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文:努力呈现更真实的阅读

2019-01-1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黄华伟特级教师

中学生天地(C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磨房语言特点窗子

文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黄华伟(特级教师)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一次从长篇中节选篇章,

这种“陌生的阅读”就是“真实情境”的反映。

2019年浙江卷现代文阅读的文学类文本部分,从萧红的《呼兰河传》中节选了一章进行考查。如此选文就是“真实情境”在阅读上的一种反映。

【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呼兰河传 (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待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10.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11.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分)

1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

13.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

整本书阅读与单篇短文阅读,是生活中、语文学习中真实阅读的两条同样重要的路径。可惜的是,限于课堂教学条件、试卷命题要求,我们长期以来偏重于后者。浙江卷从自主命题以来,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从来没有考过长篇小说节选内容,但是单个短篇常见,长篇节选为什么不能考呢?

第10题考查“语言特点”,所谓“语言特点”,

就是“不一般的表达”“不好好说话的”,它更接近“真实的阅读”。

第10题“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考查了“了字句”。这类“语言特点”题去年就出现过:去年考了文章画线句子连用“10个一”有什么艺术效果。

在我看来,所有“不一般的表达”“不好好说话的”,都可以算“语言特点”,包括我们熟知的修辞手法,包括句式、用语、语气,也包括语言风格等,它是灵活多变的。在真实的阅读中,遇到“不一般的表达”,我们总会咂摸一番得出一些感受:比如在传达快乐的情感时,句式变得简短了,节奏快一点了,用语“明亮”起来了;比如作者是一个生性严肃的人,他的语言就会显得规整些,语气上可能就不会很轻快;等等。

“语言特点”可能是与表达实际效果关联最密切的表达特征,它总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而体现出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对它的考查,让阅读题变得更为“真实”。

真实的阅读是“反套路、反套话”的,要达到这一点,设题需要有新意,第12题对“叙述特征”的考查体现了这一趋势。

让阅读考查变得更真实的手段绝非只有考“语言特点”,毕竟除了语言特点,文章的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也都是我们在真实的阅读过程中会有所感受、体会的。

放到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中来看,“真实”首先体现在“反套路、反套话”,注重“这一篇”特点的挖掘、发现,强调从“语体”角度来看文章,而不是用既有的所谓阅读技巧去“套”。

要达到这一点,设题需要有所创新。因而除了灵活多变的“语言特点”题受到重视,今年第12题“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的出现,也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真实”:获得准确信息,获得有用信息。

总而言之,无论高考考查什么,努力呈现更真实的阅读的方向是一致的。“真实阅读”的要求,不止于理解或印证已知的什么,而是根据需要梳理信息、准确选用相关信息,是探究、发现新内容。

现实生活中要了解不熟悉的某些知识,我们搜索到许多材料后,面临的阅读任务就是准确找出自己需要的重要信息,得出相应的结论等。实用类、论述类的文本形式、内容选择,以及命题,特别是第9题“根据材料概括苗绣的特点”,都体现了这份“真实”。

阅卷现场反馈

第12题“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在阅卷时抓关键词采点给分,答出1点给2分,答出 2点给 4分,答出 3点给6分。

参考答案:

①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答出“有限视角”“我的视角”也可以)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答出“顺叙,叙述口语化”“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富于生活气息”或“顺叙,贴近现实生活”也可以)

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答出“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详细、细致”也可以,只答环境描写不给分,未答出场景描写的表达效果也要扣1分)

除了以上几点,如果从叙述语言的角度作答,写“语言平实、质朴,便于抒发感情”,也可得2分。

不少同学答非所问,回答与“叙述特征”无关。

小说的叙述特征,包括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线索,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叙述腔调,叙述语言……内容丰富,角度多维。但不少同学答非所问。

比如,例1围绕主人公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出场特点和读者感受展开分析,例2从句式特点、环境描写和修辞角度展开分析,两个回答写了很多,但都与叙述上的特征无关,所以不能得分。

【例1】①文章开头直接点明主人公,但又用大量笔墨述说主人公居住的环境,让读者富有好奇心,又了解主人公所处环境;②再讲述主人公与“我”家发生的趣事,使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③结尾处点到为止,让读者自行想象,冯歪嘴子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例2】语言多用短句,并长短句结合,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节奏明快,使人更易理解文章;多运用环境描写,开篇对窗子的环境进行描写,中间对植物枯萎的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气氛;多用修辞手法,通过拟人手法,“黄瓜到处乱爬,黄瓜秧舍弃窗棂”,使文章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气息。

有的同学能答出文章在叙述上的特征,但对表达效果的分析与之不匹配。

比如例3这个答案,第1点先指出文章叙述的语言特点,但是对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扯到了描写上;第2点答出了“孩子的口吻”,这是叙述视角,但是对表达效果的分析扯到了第一人称的表达效果上。两点回答,叙述上的特征与表达效果均不匹配,只能得2分。

【例3】①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描写了生活中与冯歪嘴子有关的事,充满了细节描写,表现出“我”作为孩子对生活观察的仔细;②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通过孩子的口吻表达出来,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同身受,故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代入感更强,也更有同感。

还有一些同学并没有真正理解文章,套用术语作答。

对“叙述特征”的考查,就是想“反套路”,但是,还是有同学不理解文章,套用术语作答。

比如例4,除了第1点分析了“以时间顺序叙事”,其他都是赏析描写艺术,显然是将叙事艺术和描写艺术混为一谈。并且第3、4两点完全套用答题术语,不是真的理解文章、从文章出发展开分析。

【例4】①本文以时间顺序叙事,通过直接点明季节“夏天、秋天”和园中景物的改变,烘托季节改变的氛围;②本文围绕着冯歪嘴子描写,主要描述了冯歪嘴子在四季改变时,与“我家”不同的故事,表现冯歪嘴子可爱、老实的人物特征;③多处运用环境描写,为故事情节营造氛围;④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文章更生动。

余杭实验中学柳 剑/供稿

特 /级 /教 /师

黄华伟 支招

通过“审美”“探究”“批判”“发现”等方面的阅读训练,具备“当场解决从未见过的题目”的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除了比较“常规”的试题外,要留心如“语言特点”“叙述特征”等更贴近“真实阅读”的题目,它要求我们具备“当场解决从未见过的题目”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并非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自平时阅读中的“审美”“探究”“批判”“发现”等方面的训练。

猜你喜欢

磨房语言特点窗子
基于师生语言特点研究谈数学助学课堂
把窗子打开吧
快把窗子打开
心中的老磨房
国王也拆不掉的磨房
小磨房(德国)
浅析俄语科学语体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台词的阶层差异浅析
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