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静默课堂的价值探求

2019-01-11瞿汉荣

教师博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静思涵泳潜心

瞿汉荣

(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江苏盐城 224000)

语文课堂是语言艺术的练兵场。所以,在丰富语言、充满思考、引发争辩的阅读探究、交流等诸多因素刺激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该多姿多彩的。

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可以是书声琅琅的激情课堂,可以是慷慨陈词的理性课堂,可以是激烈争辩的碰撞课堂,也可以是静思默想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在动静结合的导学模块引领下,推动着学生情感的迸发,呵护着学生思维的独立和自由,于有静有动中涵育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一、课堂静默是潜心静读的需要

语文综合能力包含了“听说读写”四个维度,其中“读”是夯实其他三个维度的基础,更好链接其他能力的纽带。除了常见的朗读,更需要学生以潜心默读的方式走进文本,从而为后续的静思铺垫认知。

统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说:“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涵泳’,逐步习得。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阅读,而老师讲解太多、太细、太零碎,还可能破坏那种涵泳的美好感觉,使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应对技巧。”朱熹的《朱子读书法》中把“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作为读书的六法之一。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行云流水般的滔滔不绝,需要学生文思泉涌般的思维碰撞,而这一切的实现,还是离不开课堂上积极的潜心静读。

很多时候,教师的探究话题刚刚抛出,学生根本没有经过潜心静读,他们还没有触及教师问题的本质,还没有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文本的内核,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抢着要回答。这里面,固然有反应敏捷的学习佼佼者,但更多的学生还处于思维的浅表化和阅读的碎片化认知中。如阅读《我们奇妙的世界》中的第三自然段关于“太阳的奇妙”时,老师提问:“太阳的奇妙表现在哪里?”学生迅速反应:“太阳能带来光明。”“太阳带来温暖。”“太阳升起,说明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太阳升起,代表美好的一天又来了。”老师继续发问:“这么美妙的太阳,作者是怎么写出它的这些特点的?”学生依然接龙般回答:“我觉得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写出了颜色的变化”……

这看似热闹的师生对话,呈现的是肤浅的思维、捕捉的是表层的信息,对于学生谨慎思考、积极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无益的,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只关注了事物的一个方面,他们也仅仅只从一个角度来思考。这样的快餐式阅读,将完全剥夺了学生潜心静读的时空,使得少数学生的碎片化认知演变成了浮躁性阅读的成果。长此以往,我们能培养出的只能是浮光掠影、不甚了了的伪读书者。

面对上述现象,教师要做课堂节奏的调节者,更要做学生潜心静读的监督者。当学生以浮躁的方式草率阅读或者直接没有阅读就举起了双手,教师可以示意学生先放下自己的手:好好听清楚要求,潜下心来,静静阅读,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如此,教师帮助学生营造适切而安静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潜心阅读、静心感知,践行单元语文元素中提出的“探究奥秘”的目标。为让学生的表达更具条理性,也让每个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地获得表达的机会,在集体交流汇报之前,笔者还安排了“在小组内说说你的理解”这一环节。

这样有意识地去让学生去潜心静读,反复涵泳,他们的思维触角就会向着文本的更深处漫溯,让心灵与文本有机交融。

二、课堂静默是凝神静思的需要

阅读的课堂静读是基础,静思是过程,静读而后静思,才能让静读有成果;静思而后再静读,静读才能更深入。只在静读中裹足不前,并不是静默课堂的全部。很多时候,积极的静思默想,远胜于浮躁的手动、嘴动。语文课程中的一片寂静,并不是一潭死水,安静的背后是学生内在思维之潮的奔涌。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

