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儒雅特色文化 涵养儿童人文底蕴
2019-01-11李红松
□李红松
当下, 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是教育研究的热点。 在教育部发布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18 年9 月13 日)中, “人文底蕴” 排在首位, 重要性不言而喻。 儿童人文底蕴的培养仅仅依靠学科教学远远不够,还需要学校文化的浸润与熏陶。
学校的历史传统不同, 学校文化的定位就不同。 我校坐落在古运河畔, 与宝应县千年文脉的源出之地——学宫共处一地。 学校和学宫一体, 师生与孔子相伴, 给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最好的背景和内容。怎样将学校与学宫、 历史与未来、现代与经典、 传统与文明有机链接呢? 我们认为, 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处理好植根土壤和展望未来的关系, 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素养的关系, 从儿童出发, 服务于儿童, 建构学校特色文化。 基于此, 我校提出了基于儿童人文底蕴涵养的学校儒雅文化建设, 朝着 “传承学宫文化, 建设儒雅城中, 培育少年君子” 的目标进行了积极探索与研究。
一、 找寻潜在文化之魂: 历史的也是未来的
所谓潜在文化, 指体现社会特色的行为、 思考方式与价值观, 一般是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的。①潜在文化对于学生人格的影响并不亚于显在文化。 潜在的语文课程中的文化灵魂就在于对心灵的关怀, 在于品质的提升, 在于境界的追求。 学校精神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办学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被学校成员认同和信守的、相对稳定的价值理念、 行为准则,是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是学校本质个性、 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 是学校一切行为的内在灵魂。 学校精神文化为学校全体师生提供了共同发展的方向,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具有统摄作用,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质量。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 为建构体现学校自身特色的精神文化,我们综合学校历史底蕴深厚、 文博资源丰富等多种因素, 有机融入学宫文化元素, 汲取孔子教育思想精髓, 确定了办学思想、 办学目标和“三风一训” 校规, 引领师生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塑造学校精神文化之魂。
(一)寻根:沿着历史的河流觅得儒家精髓
2016 年新春伊始, 我校根据全县教育布局调整, 有幸迁入宝应县千年文脉的源出之地——学宫。 学宫, 又名孔庙、 文庙, 是祭祀我国春秋时期杰出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的祠宇, 又是南宋和元明清四朝地方政府设立专供生员 (秀才) 读书的学校。 宝应学宫, 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 是淮扬地区唯一的一座文庙。 这儿虽然交通不便,校舍老化, 却是孩子们读书最好的地方。 清晨, 在校园里漫步, 古典庄重的三鼎甲牌坊、 古老苍劲的银杏树、 古朴儒雅的大成殿与明伦堂, 总能唤起我们对宝应千年文化的无限遐想。 瞻仰大成殿里孔子圣容, 我们肃然起敬。 这位圣人是万世师表,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他开创的儒学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他的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他的教育理论对现代中小学教育仍然影响深远。 我想, 学校能和学宫为伴,与孔子相遇, 实属不易。 这里丰富的文博资源、 丰厚的文化底蕴势必助推学校发展, 提升学校品位, 滋养莘莘学子。
