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课程融合的实践探索
2019-01-11许德刚
□许德刚
农村小学如何改变过去德育形势单一、内容枯燥、效果不理想的被动局面,如何克服急功近利的功利思想、强行规范、生硬灌输的传统德育形式,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 让学校德育活起来、动起来、效果好起来,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立足上述想法,促使古诗词经典背诵、 剪纸、硬笔书法、毛笔书法、国画、葫芦丝、二胡、竹笛、古筝、扬琴、舞蹈、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纳入校本课程建设,配备教师、教材和固定教学场所,每周安排一到两课时的学习时间,由此保证上述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正常开展和德育教育的扎实有效。
一、书法课程让孩子们成为儒雅、高洁的中国人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备实用、 审美和德育功能。旅美学者蒋彝曾说,“对于中国人来说, 书写是民族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渗透着的是每个书写者的民族热情的感情”。 通过开设书法课程, 有助于培养学生书写水平,以及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对祖国文化的崇拜与热爱。坚持开设书法课程,既为孩子们带来第二张美丽面孔与气质,也为孩子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学习的自信和成长的毅力。最为重要的是把“端端正正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贯穿于写字课程的始终,教育孩子们字品如人品, 要像写字端正那样堂堂正正地做人。
硬笔书法课程由全校语文教师担任,全体学生参与, 每天20 分钟,师生共写、一起成长。我们虽然是农村小学,但在聊城市的两届硬笔书法大赛中,四名教师荣获一等奖的同时,四名学生也荣获一等奖。硬笔书法成为这所农村小学名副其实的办学特色。书法是一门科学,只有遵循它的规律,才能取得成效。开始之时老师们也走了不少弯路,只是一遍遍地让学生仿写,浪费时间和精力, 却收效甚微。只有按照偏旁部首、间架结构,仔细给同学讲清笔画的先后顺序、书写特点,讲清楚插笔、运笔、收笔的注意事项等,让同学们有目的地练习,就会见效,时间不长就能明显看出曾经按要求练字的痕迹。需要老师们注意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千万不要在练字过程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要按课程计划进行,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为了鼓励同学们练字的积极性, 学校经常在班内和校内开展硬笔书法比赛和展示活动, 展览优秀作品, 给写字获奖的同学发喜报等,激励同学们练字。
学校不仅开设硬笔书法课程,还开设毛笔书法课程。 毛笔书法是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继承、 发扬、 光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同时是艺术的需要,也是优良道德品质培养的需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书法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对民族精神的感悟和生化。在书法课程开设中有目的地渗透德育内容, 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感悟做人道理, 以致达到身心平和。因此,毛笔书法课程的德育效果不可小觑。
学校没有能胜任毛笔书法课程的老师,怎么办?我们没有因此止步,在困难面前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想办法把毛笔书法课程开展起来。 学校聘请已退休的老教师执教。 孩子们虽小, 但在内行书法老师的指导下, 既有坐式写字的姿势, 也有站立式的悬臂写字, 优美、 大方的写字姿势和一幅幅毛笔书法作品, 令到校参观者拍手称赞。 毛笔书法课程的开设给爱好毛笔书法的孩子们带来极大兴趣和帮助, 它让同学们踏实、 安静下来。 长期毛笔书法练习, 锻炼孩子们的耐力和韧性,提高注意力、 理解力、 想象力和创造性, 使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获得发展并增进协调能力。同时,孩子们不仅在学书法, 而且学习书法大师的做人、 做事的风范。他们一边习字, 一边学习书法名家的崇高品德, 激励自己以德治书、以德治学,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做儒雅、高洁的中国人。比如,在学习颜体时,同学们学到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艺术, 同时学到他一生忠贞气节、刚正不阿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葫芦丝课程让孩子们的灵魂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更加高尚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葫芦丝具有音色独特优美、 外观古朴、典雅、音色柔美、 简单易学、 小巧易携带等特点, 受到学生的喜爱。 葫芦丝发音优美、 亲切, 略带鼻音,擅于表示温柔、 细腻的感情, 给人以含蓄、 朦胧的美感。 葫芦丝发出的音有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 柔和平缓、 甜美悦耳。 学校的葫芦丝教学不单纯让学生学会吹一首首的曲子, 而且从曲子背后内容中感悟祖国民族文化的优美、 人生的价值以及人性的真善美。
