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校村共建 振兴乡村文化
——探寻乡村小学“校村共建”开放式办学实践案例

2019-01-11

中小学校长 2019年12期
关键词:春泥义工村民

邵 瑞

习近平总书记常说:“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不仅为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也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兴,乡村兴,而乡村学校是国家力量在村庄的集中体现,是进行基础教育的主要阵地,乡村学校联系着乡村历史,也昭示着乡村发展与建设的未来。

早在2000 年,学校就定位了独特的办学目标:即乡村儿童幸福生活、健康成长的童话公园;乡村百姓感受教育、享受文化的精神家园。学校施教区祝温村是全国文明村,学校与乡村多年联系,已形成计划共谋,活动共事,管理共营,文化共建等工作风格,结出了成果,也结出了友谊。我们以此为样板,将“校村共建”辐射至学校施教区全部9 个行政村。

一、营建校园文化,助推美好乡风

学校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充分挖掘童话中的认知、娱乐、教化、游戏、艺术等多种功能,提炼具有乡村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具有乡村特色的教育活动,助推了美好乡风的建设。

(一)环境文化引领文明生活

环境育人是教育的重要形式。浓郁的校园环境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风文明的提升,通过学生带动家庭、辐射乡村,促进乡村文明。金近小学正是向着这一目标,充分考虑了儿童、童话、乡村三者之关系,用公园布景的思路,充分利用馆舍、教室、广场、走廊,甚至草坪、池塘等校园空间,开辟了“童星街”“鱼龙池”等十大童话教育景观;建立了“金近纪念馆”“小鲤鱼图书馆”;开辟了“童话教育馆”,形成了三园三馆三十室的儿童化校园环境文化。学校还从童话《小鲤鱼跳龙门》中提炼了“真、善、美、新”的童话精神作为学校的校训,并通过极具童话气息的“校品”系列的开发,将校训具象化、物质化、艺术化,如童话画般的校徽,校服;童话诗般的校歌、校园标语等。通过这“土家菜”般的校园环境文化的熏陶、濡染,让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乡村,走进家庭,向村民们着介绍着新时代的乡村文明,引领着村民们改变生活陋习,杜绝不文明行为,真正做到学在学校,美在乡村。

(二)爱乡活动迸发建村动力

激励是行为的钥匙,又是行为的键钮。按动什么样的键钮,就会产生怎样的行为。金近小学立足乡村,挖掘乡贤资源,借助童话形式,让师生置身于团结友善、生动活泼、文明向上的集体当中,感受乡村魅力,走进乡村名流,激发建村动力。学校开展了许多爱乡教育活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中开辟特色栏目,如“农事讲坛”,让学生介绍自己乡村的最美人,最美事,最美景,最美路;学校开辟一堵“爱家乡文化墙”,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本校学生所在地的行政村的地理位置,经济情况,特色产业和农副产品;学校还邀请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专用种田能手、身边优秀共产党员作为学校的客座老师,指导开展学校各项教育活动,邀请他们上新学期“开学第一课”,开展榜样学习故事演讲赛,动漫画设计比赛等。让学生们爱上自己的乡村,爱上可爱的父老乡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未来“生力军”也就源源不断了。

二、开放教育内容,濡染乡土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乡土,家乡水养育独特的我们,家乡人、家乡事都是藏着浓厚的乡土文化,将之作为教育资源,从小培养学生爱家、爱乡的美好情怀非常重要。而培养学生爱乡爱家又是教育最基本的职责,是建设性文化的重要体现,学校坚持把农村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怜农爱农情感上。

(一)乡土教育弘扬农事文明

乡土文化注入教育的功能,通过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利用,得到文化的滋润,在传承文明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将农业的文明发扬光大。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乡村文化节,内容包括24 节农事种植、生长知识讲演,编麦秆扇,搓草绳,包粽子,打年糕等,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乡情乡风融入学生们的心中;寒暑假,学校开展“村里娃夸家乡”活动,将看到听到的有关家乡新事、新貌制成小报;每年的春游远足活动,学校组织全校师生、村民去施教区各村参观……这样既能丰富了学生们的童年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知农、爱农、兴农的情怀,懂得了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感恩农村,热爱农村,长大立志弘扬乡村文明。

