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习题设计,“练”出无限精彩
2019-01-11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梁 笑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大搞“题海战术”,练习的形式过于单一、机械,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望被压抑,毫无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必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勇气,极不利于健康数学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练习形式,从作业的内容、形式和层次入手,跳出以“练”为主的机械式练习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数学知识、收获数学能力的提升,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设计趣味性练习,诱发学生兴趣
长期以来,“单调”“枯燥”成了数学的代名词,令很多的学生望而生畏,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对待数学练习题,很多教师大搞“题海战术”,单一、重复的练习让学生更是苦不堪言,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因此,教师应该扭转这一局面,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趣味性的练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披上“趣味”的外衣,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完成练习的解答,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角的知识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一张长方形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还有几个角?”很多学生看到这样的练习后,都不假思索地说:“3 个。”学生这样回答,还是有一定依据的,因为长方形有4 个角,所以学生认定剪去一个角,必定还剩下3 个角。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进行追问:“还有其他答案吗?”没有学生继续应答,教师微笑着说:“还有其他的答案哟。”学生听后觉得不可思议,同时心中也心生疑惑:“到底还会剩几个角呢?”这样的问题,充满了趣味,教师让学生拿出了一张长方形纸和剪刀,迅速投入到了操作中。学生发挥指尖智慧,很快发现了这道练习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剩下的图形可以是5 个角,也可以是4 个角,还可以是3 个角。
上述案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设计了趣味性的练习,增进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既强化了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又灵活了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冰冷的,是有温度的,更是有趣的。
二、设计层次性练习,实现因材施教
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由于智力因素、生活环境以及学习方式的影响,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使对待同一数学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很多教师忽视学生的这种差异,大搞“一刀切”的练习,致使“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尴尬局面,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制约着学生的进步和提升。因此,教师应顾及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教学小数的简便运算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了层次性的练习:基础题:1.填空题(1)9-1.47-1.53=9-( + );(2)5.5÷1.1÷0.5=5.5÷( × )。2.下面题目怎样简便计算?(1)1.75×2.5×0.4;(2)8.3×0.4+1.7×0.4。这样的基础性练习,主要帮助学生将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运用到小数的计算中,根据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升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提高题:下列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①2.5×1.6;②5.5×1.9;③(7.5-1.35)÷0.4÷2.5。这几道题目是在学生熟悉掌握乘法运算律基础上设计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灵活运用,灵动学生的思维。拓展题:①6.5×1.8+0.35×18;②0.4×(12.5+2.5)×0.8。这两道题目的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变换看待问题的角度,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上述案例,教师从学生的能力差异入手,设计了具有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自由、灵活的选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合的教育,避免练习走向低效的境地。
三、设计生活性练习,促进能力提升
生活是数学的宝藏,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广泛的链接和融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属。因此,教师在教学完相关的内容后,可以为学生设计生活性的练习,让学生置身于生活背景之下,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和掌握数学,延伸学习的境界。
在教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王大叔准备用14 根1 米长的木棍,一面靠墙,围一个长方形菜地,怎样围,菜地的面积才会最大?”在课堂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教师并没有让学生照着例题设计题目,然后让学生进行机械、单一的训练,而是将学生的眼光引向了生活,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的练习自然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但难以找到解题思路,于是拿出身边的小棒,动手摆一摆、围一围,探寻解题的有效策略。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作用。
上述案例,教师教学相关的知识后,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巧妙设计生活性的练习,激发了学生完成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总之,练习是教师了解教学目标落实、诊断学生学习行为、调整教学手段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潜心研究教材,设计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灵动思维,延伸学习的深度、广度和厚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