在实际语文课堂到来之际,学生或者刚刚从别的学科学习中走出来,或者因为课间畅快淋漓的嬉戏而心潮起伏,要让他们的学习尽快进入状态,让课堂出现暂时、积极的沉默,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很多名师开课伊始,都是从不慌不忙的聊天开始的,这样做的目的,除了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缓解紧张心理之外,还是为了让学生平复心情,实现状态的切换和聚焦。接着,在进入课堂的正式阅读、学习之后,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尽快熟悉文本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如教学《我们奇妙的世界》(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笔者在出示课题之后,运用齐读唤起学生课堂有意注意之后,即出示课文的首尾两个自然段,让他们默读思考两段之间的关系,想想课文是怎样围绕“奇妙”来具体描写我们的世界的。这样的问题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堂中的潜心静读,更需要学生能够在静读中静思。为此,笔者还设计了按时间不同分别概括天空的奇妙以及根据季节的不同概括大地的奇妙特点。这样,学生围绕具体的探究话题,让凝神静思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抓手,学生很快将全部身心投入到积极的语文阅读中来。其实,在与文本对话的思维实践活动中,学生就在一定的安静氛围中自我解读,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解疑。有些时候,我们感觉不发出一点声音的课堂偏于冷清,尤其是在公开课的时候。其实,适当的静默,恰是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可以为接下来的师生、生生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随着学生不断的成长,其感性思维逐渐向理性思维过渡,凝神静思为他们打开了更多的独立思考、逻辑推理的空间。

三、课堂静默是关注差异的需要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进入文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形成属于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理解感悟。由于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的差异,即使同一个班的学生,也会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性。在很多公开课和研讨课上,我们常常能感受到课堂气氛的浓烈,这里除了教师本身的教学机智、精巧构思、智慧引领、旁征博引外,还有诸多思维敏捷、妙语连珠的可爱学生们。然而,不知你有没有做过统计分析:一节课上,该班学生的发言覆盖率是多少?学生主动参与率如何?他们思考的平均时间有多少?其实,这看似热闹的课堂,真正参与其中的学生往往还不到班级的五分之一,自始至终,都是那些平时学习不错的学生占据着整个课堂,他们凭着自身的思维优势,往往在老师话音未落时就高高举起小手,给出脱口而出的答案。然而,作为文学典范的优选课文,其包含的情感、意义、表现手法,并不是寥寥数语就能表达的。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便是同一个语段,不同的学生读到的也不一定完全相同。教师一见学生举手便终止所有学生的思考,旋即进入交流、讨论的环节,这违犯了课程标准里“防止以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一要求不说,还无意中剥夺了其他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完全得不到正视,得不到尊重。长此以往,这样的课堂必将导致优秀者思维愈加肤浅,他们为抢占先机、夺得褒扬,更加不能静下心来潜心涵泳,而是凭借直觉和经验草草应答;而那些想好好琢磨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滔滔不绝所干扰,阅读不能继续,思维不能舒展,渐渐成为事不关己的看客和乐享其成的惰者。

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常常有意识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更多的学生。当一个话题只有寥寥无几的学生参与时,笔者就会提醒他们“再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或者直接改变师生对话的交流方式为让学生在书上圈圈画画,将自己的点滴想法写在旁边。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充足的阅读、感悟、思考的时间,于潜心静读中与文本亲密接触,与作者真实对话,心灵碰撞,生成基于自我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独特理解、感受、体验。而教师更容易从学生的发言中捕捉到他们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引领、点拨甚至修正。

仍以《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教学为例。在前面品读“太阳的奇妙”时,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因此这里的学习,我们可以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进行。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研读活动:“运用你刚才阅读“太阳的奇妙”时学到的方法,自己读一读课文第10到16 自然段,并将自己阅读的感受、想法写在课本空白的地方。”在所有的学生都进入真阅读状态后,教师以行间巡视的形式,去观察每个学生当下的思维状态,捕捉典型,酝酿对策,为接下来的集体交流、引导做准备。如此,师生均有了静思默想的空间和时间,接下来的活动中,学生的交流必能见解深刻,富有个性,而教师的亦能指导有方、点拨到位。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静心阅读中,能够学会整理自己碎片化的零散思维,将其梳理成有理有据、条理清晰的流畅表达,实现“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猜你喜欢

静思涵泳潜心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静思》 《泪》
静思 萧声意无言 赏游
陆九渊“涵泳”法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关于“想”的成语
侨眷冯志荣潜心20年研制健康皮蛋
突出特色学雷锋“五老”潜心育后人
潜心筑平台 全力献爱心
静思疗法风行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