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让数学知识再次“生长”
2019-01-11江苏省睢宁县实验小学
江苏省睢宁县实验小学 崔 燕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的一种基本类型,既不同于新授课,也有别于练习课,那么如何定位小学数学复习课,成为教师上好数学复习课的首要问题。从平时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我们不难看出,很多数学复习课成为知识的再现课,涛声依旧;有的更成为知识的二次灌输,如鲠在喉。基于上述现象,本文基于让知识再次生成的视角,探寻小学数学复习重构的路径。
一、定位之困:数学复习之问
一位真正的教师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他能否在教学中不断自问。面对任何一种课型,我们都应该问一问自己:要把这节课上成怎样的课?因此,数学复习课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复习课如何。不少教师产生定位之困:
1.“二次复现”or“沟通联系”
复习课教学中,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将数学概念、定律、公式等知识教学作为复习的重点,使复习课成为数学知识的二次复现,成为知识回忆的“放映场”。面对知识的二次复现,不少学生感觉复习课上不上也不要紧,自己也可以复习,不需要教师参与,教师费力不讨好。那么复习课到底该怎么定位?我们要基于知识生长的视角,促进知识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乐于成为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红娘”,促进数学之间的“联姻”,从而使数学知识从零碎化走向融合,编织起知识之间的经纬线,从而使数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结构的再构,让复习课不简单,越复习越幸福。
2.“二次灌输”or“二次生长”
解决了复习课任务问题,紧接着需要我们解决实践操作问题,如何实现知识之间的沟通联系?是强拉硬塞,还是二次灌输。建构主义理论启发我们,学生认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基于数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沟通、整合的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基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与逻辑关系,主动建构,使零碎化的知识成为知识模块,让学生在新授课的基础上获得再次“生长”,以新的视角审视同样的知识,复习出不同的“味道”,让复习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二、困境突围:实现复习课学生数学知识再次“生长”路径
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复习课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课型定位,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复习内容,因循学生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寻求学生知识再次生长的路径。
1.梳理教材,建构知识结构促生长
教材是数学知识载体,也是数学课实施教学的抓手。复习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载体效应,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梳理,钻研数学教材知识编排特点,并解构数学知识点之间的知识结构,使各个知识点结构化,使学生清晰地把握知识结构,从而在建构知识结构中促进学生数学生长。
如“升和毫升”复习课,本单元的知识点相对集中,主要包括“升”和“毫升”两种容量单位以及容量概念。复习设计时,我们要先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的梳理,掌握本单元涉及的知识点,学生很快找出三个知识点:容量概念、升、毫升单位。在梳理教材的基础上,又引导学生分析这三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单位,用于表示物体容积的大小,再从容量的“大”与“小”,引导学生建构“升”和“毫升”的关系,再细化到升和毫升的进率以及升和毫升的量具、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升和毫升的运用等。
在此基础上,我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知识树的结构图模式,以容量为总纲,细分为升和毫升单位,以进率为结构点,再两个分支系统分为量具、生活举例、应用等。
本课的教学设计,打破单纯的就知识讲知识的复习方法,从解析教材入手,因循教材的知识点与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基于容量概念的大范畴,渐进到升和毫升的复习,再抓住进率进行建构,从知识再向生活、应用延展,有效促进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结构的沟通与整合,学生数学知识获得二次生长。
2.质疑发问,积淀方法经验促生长
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不需要学生进行思考,也不必为学生创造质疑发问的机会,只需要记记背背就行。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失去方法与经验积淀的大好机会,也制约了学生自主复习能力的生长。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形成这样的观念,凡学必疑,存疑必问。复习课我们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发问、质疑的机会,让复习课从封闭走向开放。
例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的复习,在复习课开始时,我直接引出复习内容,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然后鼓励学生做“小老师”,让学生以老师的角色提一些问题,并把问题写在纸上,然后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所罗列的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对本组问题进行整合,去除同类问题在班级层面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很快学生的问题被罗列出来,如:什么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结构特点是什么?绘制复式统计表的程序有哪些?如何获取复式统计表表达的信息等?
由于给予学生自主发问质疑的空间,复习课改变传统课堂平铺直叙的方式,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提炼本单元的知识点,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养成复习质疑发问的习惯,认识到问题是复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3.拓展延伸,解放学生思维促成长
数学复习课中,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少教师在新授课教学中意识到拓展延伸的重要性,并常常设计拓展延伸教学环节。然而在复习课教学中,拓展延伸环节近乎缺失,使复习课丧失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功能。教师要基于这一现状,注重复习课拓展延伸环节的设计。拓展延伸不是盲目的延展,而是基于复习内容的延展,使学生的思维从本课复习内容中走出去,思维变得开阔起来,基于整册教材、基于某一类知识的高度建构数学知识点,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如“升和毫升”的复习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容量单元的复习走向“单位”知识的整合复习,引导学生总结已经学习过的数学单位,按照“容量”单位的复习思路,对已知的数学单位进行横向沟通关联。
再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复习课,在与“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关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纵向沟通与联系。例如,学生在反问质疑的过程中,还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统计图除了复式统计表之外,还有哪些类型?为什么会形成多种类型的统计图?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自然生成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建构新的知识,从而基于“统计图”的知识模块进行纵向延展,了解多种类型的统计图。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新的生长,而且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并加深对复习内容的理解,进而认识到各种统计图各具优势,又存在不足,形成互为补充的关系,运用时要因实际需要灵活选择。
4.巧设练习,实现举一反三促成长
练习不仅能够检视学生复习的有效性,而且能够借助练习推动复习课的进行,帮助学生了解本课的知识点,并借助练习促进知识点之间的融合。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能够巧妙地利用练习,并巧设练习,帮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再次生长。练习设计不能搞题海战术,而要做到少而精,以最少的练习覆盖尽量多的知识点,练习的形式要做到多种多样,融知识性、趣味性、综合性为一体,消除学生练习过程中的乏味感,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例如“小数加法和减法”复习作业设计:
【知识快车道】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小数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法则,以及运算过程注意点。
【超级小侦探】小明计算2.34+0.4 和2.34-0.04 分别得出2.38和1.94 的答案,他的答案是否正确?开动你的脑筋查一查,断一断。
【请你来帮忙】星期天,小明高高兴兴地和妈妈一起来到了早餐店吃早餐(早餐店价格表:稀饭1.50 元,鸡蛋1.5 元,豆浆每碗3 元,牛奶5.55 元一杯,牛肉面11.75 元,肉丝面8.55 元),他们吃早饭会碰到什么数学问题呢?请你提出问题并解决它。
复习课练习设计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我梳理,并进行自我总结,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理性认知;第二环节,优化传统小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将计算渗透在辨别错误中,引导学生根据小数加减法知识进行判断,并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既达到复习加减法计算的目的,又对小数加减法运算中常见的错误进行归类;最后回到实际运用,没有设计题目,赋予学生设计题目的权利,培养学生创造性。复习练习做到有收有放,题目形式多样,环环相扣,紧扣要点,有效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生长。
总之,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只有因循数学学科的特点,合理定位数学复习课,并不断提高数学复习课的设计艺术,凸显学生自主建构主体,必将大大提升复习课的科学性与艺术化,让复习课也上出精彩、上出成效,促进学生数学知识二次生长,越上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