葫芦丝课程由学校音乐教师开发。虽然教师并非音乐专业毕业,但凭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学生负责的精神, 自学乐理和各种乐器演奏, 担当音乐教师职责。 在音乐课和校本课程的时间, 教学生葫芦丝的演奏方法和技巧, 组成葫芦丝社团。 这样既能保证这一民族乐器的普及, 也能保证有特殊爱好的同学得到特长发挥,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优美民族文化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对民族爱的力量。尽管是农村小学,百余人葫芦丝社团在聊城市大会上参加演出。
三、历史悠久的剪纸文化让孩子们感受、体验家乡美
学校的另一传统文化课程是剪纸。韩集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以其豪放、朴实的独特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民间剪纸艺术中自成一派,因而韩集被誉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为弘扬剪纸这一民间文化,传承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学校努力从剪纸课程中渗透德育。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剪纸贴近农村孩子生活、易于孩子亲近的特点,自主开发剪纸课程,促使剪纸艺术走进课堂。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家乡民间艺术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美的感悟和热爱,而且可以锻炼同学们的耐心和毅力, 培养学生专心、 细心和耐心的良好习惯。 同时,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拓展教育资源、丰富课程体系,以及提高师生综合素养和传承剪纸艺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教学楼的走廊展示师生剪纸作品,表达出学校师生对美的创造与追求。
四、二胡、竹笛、扬琴和古筝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孩子们的心灵接受艺术熏陶、洗礼
目前,学校的校本课程中新增二胡、竹笛、扬琴和古筝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上述课程的开设给更多孩子搭建平台,让更多孩子的心灵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洗礼。在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学校成立师生民乐社团,演奏著名民族乐曲《喜洋洋》《茉莉花》,赢得来校参观领导的青睐和赞扬——这在农村小学并不多见。 相信上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又将给同学们带来新的精神与活力, 带来更加高雅的艺术熏陶和高尚情操,德艺双馨成为孩子们的座右铭,老师们利用许多人民艺术家的光辉形象,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树立做人、做事的榜样,从小端正孩子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与价值观。
上述传统艺术课程的开发唤醒我们农村孩子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 艺术美, 以及用艺术眼光对美的鉴赏和追求, 从小奠定他们浓厚的人生底色, 也为这所村级小学增添和谐的韵律之美、优雅的艺术之美, 学校成为孩子们醒来最向往、放学又恋恋不舍的地方。
五、经典背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灵里开花、结果
经典背诵是学校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学校德育的又一有效方式。学校编写校本教材,在老师带领下,每天坚持背诵,到六年级毕业之时,同学们大都背下二百余首优秀古诗文, 比如 《三字经》 《弟子规》《古今贤文》《论语》《大学》 等名篇。 背诵上述经典古诗文, 对提升孩子们的眼界胸怀、 志向品格、文化修养等, 存在很大帮助。 在经典背诵基础上, 通过互联网在中高年级开设《三字经》《弟子规》大讲堂课程,让学生在背诵基础上聆听大师讲解。通过大师讲解,在孩子们幼小心田里播下经典文化的“种子”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与过去强制性管理、“填鸭式”教育相比, 一边是强硬灌输、 被动接受,一边是滋润心灵、 润物无声。过去老师和家长对学生进行单纯的说教式教育, 与经典文化的渗透式、启蒙式、润物无声式教育相比,当然显得苍白、无力。
正是根植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学校德育,孩子们在学校获得健康的成长。2017 年, 韩集乡中心小学被评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学校——这是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催生结果, 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课程融合的实践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