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课程:让劳动意识落地生根
2019-01-11俞成效
□ 俞成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没有实践的教育就像空中楼阁,劳动的双手才是“智慧的创造者”。可见双手的劳动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旦离开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智力的发展、体魄的强健无异于缘木求鱼。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充满设计感的钢筋水泥丛林逐渐代替了阡陌纵横的田园牧歌,整齐划一的街市布景取代了参差不齐的草丛苇荡。土地之于人类,劳动之于孩童,已经渐行渐远,模糊不清。现在不少年轻人已经丧失了劳动热情,失去了劳动精神,甚至对劳动存在偏见,并用这种错误的观点误导着下一代。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中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不能囿于一间小小的教室,缺少生活的烟火成色,而应该在实践中实施劳动教育。
“秋收课程”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邱隘实验小学对劳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校园围墙外的一片稻田为基地进行课程建设,使之成为学生亲近土地、感受劳动乐趣的乐园,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了解悠久的农耕文化,提高对乡土人情的认同度,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
【实践:“秋收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为了让劳动意识落地生根,学校以“水稻”为主题开发“秋收课程”,通过“探寻栽种历史、尝试草帽涂鸦、挥镰收割稻谷、书写劳动手记”四个系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获得健全的人格发展。
(一)研——认识水稻,启发劳动之思
水稻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一种粮食作物,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借助智慧平台的VR影像生动展示了水稻从萌发、抽穗、授粉、灌浆、结实的生长过程,使学生建立切实可感的认识。接着,学生以德育小组为单位,走进田间地头观察水稻,合作完成《水稻调查表》,并通过展示汇报,评选出既准确又生动的“水稻身份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闻、摸等方式比较、辨别江南大米、东北大米、泰国香米等,探寻水稻栽种、传播、改良的发展史,也明白了“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劳动是幸福生活的源泉”的道理。
(二)探——草帽涂鸦,感受劳动之美
草帽、镰刀、笸箩等都是割稻时不可或缺的劳动工具。学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挖掘劳动工具——草帽中的课程元素,引导学生用画笔在草帽上描绘出对劳动的认识与期盼,感受劳动之美。课程实施分为“欣赏劳动场面、讨论草帽作用、激发装饰兴趣、尝试草帽涂鸦”等步骤。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仅具备遮阳作用的草帽,涂鸦成美化校园的素材,如月亮草帽、小熊维尼草帽、星空草帽……一顶顶普普通通的草帽被创作成个性鲜明、色彩绚丽的“艺术品”。虽说一笔一画略显稚嫩,但却饱含着学生对劳动的初步认识,对劳动生活的体验,对劳动之美的创造。
(三)行——挥镰割稻,磨炼劳动之志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劳动的教育是片面的教育。”可见,劳动教育不仅是造就未来公民的教育,更是提高公民将来生活水平、保障其幸福的教育。
对当前远离土地的学生而言,下田割稻是一种全新的劳动体验,是磨炼其劳动之志的重要路径。课程从认识镰刀入手,通过教师亲自下田示范和讲解《割稻诀》,指导学生掌握割稻要领。《割稻诀》简单明了,朗朗上口:“身子要蹲下,适度往前倾;左手握稻根,右手拿镰刀。两手分上下,千万要注意;拉动手中镰,稻子就割下。”学生很快掌握了割稻技巧,一边诵读《割稻诀》,一边挥镰割稻。
当学生看到自己割下的稻谷有序地堆放在田间地头,劳动的快乐洋溢在心头;当学生捡起每一棵稻穗,确保颗粒归仓,对“粒粒皆辛苦”的体会也刻在心里。劳动完毕,学生围坐在稻田中畅谈劳动感受,感受虽不一而足,但都是值得珍视的独特体验。“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通过割稻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磨炼了劳动意志,更让学生亲近了自然,体会劳动的艰辛,增强了劳动意识。
(四)展——书写手记,品味劳动之乐
“秋收课程”的展示阶段,要求学生将课程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整理成文,以手记的形式,按不同主题、个性化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展示主题分为草帽墙、耕耘集、劳动榜、状元糕等。
草帽墙,是指将学生劳动时佩戴的草帽进行涂鸦后,集中悬挂在走廊上,形成了一堵五彩斑斓的墙,体现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对土地的讴歌,是对劳动认识的艺术创作。耕耘集,是学生撰写的劳动故事、劳动体会的汇编合集,是劳动教育成果的直接体现。从字里行间可以发现,劳动意识在学生的心中已然生根发芽。劳动榜,是指学校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从中评选出“最佳割稻客”,将其照片张贴在“劳动榜”上,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秋收课程”纵深推进的重要载体。状元糕,是指将学生收割的稻米自主加工成年糕,作为奖品颁发给学生。这既是劳动成果的物化载体,又是饱含新春祝福的特殊礼物。
【反思:“秋收课程”的意义与价值】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一直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由于受“重‘应试’轻育人、重分数轻成长”等社会观念的影响,劳动教育被忽视。而“秋收课程”源于劳动,又不囿于劳动,呈现了较高的德育课程新意与推广价值。
(一)“一元”生动的践行模式,润泽学生心灵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阶段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其教育应以行为训练为主,少用说教的方式。“秋收课程”紧扣践行式德育,从认识水稻到草帽涂鸦,再从下田割稻至成果展示,摒弃了枯燥乏味的说教,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当学生在烈日下晒得面红耳赤,挥动镰刀、收割水稻时,就能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当学生捡拾稻穗,累得腰酸背疼,就会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含义。“秋收课程”贴近学生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劳动意识,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二核”驱动的延展形式,力求知行合一
有些德育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只有将学校的德育活动课程化,通过项目化学习、主题化辐射,德育才能具有持久性,才能深入学生的灵魂。
“秋收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为核心,着眼于劳动教育的思、美、志、乐四个维度,以项目化学习的形式,逐层聚焦,螺旋提升,丰富了课程的知识容量,体现了课程的文化底蕴。同时,学校将“秋收课程”与《道德与法治》等国家课程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开发了“劳动最光荣”系列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化认知、体验、感悟,让“知情意行”在学生身上得到和谐统一,圆融共生。
(三)“三维”联动的建构方式,夯实安全基石
为确保学生的活动安全,课程采用“三维”联动的建构方式,以确保课程的有序开展。“三维”联动是指“实地推演,防之有方”“示范先行,行之有度”“家长助教,助之有效”。
为了确保割稻活动的零风险,学校多次组织行政、班主任、家长实地勘测,对割稻过程进行推演论证,排除一切安全隐患,做到活动安全心中有数。教师通过亲自示范和《割稻诀》分解割稻的步骤,手把手传授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割稻方法,提高安全自护能力。此外,学校还发挥全国示范家长学校的优势,邀请家长参与课程建设,为每一个德育小组配备一名家长助教,落实技术指导和安全巡视。“三维”联动的建构方式,使“秋收课程”不至于因噎废食,也将安全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以自然为师,向未来生长。“秋收课程”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自然,通过适切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锻炼体力、培养能力、激活协作力,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获得切实的生命成长,成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