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
2019-01-11叶敬尧
叶敬尧
2013年8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学生拔节孕穗期,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仁爱意识,爱国意识、守好土、站好岗、把好关,弘扬主旋律,传播仁爱声音,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爱国、科学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工作。
1 孔子“仁爱”思想的涵义
孔子“仁爱”思想以“仁”为核心,有着深厚的底蕴,它要求做到多方面的坚持,是人内心的底色,也是人秉持的道德,是一种自我素养的提升,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引领。孔子的“仁爱”思想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新时期对大学生正确意识形态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对今天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1 “仁爱”要始终如一的坚持
孔子对学生颜回的评价是他能连续做到“仁爱”之心,一以贯之,其他学生做不到。诠释人人要学会自我反省,做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孔子还讲,“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我们想做好事,随手可得,随时可以做。因此,孔子认为仁爱是心灵问题,要通过自己不断的道德修为,才能达到仁的境界,要一以贯之,坚持不懈。
1.2 “仁爱”要做到“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回“不违仁”,指他“不远复”。“复”即为回归,克己才能回归到礼上面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当下我们能克己、复归于礼的话,天下就回归到仁上了。
“克己复礼”核心在“克己”,落脚点在“复礼”。“克己”就是要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学会自律、自我约束和管理。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我们人人要有“仁爱”的精神和希冀,怎样达到仁爱其关键在于自己主观意识,并不是客观条件,不是外在条件的约束和控制,而是主体意识的内在要求,是道德价值、道德理念的主体性原则。“复礼”即是回归到礼上,一个有秩序的大环境。孔子讲:“人而不仁,如礼何?因此,以仁充实礼,从而实现仁德,要树立起有“仁爱”的社会和谐氛围就必须把“仁”当做内在的情感需求。
1.3 “仁爱”需要有“恻隐之心”
孔子最核心的思想是:宽容。孔子对其学生曾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对人要宽容,就是要有仁爱之心,对人要恕就是对任何事情有一个宽阔的胸怀,忠恕之道是仁爱的外在行为原则。
“忠”和“恕”都是人类生存的途径。“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忠诚、虔诚的态度——自身修行的慎独。“恕”则是对他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大同、包容——推己及人,和而不同。忠恕之道是仁爱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在表现。正是通过这种忠恕之道,才得以把“仁爱”思想从“而亲仁”推广到“泛爱众”。
2 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对父母缺乏“仁爱”之心
高校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趋利性倾向,把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和最大物质需求当做衡量胜负的标准,而不想自食其力,不爱劳动、好吃懒做,执着于消费与享乐,淡漠了责任和理想;同时父母溺爱子女,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之心有所丧失。部分大学生因为西方价值的影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如果父母不能给予自己想要的,就认为父母无能,对父母漠视不理,忽视家庭经济情况,一味的向父母索取。媒体曾报道,大学生只有在没有钱的时候才给父母打电话。震惊世人的北大学子弑母案,也血淋淋的从一方面传递出子女对父母缺少“仁爱”之心。
2.2 对同学存在“仁爱”缺失
高校大学生接触新鲜事物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严重地造成他们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引领。在生活中表现出我行我素、功成必定有我、事事以我为中心,甚至颐指气使、坐享其成等行为和观念。
学习上,缺少互帮互助,先进学生对后进学生的关怀太少;生活上,他们也是对彼此认识不深,对贫困学生的“仁爱”之心缺失;工作中,大多数学生对困境学生的帮扶主动性不强等等,导致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有着不和谐的一面,比如同学之间有点利冲突时不懂得宽厚待人,同学们之间有点小摩擦便大打出手。无法做到孔子仁爱思想“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3 对自己缺乏“仁人”之心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非常优越,但有些大学生并不以为然,整日茫然没有目标,浪费了青春年华,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其次,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了大幅度改善,他们习惯了或者满足于目前的状态,艰苦奋斗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他们身上淡薄,甚至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大好青春的把握不准,从而不能对自己“仁爱”,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和智慧。完全没有“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的仁爱思想。
3 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构建的思考
大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正确的意识形态构建至关重要。因此,在大学生中提倡学习和发扬儒家“仁爱”思想迫不及待,用孔子“仁爱”思想来建构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是一项重要任务。
3.1 以“孝悌”为根本的“仁爱”思想构建
在孔子的价值体系中,孝悌是仁爱的底色,它重视家庭教育,主张作为社会细胞,家庭的和谐对社会向善礼仪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孔子说:“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又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中华民族对家庭观念的重视从来都是重中之重,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是社会美美与共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的教育中,大力引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尊重父母,关爱幼辈。这种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做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则会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宽广胸怀。大学生应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爱心,爱国家、爱家庭、爱事业的意识形态。
3.2 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为责任的“仁爱”思想构建
孔子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是对社会的仁爱。每个学生首先要学会爱自己,“不学礼,无以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都是孔子“仁爱”思想中,对自我仁爱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建立以“不学礼,无以立”为责任的仁爱思想,教育学生,“尽己为人”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仁爱。
3.3 构建以“泛爱众”为终点的“仁爱”思想
目前,因为西方价值等社会舆论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道德品质、思想建设和知识体系的构建等方面不尽人意,产生的问题也对他们意识形态的构建有不良的影响,特别有些学生,家庭比较贫困,是困境学生,需要大家的帮扶等等。“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要构建以“泛爱众”为终点的仁爱思想,关爱需要帮助的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在思想上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要充分发挥师爱的力量,不断激发他们的自尊心,鼓励其不断取得进步。其次,要求要适当、合理,部分教师的教育工作欲速则不达,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做到润物无声。
儒家“仁爱”思想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思想就是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构建的基础,而且这些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可以说是相得益彰,与大学生的行为养成、学习和工作等意识形态的构建紧密相关。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引领孔子的仁爱思想、素养提升、处事之道等等对于今天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人文素质、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