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自觉性构建

2019-01-11张颖辉商丘师范学院

教书育人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队伍

张颖辉(商丘师范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高校“大思政”格局的新任务。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大思政”格局的视域下,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做出整体的考察和布局。高校辅导员在“大思政”格局中占有着重要地位。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并不理想,依然存在如职业定位模糊、身份认同度低、岗位流动快、评估标准难以量化、福利待遇相对较低等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推进效果并不明显,整个辅导员队伍现状离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大思政”的视域下,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求高校根据规定健全制度、完善激励措施、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渠道,不断增强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辅导员自身要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时代特征,勇担立德树人责任和使命,不断提高育人实效。

一 高校辅导员职业自觉的基本内涵

所谓职业自觉,就是要求从业者自觉把执业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能够理性审视自身专业水平和实践活动,能够自觉地进行意义追寻和责任担当。身为高校辅导员应当能够做到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两个方面,牢记工作使命,牢固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和素养,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1 坚定的职业信念

强化职业认同感是构建职业自觉性的前提条件。辅导员工作事务繁杂,大量的烦琐的工作难以激发工作热情。更有少数辅导员仅仅只是把自身岗位作为谋生的手段和暂时的职业跳板,并非真正的热爱,更没有什么职业追求可言。社会各界对辅导员群体的认同度已在逐渐提高,辅导员队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辅导员本身更需要从根本上强化自身职业认同感,扭转观念,坚定职业理想。辅导员不仅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更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辅导员工作是“不可替代”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要树立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

2 自觉提升职业能力

能够自觉地提升职业能力是树立职业自觉性的关键。打铁必需自身硬,只有具备过硬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学科背景比较多样、能力素质不一,很多辅导员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背景,加之,很多辅导员平时缺乏理论学习和系统研究,导致工作中“理”不从心,辅导难以深入全面、难以满足学生需求。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打好工作基础。面对当今多元化文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不断变化的工作境况与不同特点的学生,不断进修与自省、提升与创新。

3 养成持久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表现为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文化涵养以及强大的思维能力与行为能力的外在体现。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意识中要形成长久稳定的内在观念,要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的政治意识,自觉做到认真学习党中央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在长期的工作、学习和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树立好师德形象,强化一切为了学生的奉献意识,怀抱一颗仁爱之心,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用爱与责任领航学生的青春之路。

二 高校辅导员职业自觉构建的困境

整体来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高校辅导员队伍在入口关存在着招聘时“场面火爆”,入职后部分辅导员又表现出职业归属感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现阶段,高校辅导员队伍个人未来的发展空间的确存在一些局限和不确定性。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这些积极的举措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校辅导员的处境、提高了社会认同感,但是高校辅导员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困境。这些问题从辅导员内驱力和外在环境制约着辅导员职业自觉性的构建。

第一,职业定位不明确,队伍建设受限。虽然相关政策文件已经对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有了相对更全面、更准确的表述,但是具体到实践工作中,这些工作角色都面临着不同的压力,也存在一定冲突。“辅导员在工作中扮演着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协调者、服务者、知心朋友、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和学生利益的维护者等角色,甚至还扮演着高等教育研究者的角色”[1]“大思政”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肩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却往往深陷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繁杂,难以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普遍缺乏完善的发展管理体系和清晰的职业发展空间。这些问题制约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

第二,人员流动性强,职业归属感缺失。现今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因为专职辅导员数量不足,存在着大量的兼职辅导员,这些兼职辅导员往往并不是以辅导员工作为主。此外,辅导员队伍中的转岗现象十分普遍。一些辅导员刚入岗就想着转岗,认为辅导员工作就是一碗青春饭。然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需要长期的研究积累,需要持之以恒的知行合一。岗位的不稳定性导致辅导员很难静下心来潜心育人,也难于自觉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

第三,日常事务工作繁杂,重“服务”轻“育人”。高校辅导员受学校和学院的双重领导,学生工作涉及多个部门。这就导致身为高校辅导员需要承担较多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足够的时间着力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学习也可能会感到有心无力。此外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普遍存在着重“服务”轻“育人”的现象。辅导员工作常常侧重于服务工作,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做不到深入,往往只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政策传达,这是对高校“以生为本”理念的误读。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做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服务者,更重要的责任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辅导员在重视服务工作的同时绝不能弱化职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 高校辅导员职业自觉性构建的途径

辅导员职业意识由“自为型”向“自觉型”的转化受自身内部驱动和外界环境的双重影响,辅导员职业自觉性建构的主要内容要做到科学引导自身发展与建立外部机制保障。辅导员自身要强化思想意识和行动意识,社会和高校也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发展。

第一,正确解读“以生为本”“育人为本”理念,将教育观念溶于服务观念。高校辅导员要把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为工作重点,把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作为职业目标,回归教育本质。辅导员应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心理咨询方法和高等教育等相关知识,注重积累,形成理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高校应也应大力支持和鼓励辅导员开设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成长发展相关的课程,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总结工作经验,又可以开展学术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2]

第二,高校辅导员要善于反思与总结。任何工作都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悟道工作中的规律,才能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形成有效的成果加之应用与后续的工作。“大思政”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辅导员具备较高的能力素养,提高育人时效。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主动反思,善于总结,提高科研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学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学会对工作进行理论性研究,提高制度化管理水平。增强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归属感和自信心。

第三,增强辅导员队伍稳定性,拓宽辅导员工作渠道和发展空间。高校辅导员队伍应在保持队伍相对稳定性的前提下进行人员调配,确保队伍的梯队化建设,使辅导员的分流稳定,能够潜心育人工作。高校要不断细化标准,进一步完善辅导员考核体系。高校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应结合实际工作成效与理论研究水平,贴近实际,真正对辅导员起到激励作用。只有通过有效的机制才能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自觉性的形成,进一步加快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步伐。

第四,积极拓展工作载体,运用信息化手段。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形式和对象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勇于创新工作形式,积极搭建多元化工作载体。适应网络育人环境,做到主动用网、创新用网,增强工作时效性和趣味性。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应该注意结合信息技术优势,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也得以使辅导员从繁多的日常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精力去思考学习,能更投入地进行思想政治育人工作。

四 结语

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也是新的机遇。目前很多高校都意识到了“大思政”格局的重要性,但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的辅导员队伍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进。“大思政”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光荣责任和使命。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做到科学引导自身发展,坚定职业信念,明确育人目的,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的时代主题,永葆工作活力。高校也要切实做到为辅导员的工作和发展保障外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辅导员职业意识由“自为型”向“自觉型”的转化,才能进一步加快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步伐,切实提高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队伍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