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课堂视域下的大学课堂师生交往探析

2019-01-11杨燕南京师范大学

教书育人 2019年9期
关键词:物质性主体师生

杨燕(南京师范大学)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结合四个回归中的回归本分,本文将从大学课堂师生交往的问题出发,从美丽课堂的视角来探析如何真正地回归课堂,如何保证我们的本科教育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中发挥应有的教育效能。

一 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现状

笔者就课堂的师生交往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65份。此次问卷中在“用一句话评价你眼中的大学课堂”这一开放题中,不少学生写了诸如“填鸭式”“各自看书”“冷淡,很少有活跃的气氛”“教材陈旧,照本宣科”等,而对大学课堂评价较高的却是寥寥无几。

在师生交往中,大部分学生不会质疑老师讲授的内容或与老师主动辩论,只有30.4%的学生偶尔会提出质疑和辩论,可见,大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主动思考和批判质疑的意识。80.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中的思维调动状态不好。这一现象的归因主要在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霸权,老师们仍习惯于扮演知识权威的角色,学生仍被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被动地、全无个性地接受老师的知识,他们无法自由大胆地、随时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和看法。大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仍将彼此视为工具化对象,老师的角色是知识的输出者,学生的角色是知识的输入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呈现以纯知识为媒介的工具化倾向,过多关注技术理性支配下的非情感的物化形式。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曾指出:“在古代的学园中,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今天的大学里,我们卑微的目的却是教授各种科目。从古人追求向往神圣的智慧,降低到现代人获得各个科目的书本知识,这标志着在漫长的时间里教育的失败。”[1]

同时,在调查统计中,我们发现90%以上的学生认为大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有必要,其中32%以上的认为很有必要。学生们十分认同课堂师生交往的意义和价值,90.2%的学生认为良好的师生交往有利于其灵感的触发;87.8%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92.6%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热情的强化;75.6%的学生认为课堂的师生交往有利于个人对课堂情境归属感的增强。大学生希望除了基本信息、知识、技能的获取,更希望通过与教师生命体之间的这种对话和交往不断丰富自己。

由调查问卷可以发现,师生之间的交往虽没有出现很显著的割裂与紧张,但是却呈现出冷淡、疏远、被动的不良状态。

二 美丽课堂的内涵

目前大学的课堂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知识容量以及知识传授,习惯用物化指标来衡量某一节课程的优劣,而忽视了对授课对象作为一个生命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呼应和激发。我们知道,中小学教师在备课中不仅备课程还需要备学生,即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思维节点等,从而让课程内容更好地对接学生的已有知识,有效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理解。而在大学教学中,大学教师认为面对的授课对象均为成年人,应该具备主动接受知识的能力,从而忽略了对学生本体的关注,使得学生课堂中的正时间(指学生生命力处于良好状态的时间)及爆发时间(指学生生命力处于爆发状态的时间)相对较少。大学课堂中出现的沉闷乏味使得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都处于负向状态。

笔者在这里提出美丽课堂的概念,是基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质——他们正处于青年初期到青年中期,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他们的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自控能力并不很强。尽管从年龄上已经属于成年,但还没有完全脱离中学时代的习惯和意识,缺乏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如何让我们的大学课堂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就显得十分必要。美丽课堂的目标是能够让学生和老师都诗意地栖居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中、课程内容中、思维发展中和人格养成中,亦如海德格尔认为的“人原本就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其核心有四个层面:

1 课程内容的输出与输入是畅通有效的

在美丽课堂中,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与架构应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框架了解熟悉,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之间应有良好的衔接,而不是凌驾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空中楼阁,学生能够依托自己的基础认知建构新的认知。我们必须意识到,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

2 课堂中师生双方的情绪体验是积极的,正向的

在美丽课堂中,教师必须“目中有人”“心中有人”,他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关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关心、鼓励和期待,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情绪,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情感交融,每一个课堂存在者都拥有良好的心理体验。

3 课堂中师生双方的价值观是不断形塑的过程

在美丽课堂中,学生将获得更深层次的人性与人格的养成教育。教师与学生的价值观不断发生碰撞,激发师生一起去探索真理,去寻找正确的价值标准,从而促进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获得思想的成长以及价值的正确判断。

4 课堂中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欲望是持久的

学生生命力在课堂中能够得到足够彰显:在美丽课堂中,教师要能够用启发引导、互动讨论等多种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让学生的课堂正时间更加充分,从而保证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碰撞与发展。

如果从课堂教学场的视角看,美丽课堂应该是能量释放、动量运行以及质量保障的有机和谐的呈现,师生在美丽课堂中都能够获得一种深切的愉悦和满足。

三 构建美丽课堂视角下的师生交往模式

“交往”就是“个人之间具有的关系,至少是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的内部活动”。[2]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主张把“交互主体性”的生成建立在交往的基础上。人们之间通过交流、交往和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宽容,从而实现思想上的一致和行为上的合作。因此,课堂中的师生之间实际是“主体——主体”的交往关系结构。

大学课堂是一个个体性、创造性很强的场所。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建构主义学习观就要求学生要在课堂教学场这一特定场域中通过自身的积极参与,对教师传授的新知识与新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并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间相互作用,对新知识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基于这样的一种建构主义思想,结合美丽课堂的四个层面,美丽课堂中的师生交往应包括物质性交往和精神性交往。

1 物质性交往

美丽课堂中,师生之间的物质性交往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物化教育,即教师向学生传递确定性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这种交往中不断去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这种物质性交往不是单向的输出与输入,不是单纯地实施教师对学生的线性影响。教师也不是作为知识垄断者的身份去控制学生,而是作为交往的主体去引导、促进、帮助交往的另一主体——学生去积极完成认知目标,探索建构自我。在这种物质性交往过程中,作为课堂双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塑造和影响课堂的教学进程。教师作为课堂中传递知识与技能的主体,要能够意识到学生的主体角色的充分发挥,要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如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成为学生群体学习资源的受益者等。同时,学生在物质性交往中,要充分认识自己作为学习主体、课堂主体的角色地位,让自己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并不断实现生生之间的物质性交往。这种基于双主体的物质性交往使得师生双方都能够成为知识的积极创造者和真理的执着探索者,将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生成,。

2 精神性交往

渴求交往是人自身最基本的需要。大学课堂的交往实际是师生关系的一种塑造。课堂教学既是师生认知交往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格等建构的过程。在美丽课堂中,师生之间的精神性交往可以让师生双主体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获得深层次的体验,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共识、共享、共进,在师生思想交流和情感共鸣中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意义。教师与学生在精神性交往中,作为平等的交往主体,师生双方相互宽容、接纳、欣赏,逐渐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和生活领域,实现精神世界的相遇与交融,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价值判断和人格素养,促成师生双方的发展与成熟,实现精神的生长,并形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总之,当师生之间的物质性交往和精神性交往在大学课堂教学的时空中得以实现,那么课堂内的每一个存在者——教师和学生将会在这种交往中享受课程,享受生命本体的勃发之美,从而真正感受到课堂是美丽的。而只有这样美丽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之美,思考之美,探索之美,并不断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保障其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物质性主体师生
论碳审计主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地理诗学的批评实践:评《海明威的地理:亲密感、物质性与记忆》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景观建筑设计的色彩研究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