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2019-01-11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实验学校

小学时代 2019年14期
关键词:学具小棒语言表达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实验学校 金 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是支撑他们学习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动手操作有效的素材,引导动手操作的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思维,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构建数学知识。我根据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梳理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探索了“明确目的———培养习惯———创设操作情境———规范操作流程———培养操作意识———整合观察和思维训练———重视语言表达输出”的训练环节和策略如下:

一、明确操作目的,规范操作流程,培养操作意识

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小学,容易建立规则,我尝试利用多元评价体系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在教授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时,学生们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掌握了用物体表示10以内的数,所以把课堂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操作习惯上。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操作前,听要求,守规则

课前准备时,学生把学具摆放在抽屉里,数学书本放在桌子的左上角。我跟学生再三强调,学具是学习用品,能帮助我们学习新知识。学具不是玩具,不能随意拿来玩耍;要听从老师的指令,要听老师说清楚操作要求,带着问题进行操作探究,老师说“开始”才能动手操作。如果同学们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好了,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适时提出表扬,可以小组表扬加分,也可以个别表扬加分。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比赛,哪个小组的分数多,哪个小组就获胜。

2.操作时,守纪律,会评价

在动手操作前,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操作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要把学具放在桌面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预留放本子做记录的位置;并提醒学生操作的过程要保持安静,独立思考。操作型课堂中会发生的状况都是未知的,要保证好课堂纪律,就要提前做好预防。因此设立奖励制度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效的,这种奖励可以分个人或者小组。当一个小朋友在操作过程中安静有序,这时教师便及时给予表扬,把他作为一个榜样,其他小朋友见状也会明白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这就是“榜样”的效应。对于那些不能在操作探究中遵守纪律的同学提出批评并实行扣分制度。对知错就改的同学给予表扬和加分,以此鼓励他的进步。

3.操作结束

我与学生约定结束的信号,当他们听到拍掌声“啪———啪,啪-啪-啪”,就马上收拾好学具。收拾学具的步骤可以用一句简单的口令来概括:“一收二放三坐好。”一收指的是把学具全部归拢到一起,收进学具盒,捆小棒等细致的整理等到课后再进行;二放指的是把学具盒放回抽屉;三坐好指的是坐端正,开始课堂的另外一个环节。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对孩子们进行课堂激励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是否能够跟着老师的指令进行操作等进行评价。在课后提醒学生把学具收拾整齐,再离开自己的座位。

二、整合观察和思维训练,重视语言表达输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整合观察和数学思维训练,指导和帮助学生将内部语言转换成口头语言表达,重视语言的表达输出。例如教学《神奇的七巧板》时,让学生人人动手,利用七巧板摆出不同的三角形,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比交流、思考总结等方法形成数学思维。

1.明确拼摆要求,提升操作效率

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明确了拼摆的要求和活动要求,为后续更加有效地开展操作活动,从中获得操作经验方法,顺利形成语言表达做好了铺垫。

2.由简入难展示交流,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

学生拼摆过程中,教师通过iPad拍照实时展示学生的方案作品,有选择性地挑选七巧板数量为2块和3块的几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并请相应的学生上台汇报。通过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渗透“增加板的数量”的思考方法。

3.层层深入,对比展示,形成数学思维方法

在展示较为简单的两种方案之后,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找到更多的拼法。教师有意识地选取了板的数量逐渐递增的方案并按顺序展示交流。最后通过对比总结,非常巧妙自然地引导学生感受到“由简入难”“由少及多”的数学思维方法。从动手操作、展示交流、渗透数学思维方法,到动手操作中观察、思考、总结数学方法的思维能力培养,层层铺垫,环环推进,促进了学生思维方法的形成。

三、如何利用学具操作探究,解决课堂中的数学问题

1.在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时进行动手操作探索

小学数学里的很多概念,对学生来讲很抽象,不易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学具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具操作要与教学内容完美衔接,所以在教授新课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认真思考是否需要进行学具操作。一旦确定必须利用学具操作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时,教师一定要花时间明确操作目标,让学生明白操作要朝哪个方向进行,在边摆边看中又应该怎么想怎么说。比如:在用小棒摆13时,教师的要求应该是:“你能用小棒摆出13,让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一下子就能看出吗?”“一下子”这几个字提醒学生注意了,不是1根1根地数13根摆在桌子上,而是10根捆成1捆再加3根。这样的操作在学生之前10根小棒捆成1捆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对“10个1是1个10”的认知理解。

2.在法则和公式推导时进行操作探索

在推导法则和公式时,不仅要使学生记住它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来源及推导过程,动手操作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3.在学生理解几何知识时进行操作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亲眼看、动手摆,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观察力有所提高。

通过实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各种有效的评价方式的使用,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去,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数学课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了新授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对当堂课上的知识进行了练习巩固;通过动手操作,解决了数学学习中的困惑。

猜你喜欢

学具小棒语言表达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如何提高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适用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