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三分钟”效应
2019-01-11□于莉
□于 莉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 〔2017〕8 号) (以下简称 《指南》)中指出,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自信向上” 作为小学生必备的重要品质提出来,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信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无论是智力上还是性格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 自信是一种催化剂, 能让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因此自信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和幸福。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我们以“自信表达” 为切入点, 以 “课前三分钟”演讲为主渠道,让学生从走上讲台敢说话,到能说话,直至会说话。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让表达成为开启学生自信的金钥匙,成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必备的基础素养。
一、明确标准,规范程序,人人登台亮风采
自信的气质其实是一项综合性的体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前“三分钟”效应? 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标准。首先要“清”,即从“音”上规范, 发音要 “清”, 特别纠正学生演讲中存在的声音低弱, 吐字不清, 语调平直单调、 缺乏变化, 声韵调发音不准, 有方言音等语言技巧层面问题。 其次要“美”,从“形”上完善,态势语要追求 “美”: 学生要克服在公众面前说话时容易产生羞怯紧张、 拘谨呆板、 沉闷无语等心态及不良举止,注意行走、站立、表情、目光、 手势等肢体语言的综合运用与妥帖调配, 养成表情自然, 态势得体, 落落大方, 自信从容的交际风度。
为了给每位学生展示的机会,学校在程序上做了明确的规定,做到“三统一”:每个学期开学初,各班级统一做好全班同学的演讲安排并予以公示, 便于提前做充分的准备; 统一设置铃声提醒,将每天上下午第一节课的课前三分钟作为固定展示时间, 确保落实;统一操作流程,每次一人,先进行演讲再抛出两个相关的问题以引发听众倾听的兴趣和参与互动的热情,最后再由老师点评。
学生演讲内容及形式可以个性化, 讲故事、 诗词朗诵、 散文诵读、读书心得交流等所有语言类皆可, 还可以配乐及辅以PPT, 达到情境、声音、仪态的完美结合,让讲者动情,听者入神。
二、家校携手,协同育人,多平台展示自信
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凡是台下没有付出的展示都意味着效率低下, 当低效的展示成为主流, 既白白浪费展示者的时间, 更是浪费了全班小听众的时间, 久而久之, 就意味着我们此项工作的失败。 而台下的工作如果都在学校做,无疑会分散教师的教学精力。因此,让家长参与其中,协同育人,势在必行。
家长会达成共识。 通过家长会,学校阐明“三分钟演讲”的意义, 取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同时,让表现优秀的孩子在家长会及家长学校培训会上展示,让家长明确标准,指导孩子有章可循,珍惜每次机会,让孩子在一次一次的展示中自信大方的气质日渐显现。
微信群传递能量。为了让家长更多地领略优秀孩子的风采,学校择优拍成视频在家长微信群中传播, 引发了家长的共鸣与好评,激发了家长的动能。 家长和孩子一起选材,陪孩子反复练习,协助制作PPT, 孩子展示的当天, 家长亲自到校录制视频在朋友圈中传播, 这对孩子是莫大的鼓励。家长除了充当导演、 策划、 观众以外,还以主人的身份参与进来,亲子共同展示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此外,学校还通过让优秀选手走班演讲, 在增强其自信心的同时,也给其他班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让“三分钟”真正走入每个班级每个家庭,走进每个孩子的生活。
三、主题序列,活动整合,德育无声渗透
《指南》明确指出,德育教育的实施可以大力发展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和实践育人等路径。为了让德育工作常态化开展,有效做到知行合一, 我们尝试借助“三分钟演讲”整合思路,改变以往宽泛内容演讲的方式,采用主题序列式推进。 在帮助学生达成“自信表达”目标的同时,实现了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 结合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总要求,我们分别以 “爱国、 诚信、 节俭、 友善”等作为月演讲主题,让学生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案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学校还结合传统节日确立主题,三月的“雷锋月”孩子们彼此传递着友善和关爱的信息;四月的清明节确定为 “红色” 主题,“马石山十勇士”“乳娘精神”经过孩子们的口口相传, 家国情怀在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五月的母亲节讲母爱故事, “感恩”的情愫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涤荡;六月的 “环保月” 孩子们诉说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好奇……二十多个主题由原来教师的说教, 通过无数个 “三分钟” 由孩子们的娓娓道来,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学生的内心,成为能触动心灵的良好品质。“三分钟”成功实现了角色的互换, 由原来教师宣讲,变成全校每个班的学生都参与的讲与听。
四、走出课内,拓宽渠道,延展“三分钟”效应
学校还创设多个平台,为更多孩子提供更大空间的展示机会。以年级为单位开展的 “自信三分钟”演讲竞赛已成为常态。 每月每班推出一名选手参赛, 在年级范围内展示,那生动的演说,自信满满的感觉,激励着所有评委和小观众们。在下月比赛中,这些获奖选手就光荣地坐在评委席中当上了小评委,给了一批批孩子走出班级,在年级的大舞台上亮风采的机会。
校级重大活动都有各班的小主播身影。升旗仪式不再是校级小主持的专利,而是班班都主持,个个皆精彩。体育节开幕式上,没有了校级小主播,而是由各班主持各自的入场式,各班主播自己班的录取稿件。毕业典礼上,各班级的每个合作团队登台亮相时,都是由各班的主播激情解说,诸如介绍“小蚂蚁” 团队的齐心协力, 介绍 “雄鹰”小组的勇敢与坚强等,为更多学生提供校级展示的机会。因此,主席台上经常会有一支浩浩荡荡的主持队伍, 轮番登场、 各显其能。在各种活动中,逐步把展示的空间从课内引向课外, 发展成为“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的精彩”。
学校还利用校园小广播展播各班级的优秀作品,让自信的声音在全校师生以及校外的人流车流中传播, 成为这个美丽小城的最美音符。
“课前三分钟”创造了属于每个生命个体熠熠生辉的精彩,从最初的拘谨,到渐入佳境,直到焕发生命光彩,自信已成为属于二小独有的风采。在今年承办的省级家庭教育现场会上,小引导员的精彩解说,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赞扬;暑期参加威海市综合实践基地活动时, 我校的孩子自告奋勇地走上台前, 展现了缜密的思维和出色的口才。 学校承办地市级优质课时,学生的表现赢得了评委及参赛教师的高度评价……自信的光芒无时无刻不在闪耀。 这就是 “三分钟” 所产生的神奇效应, 这意味着孩子们在自信表达方面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目前,我校正在开展“博雅学子讲坛” 深化 “三分钟效应”。 通过小组、班级、年级、校级层层推荐的形式, 为学生提供一个融阅读、思考、搜集、整理、表达为一体的主题讲座机会。相信不久,学校又将有一批能谈 “名著”、 论“名人”、 讲 “科技”、 说 “经典”的小小演说家走进大家的视野。“课前三分钟”, 让孩子们迈出了自信表达的第一步,是开启学生良好品质的一个小举措。其实,教育鲜有惊天动地之举, 都是由无数个小的行为才能汇成大的能量。 孩子们心中有了小自信, 才有可能成就他人生的大自信; 无数个体的自信累加, 才有可能成就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