(二)民间文化萌发恋乡情怀

民间文化是一个极为广阔、深邃的空间,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极好场所。学校可通过不断拓展和深化儿童文学教育的内涵外延,开展民间文学教育活动。发动全校师生、村民广泛搜集民间童谣,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笑话等,编辑成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村里的庙会、中秋乘凉晚会、清明包艾饺、家乡方言比赛等民俗活动。在此基础上,语文老师巧妙、灵活地加以利用,开设民间故事教学课;音乐老师利用熟悉的旋律教学生编唱地方童谣;体育老师在课间组织学生们跳房子、跳大绳等民间小游戏……让这些带着泥土芳香的民间文化资源在现代课堂、乡校村园大放异彩,启迪了学生对民间文化的情感,萌发爱家恋乡的情怀。

三、组建村民义工,共筑精神家园

“家校合作”是新时期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下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学校通过组建“村民义工社”,最大程度地调动村民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优化教育教学资源,让广大村民有更多的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情况,跟老师有更多沟通,从而更好地找到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同时“村民义工”好学上进、助人为乐的精神通过这种形式传递给了学生,并使这种精神“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的心中,也让整个乡村更加温暖。

(一)兴趣分组丰富教育元素

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乡村的教育资源还是相对匮乏,热情的村民义工正好给予了一定的弥补。村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工作时间等情况,报名义工社,组建诸如卫生清洁组、关爱行动组、安全保卫组、快乐社团组等小组,一起讨论出台章程、设计袖章,推行星级晋级等事项。由于村民来自社会各界,他们或利用职业优势,打开学生认识社会的窗户;或利用个体优势,为教育排忧解难。如精通剪纸、十字绣手艺的村民为学生开设剪纸课;社区医生村民为学生开设生理课、卫生知识课、心理咨询课;会唱戏的村民为学生开设曲艺课;会烧菜的、会做点心的村民为学生开设烹饪课;在民间搞鼓号队的村民教学生吹小号、敲小鼓;种田能手教学生们认识农作物,帮助学生开辟“开心农场”;动手能力强的家长带学生们了解与掌握生活小百科;个体家长为学生开设创业故事课等,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元素,更利于因材施教,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善行义举浸润莘莘学子

学校是文化的高地,有专业的文化人才。乡村有实践的场地,有出色的各路民间高手。

秉着“真情无价 爱心无限”的宗旨,村民们利用业余时间,不计任何报酬参与着学校服务和安全管理。清洁美化校园、开设兴趣课堂,丰富实践活动,拓展沟通平台……有的村民放弃自己挣钱的活请了假参与活动;有的村民自掏腰包购买清洁用品;有的村民不怕脏、不怕累打扫校园比打扫家里还卖力;有的村民一人兼报多个组,主动寻求着参与活动的机会;有的村民孩子已经毕业,但出于对学校的感情,依然参加义工社活动。义工行动不仅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还将“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乡村暖流,同时这股暖流也在学生的血脉里流淌……村民们的善行义举,激励着广大学生个个努力“践行价值观,争当美德岗”。

四、开放教育服务,创新春泥模式

“春泥计划”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扩展,较好地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素质教育网络,以丰富农村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为切入点,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载体,让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学校积极联姻乡土文化。通过“送教进村”“活动下村”“管理到村”“友谊联村”“特色塑村”等措施细化服务,优化活动载体,实现了资源共享、联创共赢,形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良好创建态势。

(一)“送教下村”搭建成长舞台

充裕的时间是活动的翅膀,农村广袤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是活动的舞台。学校积极与施教区各村多方联动聚合力:一方面学校校长或骨干教师几十年如一日陆续义务担任起了施教区各村的村文化指导员,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采取“1+4”模式,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即1 支专职辅导员队伍,学校指定一名骨干教师担任“春泥计划”下村专职辅导员,随时等候各村开展春泥行动时所用;“4”即建立村联系员、“五老”人员、党员干部、大学生等4 支兼职辅导员队伍,创新组织形式,向外借力,补充“春泥”师资力量。同时,各行政村努力挖掘内部潜力,基层联动,取长补短,强化“春泥”阵地建设。为提高下村辅导质量,在自愿报名的前提下,学校挑选出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担任下村志愿者。每一个寒、暑假前,学校在征求各村春泥计划实施负责人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好社区活动方案,确定好主题教育和常规教育。在活动中,金近小学紧扣学生身心特质,开辟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开心农场等活动阵地;开设手工制作、棋类辅导、民俗文化、趣味英语、名人轶事、安全知识、生活科学等多元化“春泥”套餐,安排学生参观生态农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情景体验、模拟练习、知识小竞答、实例观摩、娱乐表演等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以此激发学生们参与“春泥活动”的兴趣,着眼于培养学生爱家爱乡情感,努力满足他们求知、求新、求乐、求美的需要,并以此把“春泥计划”实施工作引向深入,不断扩大影响。扮演一个角色、体验一种生活、增长一份才干,活动中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被充分挖掘,让他们有展现各自特长的舞台。

