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实践观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研究

2019-01-11田玉敏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马克思主义育人

田玉敏

(天津农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回应时代关切,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了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新时代实践观。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实践观的科学内涵,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路径,提升实践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习近平新时代实践观的科学内涵

1.1 坚持实践第一,强调实践地位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性。马克思科学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同时鲜明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实践的哲学蕴意和理论意涵,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原理,他指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3]。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

1.2 靠实践出真知,靠实践摸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首先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经过多次实践活动,才能形成正确认识,用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习近平强调:“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4]。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个重要方法论,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是实事求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具体的方法论体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摸着石头过河既不是随意妄为,也不是盲目照搬照抄,更不是茫无目标、盲目冒进,而是有原则、有目标和有规律的探索。因此,摸着石头过河就是通过改革实践,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习近平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只能来自于中国改革实践;而中国改革实践只能来自于中国人自己的不断摸索。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践在发展,真理也在发展,只有发展的实践才是检验发展的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引用俗语: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这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形象表达,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1.3 倡导知行合一,注重行胜于言

1.3.1 赋予知行合一新的内涵

“哲学注重知,亦注重信,更注重行”[6]。知行合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哲学智慧,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其“知行合一”主要包括三层涵义: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是真知必行,不行假知;三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时代变迁与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倡导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习近平强调,“知”是指思想认识,“行”是指行动自觉,即把正确的思想认识自觉转化成行为实践。坚持知行合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使思想认识上升到思想自觉,把理论内化于心。真正的思想自觉不仅仅是把理论内化于心,关键在于自觉落实到行动上。因为行动最有说服力,难的是把思想变成行动。只有用思想自觉引领并转化为行动自觉,进而实现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相统一,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知行合一新的内涵,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且实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

1.3.2 重视“行”的力量

知与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是,知与行的地位和作用各自不同。习近平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行”的力量,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8],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习近平同志“注重从客观实际出发,注重实干、实践行动和实际效果”[9]。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力戒空谈,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1.3.3 抓住重点群体

坚持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必须抓住重点群体。一是党员领导干部。党员领导干部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关键要在“笃行”上见成效;要脚踏实地、躬身实践、边学边改,立说立行。习近平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0]。二是当代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为激励当代青年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代青年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11]。

1.4 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2]。只有增强问题意识,才能客观地对待问题,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不仅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习近平深刻阐释了问题意识的哲学机理:“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1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问题为牵引,着力破解治国理政中的突出矛盾,就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出了深刻回答,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

1.5 用好基层实践,凸显基层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是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最高层领导岗位的领袖,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他将基层看成是青年磨炼自身的“练兵场”,十分重视和关注青年在基层实践中锻炼成长。习近平指出:“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14]。他要求广大青年特别是优秀青年干部放下身段,拜基层为师、拜实践为师,进而“读懂中国”“读懂人生”,正确“书写伟大中国”“书写精彩人生”。基层实践锻炼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必修课,是青年成长的“助推剂”。习近平指出: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他鼓励青年“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14]。这些论述,深刻体现习近平同志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当代青年的理念和思路,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标注了时代坐标,凸显了鲜明的基层导向。

1.6 建设第二课堂,重视实践育人

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5]。为适应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同志重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他多次强调,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习近平同志的论述深刻阐述了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有利于广泛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和路径。

2 习近平新时代实践观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实践观为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价值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实践观为理论指导,优化高校实践育人路径,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2.1 赋予实践育人时代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影响甚至发生扭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面临着新的挑战。时代变迁与实践发展对高校实践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站位,赋予实践育人以新时代内涵。

2.1.1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

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学生需求,贴近学生实际,服务学生成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一要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二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既要全面客观看待外部世界,更要全面客观认识中国独特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通过国际比较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三要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明确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国家建设的目标,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四要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让学生明确远大理想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实践性,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实践为青春搏击、增长本领。

2.1.2 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实践育人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高校应该创新实践形式,积极组织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领袖纪念馆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知,感受国家的发展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感受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不仅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而且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自觉地与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作斗争,在实践中不断坚定“四个自信”。

2.2 加强实践育人制度建设

2.2.1 构建实践育人协同机制

高校实践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政治性、系统性的特点。做好实践育人工作,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和实践单位等主体相互配合,进而产生实践育人的协同效应。因此,需要构建政府领导、学校主导、社会关注、家庭支持、实践单位合作的协同育人共同体。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实践育人的领导者,注重制定方针政策,优化顶层设计,为实践育人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高校作为实践育人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充分发挥在实践育人的主导作用,协调与社会、家庭和实践单位的关系,优化实践育人方案,既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又充分考虑社会和企业的利益;实践单位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参与者,与学校共同制定实践育人计划,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2.2.2 建立健全实践育人制度

高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实践育人制度,为实践育人提供制度保障,推进实践育人可持续发展,实现实践育人的制度化、常态化。高校要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注重部门联动、资源共享,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实践育人提供师资保障;加强校内外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在完善现有社会实践基地和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基地和平台;建立由学校、实践单位和学生等多方面主体参与的实践育人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高校实践育人实效,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制度化和可持续发展。

2.3 增强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

习近平新时代实践观贯穿一个鲜明理念就是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格,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始终坚持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是我们能够聚焦问题推进改革的重要原因。高校实践育人应该始终引领大学生增强问题意识,关注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提高看问题的站位,形成解决问题的自觉,不断在解决问题中锤炼自我;在社会实践中应注重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并从这些问题出发去分析和探讨,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解决问题,逐步树立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展现大学生的担当和作为。高校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直面现实问题,突出导引作用,指引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做好表率,以实际行动彰显大学生的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促使大学生担当作为,坚定理想信念,逐步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4 拓展实践育人载体

2.4.1 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实效

高校应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成才需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构建科学、务实、有效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依托校内外资源,将第二课堂打造成为鼓励学生政治锤炼、知识实践、素质养成的载体平台,积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深入挖掘第二课堂育人价值,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优势,构建第一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4.2 建设网络育人平台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信息来源地和思想集散地,微博、微信、QQ等新兴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远超传统媒体。《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16]。网络等新兴媒体不仅丰富了实践育人的内容和形式,而且重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思维方式,催生了新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高校要把握社会发展主题,顺应时代发展主流,依托网络和新媒体,在动态实践中创新实践育人的载体形式。高校实践育人既要育现实之人,也要育虚拟网络之人。高校应该树立互联网思维,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平台阵地,推进网络道德治理,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优化网络育人渠道,渗透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传播网络空间道德正能量,促进大学生现实育人的发展;创新实践育人渠道,将线上育人与线下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既会键对键,也能面对面,努力实现学生在哪里,实践育人工作就做到哪里,实现网络育人与现实育人的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马克思主义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01—02合刊
第二课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