和文化意义等传统课题焕发新的活力,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浪潮下,人们对植物景观营造的重视。2013年至今,在空间句法等研究方法的推动下,苏州园林空间研究更加深入。同时,传统文化和文人园林相关主题研究开始复兴。例如,陈跃中梳理了文人园林的发展脉络与内涵,并探索当代文人园的发展之路[37]。《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作为苏州园林的珍贵记录成为研究新热点。该图在探索拙政园空间复原[38]和文徵明造园观[39]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突现词分析表明,2010年以来的研究趋势可以归纳为“溯源”“融合”“深化”3个关键词。“溯源”不是简单地回顾历史、师法古人,而是注重从传统文化、园林典籍中吸取造园经验,从而指导当代园林研究与实践;“融合”则表现为借鉴美术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方法探索苏州古典园林跨学科研究的新路径;“深化”是在传统造园要素与物质形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理念分析苏州古典园林更深层次的奥妙。

3 研究评述与建议

当代苏州古典园林研究范围持续扩大、研究思路不断拓展、研究方法日益深化,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对比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相近学科,对比当代风景园林学的发展速度,尚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仍局限于拙政园、留园等少数苏州名园。事实上,据《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有宅第园林271处,清代有130处[39],2018年公布的第四批《苏州园林名录》记载有园林108座。对比可见现有研究对象较少,在分析苏州园林个性化特征,探索苏州园林演变历程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当前,苏州不断推进古典园林保护工作,逐步开放遂园、畅园、柴园等一批古典园林,研究者应加大冷门园林的研究力度,针对待修复或未开放的园林遗址,探讨古典园林修复与保护方法,不断丰富苏州古典园林的研究对象。

表2 2010年以后主要突现词信息表

3.2 研究主题

苏州古典园林研究近年来鲜有新的热门关键词出现,研究主题创新有待加强。例如,空间研究不应仅局限在苏州园林个案中,还要展开对城市空间背景、外部集聚效应以及园林遗产廊道的研究;园林保护与修复则应辩证地借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经验,加大对其特殊性的研究。最后,苏州园林现代传承研究也值得关注。深层次挖掘苏州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使其既能体现传统风格, 又符合当今时代风貌和审美要求,应是未来求索的方向。

3.3 研究理论

苏州古典园林是融汇自然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综合体,研究发展依赖于全面的理论体系支撑。随着生态主义、极简主义等西方设计学理论涌入中国,苏州古典园林研究也呈现出多元或多义的面貌。研究者一方面应当承认研究理论的丰富有利于中外学术思想的交流,进而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苏州古典园林。另一方面,应当重视新理论应用的适用性与有效性。不应单纯地套用新理论形式与框架,而应在继承我国传统园林理论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借鉴西方理论精髓,有效地推动研究创新发展。

3.4 研究方法

信息技术与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普及是现代风景园林研究的重要特点。虽然近年来苏州古典园林研究方法取得了不小的突破,然而,对比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相关学科应用情况,对照科技发展速度,其应用水平还比较有限。例如,数字三维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已在建筑、规划、遗产保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表现出数据处理量大、效率高、对复杂形体可做精确测量和建模的优势。而苏州古典园林受限于落后的测量工具及方法,图纸与场景不符、园林要素测量不准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40]。因此,应合理引入数字景观研究方法,提升研究的科学化与精确化水平;但也不可盲从于数理方法,应当通过科学的学习与应用,探索苏州古典园林研究这一古老命题焕发新活力的有效途径。

3.5 研究合作

研究突破的取得有赖于学者自身的不断探索,也依靠学术合作来推动研究发展。20世纪初期开始,国际学术合作已经不断向高水平、大范围、多层次的方向发展。科研合作水平与成果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正相关关系已成为国际科研工作共识[41]。然而,苏州古典园林研究作者与机构共现分析表明该领域学术合作还不够紧密,抑制了学术思想的碰撞与学术创新。作为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更应该重视不同作者或机构,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合作,从而打破各自为政的碎片化研究格局,保持整个研究体系的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4 总结与展望

研究通过对近20年来苏州古典园林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厘清了研究发展历程,绘制了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图谱,辨析出关键词集聚的六大研究主题,识别出苏州古典园林的研究前沿,并针对当前研究局限提出建议。未来研究和实践应该重视以下三方面的趋势。1)从世界文化遗产的宏观视角出发,进一步突显苏州古典园林的研究意义。苏州古典园林作为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最多、包含案例数量最多的历史园林类遗产[42],理应作为典型代表参与文化遗产研究讨论,提高历史园林遗产的影响力,强化我国的遗产话语权。未来研究应借鉴遗产保护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广泛开展国内外、不同类型遗产之间的比较研究,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2)从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需求出发,进一步完善苏州古典园林研究理论。苏州古典园林技艺自古以口传心授为主,理论积累与传承并不充分,当代风景园林学科建设方兴未艾,学科理论尚不成熟,阻碍了苏州园林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发展。例如,园林保护多参考建筑、文物相关理论,与自身特点存在偏差。国际通行的《佛罗伦萨宪章》基于西方历史园林保护视角制定,也不适合我国全盘接受。因此,苏州古典园林研究应重视自身理论体系建设,为自身传承发展和风景园林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3)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进一步拓展苏州古典园林研究内容。当代历史园林研究已经从孤立、静态的保护视角向整体、可持续的发展视角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苏州古典园林也不应封存在历史躯壳中,其物质空间的有机更新、文化内涵的继承发展、园林功能的活化利用应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课题。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古典苏州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怎样读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