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文本故事价值,有效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本体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19-01-11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李 洋
讲故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新课标也提出了“能讲述小故事”“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等明确要求。所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本体性目标。教师应发掘情节生动、趣味性强的叙事性课文的文本价值,指导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讲故事活动,提升学生多种语文能力,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故事力。
一、把故事讲“短”,培养学生概括力
概括能力是中年段学生的重要语文能力。充分发掘故事类课文价值,指导学生把故事讲“短”是培养学生概括叙事性文章内容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学故事类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抓住叙事课文的三要素开始,在读文理解的基础上,用简明的语言概述故事,讲“短”故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记住了故事梗概,为具体地讲故事做好铺垫。
1.抓住“三要素”概括,把故事讲“短”
抓住“三要素”即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概括叙事类课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故事类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围绕“三个要素”思考答案,然后再连接答案成最“短”的文字——概述。
例如,在教学《我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它遇到什么事?它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然后把答案连起来讲一讲,看谁讲得最“短”。学生带着三个问题读书思考后汇报交流,一般都很快能讲述大概内容。教师小结并教给方法:它遇到什么事——起因;它是怎么做的——经过;结果怎么样——结果。遇到故事类课文,我们利用这个方法可以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情节”简述,把故事讲“短”
简述是指学生在学习叙述性课文时,对故事的大概内容进行简单的叙述。这样的简述,不像概括内容那样的简洁、精当,也不像具体讲故事那样详细完整,而只是对故事情节的基本把握,是指导学生进行具体完整地讲述故事的基础,在简述中培养学生概述能力。
例如,在《除三害》“略读课文,学习简述”的教学环节,教师强调《除三害》是一个故事,可以用一段话把它清清楚楚地讲出来,这叫简述。不管多么复杂的一件事,都可以想一想事情发展的前后经过,大概地讲完整,不需要说出人物的对话、动作、心理等内容。让学生根据几组词语,想一想发生的事情,简述一下这个故事(第一组:性格暴烈、横行霸道、欺侮百姓;第二组:上山杀虎、下河剁龙、拍手称快;第三组:引起深思、痛改前非、受人敬重)。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很快就概括出了课文的大概内容。有了简述作为基础,生动地讲述故事就会更容易了。
二、把故事讲“长”,培养学生的复述力
故事主要通过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讲故事还要把情节讲具体,展现故事的魅力。在学习故事类课文时,重点指导学生把故事讲“长”,把课文中的情节完整、具体地讲述出来,不仅能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原文详细讲述训练,高年级则可以由指导具体讲好重点片段,再引导讲好整个故事。
1.运用插图,创设讲故事语境
课文插图往往是内容最生动、形象、直观之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给学生构建一个图画式的故事情节,让讲述的内容由“文”变“画”,创设讲故事的语境,让讲述表达更有依托,引导学生把故事讲具体详细。有的课文插图不能完整展现故事情节的变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补充相应的场景图片,再将这些图片串联起来,边看插图,边讲故事。
例如,《哪吒闹海》中的“三闹”东海情节非常清晰,每一个场景都非常精彩。在教学讲故事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先绘制哪吒“三闹”东海的三个场景画面,再指导学生一边展示画面,一边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每一幅图画讲具体,连起来把故事讲完整。学生在这样的形式讲述中,讲得更精彩,兴趣更浓。
2.抓住关键词,构建讲故事支架
在讲述篇幅较长或描写细腻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起因、经过和结果的三个要素中,或重要场景中,提取关键词,构建一个讲故事支架,降低学生讲故事的难度。这样,学生在讲故事时,就不会脱离故事情节主线,而是有条理且具体、完整地讲述了。
例如,《卧薪尝胆》中描述越王到吴国后受尽屈辱和回国后卧薪尝胆的情节,有一连串精准的动词,是学生学习准确使用动词,提高语言积累的好素材,也是讲述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列出两个小节中的关键词——“来到吴国:穿、住、养、驾、舂、推”“回国以后:耕种、睡在、挂了、尝尝”。在“支架”引领下,学生抓住关键词,链接文本,提高了讲述的准确性,增进了语言的积累。
三、把故事讲“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把故事讲“新”,是指学生在完整讲述原文故事的基础上,抓住故事中一些空白点,展开合理的想象,适当地丰富与扩展故事情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紧紧围绕故事主旨,抓住课文中的创新点,或补充内容,或续说故事,或改变人称,把故事讲出“新意”,让相同的故事类课文延伸出不同类型的个性化故事。
1.改变人称,使故事更有亲和力
在讲故事时,如果改变人称讲述,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用第一人称来讲故事,可以让讲故事的人快速进入情境,也使听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仿佛讲述的故事就是讲述者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用第三人称讲故事,就是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故事讲述出来,仿佛就真实发生在身边。
例如,在教学《第八次》时,教师指导学生把文中布鲁斯王子换成第一人称“我”来讲述。学生听到要求后,非常高兴能成为故事中的主角,每一个人都积极投入,认真练习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记忆也更快,讲述更生动。布鲁斯王子坚持不懈、屡败屡战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讲述中已经融入学生心中。
2.补充情节,让故事更有趣味性
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去“联想”与“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空白处想象补充恰当的情节,或者延伸拓展情节,引导学生从具体到创造,从“照搬”到“创新”,创造出更有趣味性的场景或故事,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讲故事更有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三袋麦子》时,学生在掌握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把一口袋麦子全种下了地”等场景,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充一些自己想到的活动,故事就更有个性和趣味了。
四、把故事讲“活”,培养讲述的感染力
讲故事不是背诵故事类课文,照本宣科,而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故事后,指导学生尽量完整、生动地讲述故事,活灵活现地演绎故事。把故事讲“活”要求学生先读懂、理解课文,然后再用更生动的形式来讲述故事。
1.借用表演形式,活灵活现地讲述故事
表演故事可以激发学生讲故事的兴趣。学生在表演、讨论和评价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进行了再创造,故事的内容更加丰润,形式更加鲜活。
例如,《一路花香》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故事性强,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表演开展讲故事活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先指导小组进行分工,选定“裂缝水罐”“完好水罐”和“挑水工”的角色,结合课文内容练习说好人物对话,然后再加上动作与神态演好人物的对话,最后指导学生在演绎中表现故事。
2.善用语气语调,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
要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语气语调最重要。可以通过语气语调的轻重,突出故事的重点;可以模仿人物角色,用不同语言表达人物的特点;可以灵活运用节奏快慢,增强故事感染力;可以运用恰当态势语,即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语言因素,沟通情感,辅助有声语言表情达意。
例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中普罗米修斯盗火、宙斯大发雷霆和普罗米修斯忍受巨痛的三个场景的讲述语气、语调的区分是非常明显的:在讲述普罗米修斯盗火场景时,语速应稍慢,声音较轻;在讲述宙斯大发雷霆时,语速应稍快,语言充满着愤怒;在讲述普罗米修斯忍受剧痛时,语气坚定,语言中饱含着坚韧与不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