我校迁入学宫校区后, 秉承孔子的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 克己内省、 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等教育思想精髓, 结合学校已形成的文化元素和内涵, 联系中国现代教育发展要求, 积极践行 “立德树人,以文化人” 的教育理念, 确立了“用儒学经典浸润校园, 以儒雅文化涵养师生” 的办学思想, 致力打造学校 “儒雅教育” 品牌。 我们围绕 “儒雅教育” 的办学思想, 构建了儒雅特色文化发展顶层设计方案, 重塑学校 “三风一训”——以 “笃学尚行、 止于至善”为校训, 以 “求真向善、 崇雅尚美” 为校风, 以 “因材施教、 诲人不倦” 为教风, 以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为学风。 校训 “笃学尚行、 止于至善” 的 “笃学” 出自《论语·泰伯》, 强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学问。 “尚行” 出自 《皇极经世书·观物篇》, 提倡实际行动,尊崇实践, 强调运用知识服务社会。 “止于至善” 出自 《礼记》, 强调通过不断进取,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笃学尚行, 止于至善” 是为学之道、 为事之道与为人之道的有机结合。 “三风一训” 通过简练的文字, 将学校的办学理念、 教育思想和人文精神高度浓缩, 将孔子教育思想之精髓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机结合, 塑造了学校精神文化之魂。 “三风一训” 置于全校师生每天必经的校门口和楼梯口,从而将学校精神追求和儒雅教育理念播撒校园, 浸润师生心田,引领他们自觉践行。
(二)望远:循着未来的愿景探得儒雅风度
愿景是学校未来目标、 使命和核心价值的一个概括, 是校长带领全校师生为之奋斗的意愿, 是学校最终希望实现的图景。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确立共同的愿景, 共同愿景是办学目标的描述, 也是办学思想的表达, 更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核。 “建儒雅校园, 育少年君子”的办学目标, 既传承了孔子教育思想, 又与时俱进, 体现了现代育人理念。 为逐步达成目标, 我们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确定了如下愿景: 一是建儒雅校园, 使环境育人的功能更加彰显, 保证学宫文化、 儒学经典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弘扬。 二是开儒雅课程, 建构并完善 “儒雅” 课程文化体系, 校本教材 《学宫儒蕴》《儒学经典诵读》 按低、 中、 高年级形成系列。 三是做儒雅君子,教师自觉践行孔子教育思想, 立德树人, 因材施教; 学生自觉践行少年君子标准, 笃学尚行, 止于至善。 四是办儒雅社团, 开办学宫导游团、 学宫淮剧社、 《学宫文苑》 编辑部、 孔子儒学研究社等特色社团, 丰厚学生人文底蕴。五是树儒雅品牌, 儒雅成为师生共同的理想追求, 成为学校特色, 成为地方教育的一张名片。 正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共同愿景, 激励引领着学校、 教师、 学生不断地前行。
二、 涵养显性文化之味: 古典的也是时尚的
所谓显性文化, 是指能够直接观察的或是该社会成员谁都知道的文化层面, 诸如寒暄的方式、普通工具的使用法、 公认的善恶标准等。②学校显性文化即学校硬件设施、 环境所包含的文化形态,是学校特色文化的外在体现, 代表学校的外在形象。 一个整洁、 优美、 儒雅的校园文化环境, 往往会将学校的内在精神附着于具体的物件上, 通过外在环境文化对人的浸润, 折射学校文化的内涵,从而激发师生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 为彰显学校儒雅特色文化, 我校在显性文化建设方面侧重利用学宫特有的古建筑和文博景观,进行深度挖掘, 将它们塑造成为学校儒雅文化的附着体, 形成特色文化场域。 通过对 “三古” 的修复、 “三儒” 的建设、 “三楼” 的打造, 让学校建筑与校园景观充满文化味, 成为学校儒雅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 修复“三古”,凸显儒家味
“三古” 即学宫三座古建筑:学宫戟门、 大成殿、 明伦堂。 这三座古建筑典雅庄重, 底蕴深厚, 是儒家传学场所。 我校与县博物馆联手将 “三古” 进行修复, 古为今用, 让学宫成为德育基地和爱国主义基地。 一是将大成殿建成儒学纪念馆, 内设孔子及其四大弟子塑像, 并展示孔子生平足迹和儒家成就, 旨在弘扬儒家思想精髓, 让师生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增强民族自信与自豪。 二是将明伦堂建成“宝应县历代名人纪念馆”, 陈列我县历代名人画像及生平事迹与成就, 旨在让师生了解宝应历史名人事迹。 如,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经学大师刘宝楠、 京剧鼻祖高朗亭、 清朝状元王式丹等, 为师生树立标杆与典范, 增强师生对家乡的热爱与担当。 三是将学宫戟门与大成殿之间的广场命名为 “儒雅广场”, 广场上两棵古银杏树与一尊孔子塑像相得益彰, 学校每年在此举行开笔礼、 成童礼、 祭孔礼,庄重而神圣, 让学生自觉接受儒家传统礼仪的洗礼。
(二)建设“三儒”,凸显儒学味
