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2019-01-11姚红莲

教师博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课文素养思维

姚红莲

(吉水县思源实验学校,江西吉安 331600)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精彩高效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了思维火花的课堂。发展学生思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而问题是思维发展的载体,同时也是思维发展的动力,因为它会像引擎一样,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推动思维的不断创造。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化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设计深层次思维问题,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1.营造“民主的课堂”

新课标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很多教师心存顾虑:学生不会问,乱问,重复问,问太多影响教学进度,问的问题老师一时回答不上有失身份……学生方面,胆小害羞,不敢打断老师,没底气,怕问的问题太简单或太糟糕被老师批评,担心同学笑话,别人不问我也不问……诸多因素导致课堂上难见学生主动提问的身影。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古至今,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习热情,就不会有探究的欲望和动力。叶圣陶说:“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放手让学生质疑,会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体,引发他们的头脑风暴,更有利于他们的人格健全、智慧增长。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让学生有疑敢问。

2.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存在着走形式、散而乱、不到位甚至两张皮等现象。课堂中不少质疑是针对课题的,如《我最好的老师》:我最好的老师是谁?是教什么学科的老师?为什么说他是我最好的老师?读者都有阅读体验,一篇文章一般都会一鼓作气地一口气读完,并不会停留在题目上过多地思考。更何况,学生(包括提问的学生)应该早就通过预习知道答案了,这不是明显的走形式吗?而有的课堂,学生无秩序地随意提问,教师看似在认真倾听,实际并没有对学生的提问予以梳理提炼反馈,而是暗暗在想如何把自己事前设计好的教学环节照搬上去……

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之以渔”,让他们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要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能找出合适的语言,清晰明了地表达出自己的问题;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比如到书本中找“问题”。

二、教师设计深层次思维问题

大多数老师会认为,提问很简单,就是将问题抛给学生回答,只要是老师就会提问。正因为有这样的认知误区,许多老师上课时不太讲究提问的方法和策略,提出的问题往往质量不高,缺乏层次性和整体性,过于零散,缺乏精确度……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教师的提问一般都是指向识记和理解层次的问题,这类问题重视学生的复述和解释,属于浅层次思维问题。而对指向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层次的问题,也就是深层次思维问题很少涉及,因为这类问题重视学生的重整、伸展和创造,具备一定的思维含量,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教师有时可以提浅层次思维问题,但更多时候还是以提深层次思维的问题为宜,因为这更能激发学生持续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快更高的提升。

1.抓文眼关键点提问

语文教学中,课文通常有文眼或者关键点,围绕这些点提问,往往能统领全篇,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可以紧扣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提问:德国究竟有着怎样奇丽的景色,它又是怎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____”划出让你感受到景色奇丽(景)的句子,用“﹏﹏”划出让你感受到民族奇特(人)的句子,并运用反复诵读、抓重点词、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去理解、体会句子,简要地做好批注。也可以抓住关键点“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提问:发挥想象,时隔四五十年,季羡林又来到德国,会看到什么变化呢?但他说“美丽并没有改变”,结合上下文,想想什么没有改变?

2.抓细节描写提问

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人物的一个细微动作、一番含义深刻的话语、一段变化的心理路程……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捕捉住这些细节提问,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提升积累迁移运用能力。

以《金色的脚印》为例:“它脖子挺得直直的,为它们放哨。过了一会儿,狐狸爸爸发出了警惕的叫声。狐狸妈妈只好从孩子身旁走开。两只老狐狸又回头看了看,就消失在黑暗的树林里。”可以指名几个不同的学生连续重复发问、引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从“回头看了看”感受到了什么?请你把这份“ ”之情读出来。

3.抓矛盾冲突提问

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把教材中看起来矛盾不合理之处,师生、生生之间认知冲突之处当作提问资源,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以《自然之道》为例,抓住人物的行为可以这样提问:“有经验的向导应该很清楚,我们的想法会导致幼龟受到难以估计的伤害,却仍听从我们的意见抱起那只幼龟向大海走去你认为他这样做对吗?请说出理由。”

4.抓留白处提问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因为篇幅的限制或者文本本身的需要,而留有一些空白之处,或用省略号,或略写,或不直接讲明,而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留白,巧妙设问,引发学生想象说话或写话,提升他们的想象思维力。

以《将相和》为例:“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利用此处留白可以这样设问:“联系课文,发挥想象,蔺相如和廉颇见面后,两人会和对方说些什么?”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5.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还可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追问如同一台挖掘机,它掘进学生的思维深度,促进他们深入探究,更准确地表达看法,逐步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可聚焦“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进行层层追问:他们选择了一条怎样的绝路?在选择时他们犹豫过吗?班长马宝玉这一走,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战士宋学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这一走,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是啊,这一走就意味着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生:群众和连队主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生:自己)。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觉得他们还只是五个普通的战士吗?一个个追问形成了一条问题链,迫使学生思维一点点深入,对文本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地逐步深刻了。

猜你喜欢

课文素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背课文的小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