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里的大唐“时尚范儿”
2019-09-28王琦
前不久,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发布了预告片。片中,木兰相亲时略显怪异的妆容引来了网友热议。
额头上那一抹鲜艳的黄色,当中抢眼的花印,脸颊的两坨大红胭脂,这些都是和木兰同时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姑娘们喜欢的妆容。其中有一些,一直流行到了唐代,并发展至鼎盛。
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的《琵琶行》中,大诗人白居易就为我们展现过千年之前唐朝女子的妆服之美。
王 琦/供稿
当胭脂遇上水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江水湛湛、枫叶瑟瑟,少女旧梦已不可追寻,唯有泪痕蜿蜒、晕湿红妆。
这样的场景分外美丽,却也让人有几分摸不着头脑:为何眼泪淌落下来时,会形成一道道红色的痕迹呢?
唐代《弈棋仕女图》局部
红妆HONG ZHUANG
盛唐时期,女性妆容常被称为“红妆”。“红妆”一词其实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那时常被用来指代女子的盛装。
如南北朝古乐府 《木兰诗》:“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再比如隋朝江总 《七夕诗》:“此时机杼息。独向红妆羞。”
但“红妆”正式成为一种妆容之名,是从唐代开始的。盛唐时,妇女常将整个面颊,包括上眼睑乃至半个耳朵都敷以胭脂,以显示面色娇艳。乍看去,入眼皆是红色,故而被称为“红妆”。
红泥·红冰·红汗
HONG NI·HONG BING·HONG HAN
和如今诸多爱美的女孩子所喜好的防水彩妆不同,唐代画“红妆”所用的胭脂是不防水的。
如果你穿越到唐朝,可能会看到如下场景。
场景一:宫女洗脸,满盆红泥
“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
——唐·王建《宫词》
场景二:贵妃落泪,结为红冰
“杨贵妃初承恩召,与父母相别,泣涕登车。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开元天宝遗事·红冰》
场景三:贵妃拭汗,帕色绯红
“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
——《开元天宝遗事·红汗》
宫女、贵妃所用的胭脂尚且避免不了被水溶解,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在梦到少女往事不禁落泪之时,脸上的胭脂被泪水冲刷出一道道痕迹,便可以理解了。
美丽,从头开始
“钿头银篦击节碎。”
除了艳丽的红妆,头饰也是唐代妇女打扮自己时必不可少的一项。
图中妇女发髻左右点缀的小花即为钿
钿DIAN
钿,是一种镶金花的首饰,常被用在发髻上作为装饰。
唐诗里的描写:
“花钿委地无人收”“钗擘黄金合分钿”
——唐·白居易《长恨歌》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
——唐·岑参
《敦煌太守后庭歌》
“重梳短髻下金钿”
——唐·王建《寻橦歌》
篦LI
篦,又称枇,是另一种唐代常见发饰,外形像梳子一样,可插在发间。
插法科普:
盛唐及中唐时妇女:一般将2—3把“梳子”插在发髻上。
晚唐妇女:插的“梳子”越来越多,最多时可达十余把。
这大概是许多爱美女孩的终极梦想——头上戴着好几把梳子出门,美观又方便,想整理头发时完全不用担心手边没有工具了。
钿+篦DIAN+LI
钿有时会和钗、篦等相结合,作为钗头和篦头而存在。《琵琶行》中的“钿头银篦”,实际上就是顶端镶着金花的银发梳。
唐代妇女插篦方式
“红裙 style”
“血色罗裙翻酒污。”
有了红妆和美丽的饰品,自然少不了一件漂亮衣服来完成全身的造型。
要艳丽YAO YAN LI
红艳如血的长裙舞动起来,掀翻了桌上的美酒,让人分不清究竟是裙子红,还是酒更红。
红色的罗裙也被称为“石榴裙”,因其色若石榴花而得名。
看看唐朝人有多喜欢石榴裙:
“开箱验取石榴裙”
——唐·武则天《如意娘》
“红裙妒杀石榴花”
——唐·万楚《五日观妓》
“桃花马上石榴裙”
——唐·张谓《赠赵使君美人》
“石榴裙裾蛱蝶飞”
——唐·常建《古兴》
“金钿正舞石榴裙”
——唐·韩翃
《赠别太常李博士兼寄两省旧游》
唐代服装色彩艳丽且丰富,除了红色,唐诗中的罗裙还有许多其他的色彩。
绿色:“荷叶罗裙一色裁”
——唐·王昌龄《采莲曲》
青色:“东妃闲著翠霞裙”
——唐·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在当时,朝廷虽根据地位尊卑对服装样式、色彩制订了严苛的规定,但唐代女子却并未严格遵循这些政策。
“妇人宴服,准令各依夫色,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既不在公庭,而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
——《旧唐书·舆服志》
“风俗奢靡”“绮罗锦绣”……可见,“艳丽”是当时女子对服饰的一大追求。
紫色:“野草绣窠紫罗襦”
——唐·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
敦煌壁画中女性的裙子也出现了红、绿、蓝、黄、青、紫等色彩,十分夺目。
敦煌壁画《都督夫人礼佛图》
要宽大YAOKUANDA
不但要艳丽,还要宽大。
“以四方车服僭奢,下诏准仪制令,……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襦袖不过一尺五寸。”
——《新唐书·车服志》
裙五幅,曳地三寸,襦袖一尺五寸,换算成今天的尺寸,约等于裙围2.7米,裙摆拖地0.08米,袖宽0.4米。但即便裙子已经如此宽大,当时的女性仍然对此感到不满,诏令一出就遭到她们的抵制。
“诏下,人多怨者。京兆尹杜悰条易行者为宽限,而事遂不行。”
——《新唐书·车服志》
这一诏令是在唐文宗即位时颁布的,为的是改变当时服饰追求奢靡之风。由此可见,在文宗之前的宪宗元和年间,即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时期,女性的裙子还要大于这个尺寸。
如此宽大的裙子,飞舞时掀翻一杯酒,简直轻而易举。
施红妆,插金钿,着红裙,舞玉阶。
这样的琵琶女,无怪乎“妆成每被秋娘妒”。虽然我们无缘梦回唐朝,见证那时的繁华与辉煌,但好在还有诗歌流传,让我们能够在字里行间,得以窥见千年前的妆服之美。
你不一定知道
在历史学家看来,唐朝是应当被分为不同时期的。
研究唐代文学时,最常用的是元代杨士宏所著《唐音》中的四分法,分别为——
初:高祖至睿宗
盛:玄宗至肃宗
中:代宗至文宗
晚:武宗至哀帝
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按四分法来看,应当属于中唐时期。
《琵琶行》里还有这些: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五陵年少
“五陵”是指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
因为两汉时高门大户、富豪之家或外戚等都居住在五陵附近,故而后世常以“五陵”喻指富豪人家聚居之地。
“五陵年少”,则是指京都富豪子弟,但并不含类似“纨绔子弟”一样的贬义成分。
唐代张籍《猛虎行》:“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这当中,“五陵年少”有着少年意气风发的意思。
缠头与红绡
“缠头”,因唐代歌舞艺人演出时,常将罗锦缠在头上作为装饰而得名。
演出完毕时,观赏者也常以罗锦作为演出的酬谢,所以后来“缠头”便逐渐演变为观赏者对于歌舞艺人酬谢的代名词,也被称作“红绡”。许多唐诗中都有描写,如杜甫《即事》:“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