“三儒” 即校园三处新景观:通儒大道、 尚儒亭、 鸿儒园。 这三处景观无论是命名还是文化布置,都彰显了学校对儒学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是通儒大道, “通儒”即传承儒学、 精通儒学。 通儒大道位于学宫右侧, 大道旁的学宫院墙上的古典窗格凸显 “仁、 义、 礼、智、 信、 恕、 忠、 勇、 孝、 廉、德、 志、 乐、 学” 十四个古文字,每个古文字分别用一个关键词、一个代表人物头像和 《论语》 中一句名言阐释。 十四个古文字既传承了儒家核心思想的精华, 又彰显了现代学校的育人理念。 二是尚儒亭, “尚儒” 即崇尚儒学、 推崇儒学。 尚儒亭环绕学校喷水池而建,喷水池里建有假山, 蕴含儒家“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的文化内涵。 尚儒亭可以观水, 启迪师生以水为鉴, 做似水的真君子。 尚儒亭内设有孔子、 孟子、 荀子等儒学大家人物画像及其经典名言与故事。 师生在亭内漫步, 仿佛在儒海中徜徉, 自觉接受了儒家文化的洗礼。 三是鸿儒园, “鸿儒” 即博学的人, 古人云: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鸿儒” 又谐弘扬儒学之意, 同时, 与其右侧“宏志园” 相映衬。 鸿儒园里既设有万世师表孔子画像, 又题有“建儒雅城中, 育少年君子” 十个大字。 同时, 配置古今中外饱学之士及宝应部分名人画像。 师生在园中读书憩息, 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些名人熏陶, 引领全校师生做当今鸿儒、 现代君子。
(三)打造“三楼”,彰显儒雅味
“三楼” 即学校三幢教学楼:立信楼、 求博楼、 崇雅楼。 立信楼: “信”, 包含着信任、 信用、 诚信的意思。 《论语》 中说: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用 “立信” 理念, 启示学生 “君子无信而不立”。求博楼: “博”, 大通也, 有广博、渊博、 博学的意思。 《论语》 中说:“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用 “求博” 理念, 启示学生 “君子博学而笃志”。 崇雅楼: “雅”, 包涵优雅、 文雅、 儒雅的意思。 儒者, 兼具雅、 智、 善、信、 礼, 故以浩然之气立于天地。用 “崇雅” 理念, 启示学生 “少年君子, 雅行天下”。 三幢教学楼的命名, 旨在传承并弘扬儒家的“信、 博、 雅” 思想元素, 引导学生做诚信、 博学、 雅行的君子。 我县著名书法家题写的楼名也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意蕴。 低年级在用的 “立信楼”, 文化布置重在阐释、 宣讲 《三字经》; 中年级的“求博楼”, 文化布置重在阐释、宣讲 《弟子规》; 高年级的 “崇雅楼”, 文化布置重在阐释、 宣讲《论语》。 这些为奠定文化底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 建构课程文化之本: 儿童的也是生长的
学校教育中, 课程是育人的蓝图,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途径。 课程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和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 作者曾在南京拉萨路小学考察学习, 该校的课程文化建设给我印象深刻。 该校的基础课程、 拓展课程、 定制课程、 “课程周”, 诠释了 “智慧拉小” 特色品牌。 其分校宝船小学的 “自立方”课堂、 “第二教室” 凸显了学校“摇篮文化” 的精髓与先进理念。考察归来, 作者就思考如何建构体现学校儒雅特色课程文化。 校本课程是课程文化建设最为关键的实施载体, 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文化, 塑造学校品牌。 我校因地制宜, 依托学宫丰富的文博资源, 集中学校骨干力量组织开发系列校本课程。 儒雅文化校本课程既弘扬儒学经典, 也体现核心素养, 从而为培育现代少年君子服务。
(一)基于儿童视角,开发儒学课程
学校开发了 《学宫儒蕴》 校本教材。 《学宫儒蕴》 以 “传承学宫文化, 弘扬儒学经典, 学做少年君子” 为主题, 共分千年文脉系学宫、 儒学经典育君子、 儒雅城中塑辉煌三个篇章。 第一篇章, 侧重介绍宝应学宫建筑文化、 宝应古代名人、 儒家传统礼仪; 第二篇章, 侧重介绍孔子的儒家思想, 包括“仁、 义、 礼、 智、 信” 等内容,重在明理导行, 通过诵读经典语录、 经典故事, 领悟如何做少年君子; 第三篇章, 重点介绍城中小学的办学足迹与学校的儒雅文化。 《学宫儒蕴》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后, 由语文老师利用校本课组织诵读、 宣讲。 《学宫儒蕴》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不仅让孩子们对学宫有了更深的了解, 对孔子开创的儒学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且让孩子们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和学校办学历史与成果, 涵养了孩子们的君子素养,增强了民族自信与自豪, 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涵养人文底蕴,学做少年君子
