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扬与凝聚: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使命

2019-01-11陶迎春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时代

孔 金, 陶迎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培养思想上合格、政治上可靠、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角度出发,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新坐标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贯穿思政课建设,以更宽的时代视野和格局,找准思政课坐标系的新定位,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识,唱响时代最强音,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和期待。

1 正确认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旨向

1.1 从“现实的人”出发,引领当代大学生明确新时代目标任务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务必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春风化雨、入脑入心,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高校就读大学生在20岁左右,他们的成长过程和党的奋斗目标同步,“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1]”要使这些新时代伟大事业新征程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的当代大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必须更好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了解学生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搞明白弄清楚他们的所思所想。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评价当代大学生:“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2]”有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调查还发现,愿意扶摔倒老人占96.6%,但有58.7%的怕被讹诈而不敢有行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有意愿的占85.9%,但落实行动的却只有59.0%。出生于数字时代被誉为“互联网的土著民”的一代,网络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冲击着他们传统的思想观,他们从网络中获取新知,有较强的自我认可度、好学上进、富有创造力,认准的事激情万丈,同时也有了交往网络化、责任意识薄弱,强调物质欲和感官刺激,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特点。现今的大学生重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注重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但对社会关注度不够、政治参与热情不高,也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和自律意识。

1.2 做“灵魂工程师”,践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传播中国共产党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课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切实把握新时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围绕和服务于党确定的发展战略和施政方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上明确自身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历史使命,在全社会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教育并非一个价值中立的事业,就教育制度的本质而言,无论教育工作者是否意识得到,他们已经被卷入了一项政治活动[3]。大部分教师教学态度较为端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式丰富多样,也有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有讲不准、讲不透、讲不活等情况。在调查中了解到,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价值选择、政治行为、道德认知等方面较为正面,存在的问题是对未来迷茫、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知行分离、网络依赖、理论知识碎片化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校科学地探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石。

2 理性审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旨向

2.1 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强化思政课的理论传授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意识,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改变过去那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注重理论性,忽略思想性和政治性而出现的思政课堂教学“非政治化”“非党性”“去人民化”,没有“阶级意识”,甚至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灵魂缺钙”“淡化政治”“不谈政治”的倾向。面对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舆论和思潮不敢争论、无力辩解。“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待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4]”在调研中发现,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多都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思政课课堂教育教学中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熟练运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但也有少数教师对教材很熟悉,上课也很卖力,但忽视了思政课的本质规定性,甚至拘泥于课本,不敢旁征博引、不能联系实际,阐释不清、讲解不透。此外,在网络时代,由于信息来源多、信息渠道多样和信息覆盖面广泛,思政课教师也面临着知识及信息量不足、海量信息真假难辨、内容难易掌控的考验。

2.2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现思政课价值引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新时代的征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置于统领学校人才培养全局的核心地位,遵循价值教育的规律,积极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和思想困惑。现实情况有:讲不准,有的教师专业功底薄弱,对思政课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握不准,对经典理论和教材内容理解不尽准确,对讲授内容的高度和深度把握不够。讲不透,有的教师授课内容完整性不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结合疑点难点进行阐述不足,理论阐释力有待提升,存在“缺斤少两”的问题。讲不活,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不够,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上都是多媒体课件辅之以板书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不够,互动引导缺乏,艺术性生动性不足,师生互动也是简单的“师问生答”,缺少答疑解惑、思想碰撞。甚至有的教师认识存在不到位而有讲不对的地方;有些问题不敢讲或少讲,担心把握不好,不愿多讲。

2.3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开展思政课方法指导

“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这里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世界观要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而方法论则要点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办”。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被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当前高校思政课过于讲授纯粹性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本本”,没有结合实际或应用之处进行传授,或顶多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运用于教学作为工具使用,但学生却很少知会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什么,甚至不知有方法论这一说,弱化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掌握,也影响了学生三观的有效形成。讲清这个问题,既要将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法指导和路径指引,又要将十九大报告中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道德教育等聚焦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国、创造美好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等政治话语表达和发展大势展现上,紧扣新时代语境下学生群体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点背后的理论深度,帮助大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使其能认识和把握历史必然性,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3 自觉聚焦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选择

3.1 抓住时代主题,精准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发力点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列宁指出先进思想只有“从外面灌输给工人”才能为工人所掌握,但他也反对生搬硬套的灌输,认为马克思主义也需要通俗化,否则“与其说是战斗,不如说是挨揍”[6]思政课教师,一要在教学内容上,观点正确,条理清晰,运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案例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学生通过思政课的条分缕析深刻有力而感到“解渴”“解惑”和“解气”。“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讲准、讲透、讲活,在宏观把握、整体对接、重点阐释上运用新时代的鲜活成就和历史变革理直气壮而又刚柔并济、旗帜鲜明而又婉转悦耳地开展理论灌输和渗透教育。二要在教学导向上,思政课是高校的“第一课程”,思政课教师要站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和劳动者的战略高度,牢记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既要立足于十八大以来“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有底气有依据地讲好课堂故事,引导大学生理解认同践行,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让思政课有“根”有“魂”。三要在教学组织上,科学合理组织教学研讨活动,加大听课评课力度,开展教学比赛、教学展示等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提升水平,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并做到在答疑解惑中实现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

3.2 植根客观实际,整体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路线图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空讲道理、就事论事,而要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思想状况,掌握学生现实的需求和期待。[8]” 一是在根本要求和基本理论上,以“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为旨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于解决和完成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做好必要的理论支撑。要多研究学生、关注学生、要从课程忠实的执行者转变为灵活的设计者,创设大学生喜欢的课程。二是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教学目标、内容及进度,共同探讨重点难点如何讲述、课堂进度如何把控等;重视听课评课,交流、反馈,可以借鉴他人之所长,弥补自己之所短,交流教学心得,研究教学得失,形成重视教学的良好氛围。三是整体推进线上线下、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的有效多向联动,既可以运用网络进行现代化教学,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心理轨迹和人生需求,借此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使新媒体技术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有机融合起来,以此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3.3 围绕教学实效,聚焦描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同心圆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比较强的育人实践活动[9],需要各方综合使力,必须举包括党委政府、高校、社会之合力而同为之,聚包括党委政府、高校、社会之智慧而共为之,切实构建起责任明晰、分工明确、环环相扣、节节相通的高度协同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从具体情况出发,统筹好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八支队伍上思政课讲台,形成了跨专业、学科交叉思政队伍,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共同解疑答惑为大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实现全员参与,也需要发挥宣传部、教学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教学辅助工作者比较了解学生情况的优势,只有双方优势经过整合而形成互补,才能取长补短,共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使命。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时代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