(二)“一村一品”凸现乡村特色

乡村学校应积极配合各“春泥”活动试点村,按照特色浓、参与广、重延续原则,充分挖掘本村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设计有实效、有亮点的“春泥”活动项目,促使全村文明乡风、和美民风的转变,凸显“春泥”活动一村一品牌的亮点。学校正视这一点,利用当地前庄村有金近先生故居,组织学生开展“金近故居童话游”活动;利用雀嘴村水产经销旺,开展“家乡的海特产”活动;祝温村则结合文化创意村及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相约美丽乡村”乡村服务体验活动等,如祝温村从2011 年起村里每年开展“十佳好少年”评选,至今已是第九届,积极引导村里的学生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快乐于伙伴身边、活跃于校园活动、服务于家庭社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做真善美的社区好少年。每一届的好少年评选,均经过学生自主申报、参与体验服务,再由学校各社团评选推荐,村委组织审核、投票等环节。评选之后,如祝温村里都会把“十佳好少年”的照片挂在“人和文化长廊”里,村里的学生们都为能登上这个“光荣榜”感到自豪。通过这样的典型宣传,营造了本村人人文明、人人自律的良好氛围,积极打造着一个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和谐祝温”。

五、获得的成效与影响

(一)促进了乡村孩子成长

文化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让孩子爱上乡村,首先要让孩子爱上乡土文化,并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学校从劳动实践、农事常识、民间文化等方面培训学生,让乡土文化进入课堂,浸润孩子;义工村民们以爱心行动诠释着真善美,为孩子们上着一堂又一堂的人生大课;校村共建活动让各村孩子们在“兴趣中活动,活动中娱乐,娱乐中收获”的氛围正逐步形成,孩子们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美好、更有特点。

(二)开创了家校合育模式

村民义工社是学校管理中吸引社会资源,实行民主管理,开展开放办学,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整合这些村民、家长良好的素质,服务于学校教育,正是金近小学成立这一组织的初衷和价值。在学校倡导和组织下,引导义工村民秉承服务孩子、发展孩子的目标,根据教育环境、教育方式不断创新的需要,自愿参加、自主组织、义务服务、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承担起协助学校、教师共同抓好学校教育环境的治理和管理,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共同推动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提升的重要职责。几年来,村民义工社平台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家长、村民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优化了教师的服务意识,达到了家校教育相长、双赢的效果。义工社参与学校日常管理达400 余次,参与教育教学活动280 余次,星级义工人数达120 余人,义工服务时间已累计3600 多个小时。

(三)助推了校村和谐发展

从“校村共建”开展以来,各村乡风、民风有明显好转,一村一品牌文化内涵亮点凸显;而学校的“开放办学”举措已声名远播,成为新乡村教育的典型。中央文明办领导来校视察,对校村共建等特色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

今日的祝温村已成为浙江省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面旗帜。村里绿树红花、水清路净、四季鲜果,加上幼儿园、小学、卫生院,小超市,图书室、健身场、大礼堂、敬老院等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乡村城市化颇具特色,优美的人居环境吸引了该村很多在城里居住的村民,纷纷返乡入住,村子越建越美丽。二十年如一日,学校为共建村文化建设、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助推共建村成为全国文明村,作为一种乡村共建模式,多次得到了中宣部、省委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

泥土是农村教育的课堂,乡村是农村学生的摇篮。校村共建,开放办学,让学生们体验新农村之大美,追溯新农村之嬗变,走进新农村之名流,传承新农村建设之薪火,留住“文化血脉”之“根”,实现资源共享、联创共赢育人格局,形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良好创建态势。对学生而言,在平时的爱乡爱农活动中不断享受童年乐趣,提高了文明素养;对家庭而言,拓展了对子女进行教育管理的渠道,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对乡村而言,有利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形成了风正、气顺、温馨、和美的村风。

猜你喜欢

春泥义工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化腐朽为“春泥”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第一中学啄春泥文学社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国际义工,一段在国内未曾有过的经历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偶遇”一次义工活动
义工公益活动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