学校举行 “三礼” 仪式。 “三礼” 即开笔礼、 成童礼、 祭孔礼。礼仪教育是学校儒雅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校将儒家传统礼仪与现代中小学生 “八礼四仪” 有机结合, 制定并落实 “三礼” 制度。 一是利用学校特有的三鼎甲牌坊、 状元桥、 学宫等文博资源举行开笔礼。 开笔礼是中国传统教育中, 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 俗称 “破蒙”。 我校将传统的开笔礼和现代一年级的入学仪式有机整合, 一年级新生入学身着汉服, 走状元桥, 入状元门,来到古银杏下、 大成殿前参拜孔子像。 这样的仪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洗礼, 定会印象深刻、 记忆犹新。二是将 “成童礼” 与 “成长礼” 结合。 成童礼, 又叫 “立志礼”, 是儒家传统礼仪, 是古代中国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种礼仪。 行此礼, 表示孩子走出童蒙, 走向多姿人生。 我校针对现代儿童的特点, 以 “告别童年, 感恩立志” 为宗旨, 在10岁的学生中, 举行成童礼活动。 届时, 孩子们在学宫大成殿前、 古银杏树下穿上汉服, 诵 《三字经》,行拱手礼、 叩首礼、 交手礼、 谢师恩、 敬长辈、 立长志, 彰显少年君子风范, 庄重而典雅。 三是每年组织六年级学生在孔庙举行祭孔礼暨毕业礼, 神圣而儒雅, 旨在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孔子, 传承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自觉践行儒雅文化, 涵养儒雅气质,培育少年君子。
学校定期开设 “孔子游学周”,即每学期选取一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游学活动, 在活动中汲取知识, 培养能力, 践行儒雅文化。“游学周”: 一是组织学生去县生态园、 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二是组织学生去县博物馆、 周恩来少年读书处、 朱家祠堂等德育基地参观学习; 三是组织学生游览学宫, 并在古城区采访; 四是举办 “儒雅讲坛”, 聘请名师专家传道讲学; 五是组织学生进 “儒雅书吧”、 县图书馆进行大阅读; 六是组织学生与结对共建学校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孔子游学周”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重在实践, 拓展了课程文化, 涵养师生儒雅气质与人文底蕴, 形成了课程文化品牌。
开展 “儒学诵读” 活动。 学校成立学宫导游团、 学宫淮剧社、《学宫文苑》 编辑部、 孔庙儒学研究社, 研究、 传承、 弘扬儒学文化。 分年级编写 《儒学经典诵读》,以班级为载体, 掀起 “晨诵、 午读、 暮省” 的全员行动。 “晨诵”“午读” 主要是利用早晨和中午时间, 组织学生诵读 《三字经》 《弟子规》 《论语》 等儒学经典语录,阅读国学经典著作和中外名著;“暮省” 主要是晚上让学生静心思考一天的学习和收获, 详细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 做到 “每日三省吾身”。
(三)实施多维评价,凸显儒雅风度
学校组织 “三评” 活动。 “三评” 即评儒雅君子、 评儒雅班级、评儒雅教师。 学校组织制定 《儒雅班级评比细则》 《儒雅君子评选标准》 《儒雅教师考评办法》。 儒雅班级每周评比, 与班级常规管理结合, 重在考察 “礼、 信、 学、俭、 乐” 几个方面。 儒雅君子每月评比, 与学校每月主题教育活动结合, 如, “文明有礼, 做儒雅君 子”; “笃 学 尚 行, 做 儒 雅 君子”; “孝亲敬长, 做儒雅君子”;“诚信友善, 做儒雅君子”。 儒雅教师评比每学期一次, 重在规范教师言行, 引领教师自觉践行孔子教育思想, 做新时代 “四有” 教师。“三评” 制度助推了学校儒雅特色文化品牌的创建, 促进了师生儒雅气质的涵养。
学校还举行 “三奖” 活动。“三奖” 即状元奖、 孔子奖、 少年君子奖。 状元奖主要奖励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和在某个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学生, 旨在激励学生发展素质特长, 让学生明白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孔子奖主要奖励师德高尚、 教学实绩突出、 教科研成果丰硕的老师, 旨在激发老师们以万世师表孔子为典范,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少年君子奖主要奖励笃学尚志的美德少年, 旨在激励学生做有德行、 有志向、 有情义、 勤勉博学的真君子。 学校在休业式、 儿童节、 教师节等特定时间颁发 “三奖”, 展示学校儒雅特色文化建设成果, 激发了师生的进取精神,塑造了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与文化精神。
学校特色文化是学校魅力之所在, 是学校个性化的表现, 它是学校特性的浓缩, 它是铸造学校品牌的关键。 今天, 我们学校和学宫相伴,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这是得天独厚的资源。 在这里, 学宫因学校而得以文化传承与弘扬, 焕发新的生命与生机; 学校因学宫而得以文化生长与积淀, 展示新的魅力与精彩。 在这里, 儒学与儒雅共生,儒学浸润了校园, 儒雅涵养了师生。 儒雅文化的建设, 让学校更有品位, 让师生更有品格, 让教育更有品质。
注释:
①②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