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土建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协同问题分析

2019-01-11

中州建设 2019年4期
关键词:土建类校企专业

李 蓓 韩 雪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450064)

1 引言

近年来建筑业市场对专业人才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不平衡,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总体要求与目标中指出,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出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职院校应认真研究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增强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土建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协同现状分析

土建类人才毕业生市场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匮乏、专业素质不够等现象。企业招聘困难的另一面是学生就业困难。紧缺专业人才(如安全专业)的培养供不上企业需求,部分专业毕业人数众多,招聘需求却很少,学生面临严峻就业压力;企业面临与招聘专业符合的毕业生也存在因学生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不过关而招不到合适人才的困境,如基本识图、放线操作能力不能匹配工作岗位。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供需结构性失衡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及企业培养符合其发展要求的人才,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但目前多数高校几乎不能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甚至在在未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状况以及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查的情况下开设专业,直接导致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失衡。比如随着国家对于建筑市场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施工企业在建项目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安全人员,建筑工程安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行业内的需求量非常大,但近几年来建筑工程安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状况一直没有明显改善。

2.2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程体系未能紧跟实际社会需求

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前期对于市场及行业的调查不够深入,缺少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有效的导向。培养定位模糊、能力结构不明确导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缺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就业状况深度对接和良性互动。如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如进入施工企业承担主要工作是招投标及结算,而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里很少有学校开设工程结算的课程。

2.3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业未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要呈现一致性,校企合作工作尤为重要。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企业投入相当多的精力和财力,但获取的利益未知。此外,我国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制度以及政策支持较少,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要承担包括学生安全在内的责任和风险。目前大多是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培养人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不高。大部分校企合作停留在协议层面,没有深入进行,校外实训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企业需求没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体现,学生毕业后工程实践能力差,就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2.4 高校及企业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土建类专业的高应用性决定了必须要有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作为保障。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土建类专业的专职教师队伍主要来自重点高校应届毕业生,土建类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在教学中不可避免会纸上谈兵,培养出的毕业生可见一斑。如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讲授,部分缺乏企业实践且没有掌握最新技术信息的的教师,如使用已经过时的教材进行授课,根本无法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企业兼职教师由于经费、时间等问题,多数流于形式。

2.5 经费、制度等限制学生实践资源

对于土建类专业来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就是实践教学,其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在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表现明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依赖于校内实验室及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验室建设和维护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目前多数高校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维持日常运行,经费投入普遍不足。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则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目前多数企业很难从校企合作中获得利益,因此校外实训基地多流于形式。

3 土建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协同措施

针对土建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问题现状,下文主要从提升教师素质;动态设置专业,不断优化调整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推广现代学徒制;拓宽筹资渠道,保障教育学习资源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3.1 提升教师素质和育人水平

目前大多高校让然主要应用传统教学法,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问题,提升教师素质是关键。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应从教师数量、教师结构、教师质量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应保证教师数量的充足,根据学校每年离退休教师数量等情况做好招聘计划,不断引入新鲜血液。教师结构主要指教师中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性别比例、双师比例、兼职教师比例等,其中教师的双师比例和企业兼职教师比例对于协调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间的问题尤为关键。教师结构改革要针对企业需求,增加高需求专业的教师数量的同时,优先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如施工现场总工程师、企业注册造价师等)作为兼职教师进行实训类、实践类课程的讲解;此外,可以鼓励教师进行企业顶岗和企业实践,培养双师型队伍,从而避免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脱节,解决校企间的供需标准不同所产生的矛盾。教师质量提升可从培训进修、企业实践、校内业务学习(如老教师传帮带新教师、互相听课、集中开展业务学习等)、以赛促教等方面着手。

3.2 动态设置专业,不断优化调整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动态设置专业,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可从根本上解决校企间的供需量不同所产生的矛盾,解决供需间量的不匹配问题。首先,在设置专业前应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企业访谈等确定市场需求,明确市场人才缺口,根据人才缺口设定专业方向。此外,可设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听企业专家对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意见,掌握第一手信息和资料,调整优化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对供需间错位进行微调整,使学生学习到更适应企业发展和需要的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就业。此外,动态设置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进行兄弟院校间的横向比较,有效避免同一时间内输出某一人才过剩。在进行横向比较后,因土建类专业大多需要购置一定的大型设备仪器以及建立实训基地等,因此,还应结合本校的院校特色、院校实力等情况进行最终专业的设置。

3.3 加强校企合作,推广现代学徒制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企业参与共同育人,主要包括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校企联合招生、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因此,应首先引导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长期效益,并应从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和行业支持层面来促进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动性。此外,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要素是校企双主体育人、交互训教、在岗培养,学徒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成才。通过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同时也是公司员工,学生入校和与企业签订用人合同几乎同时进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的制定过程中得以充分表达,通过“在岗成才、工学交替”的培养过程,企业与学校的课程也得以有序衔接,实现了深度校企合作,解决了校企供需之间的矛盾。因此,现代学徒制是深入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对策,是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协同问题的新型高效途径。

3.4 拓宽筹资渠道,保障教育教学资源

保障教育教学资源,需要拓宽政府资金、企业投资和学校对外收入等筹资渠道。筹资渠道来源主要分为政府资金、企业投资和学校对外收入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的资金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资金安排,多方位地保障教学资源的供给与更新。教育教学资源应注重时效性和多样性,尤其在信息化时代,考虑到学生的接收情况,教学资源应尽可能地辩解和形式多样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 结束语

现阶段是一个信息发展水平极高的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更多的形式被反映。解决土建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协同过程中还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个层面进行支持,如政府层面完善相应立法,对深入校企合作育人企业进行扶持及政策优惠;行业的层面也应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应更积极主动地进行高素质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猜你喜欢

土建类校企专业
“新基建”背景下高职土建类专业群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土建类学科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研究
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基于CAD三维设计的土建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