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2019-01-11李春华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教书育人 2019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微信心理

李春华(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8年2月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止到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为97.5%;另外在所有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使用自媒体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开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探索出适合自媒体时代的新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方法,自如地应对社会发展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带来的挑战,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一 自媒体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尤其是博客、播客、QQ,微博、微信、抖音、火山等智能手机APP在年轻人中的火爆应用,使得高校学生人手一机、机不离手,人机互动频繁。甚至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课可以不上,书包可以不拿,教材可以不带,但是绝不能不拿手机。即使各高校试图采取上课时间断网,上课上交手机,甚至上课必须关机等强制措施,依然难以阻止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以微信为代表的通信手段使用率持续上升,成为第一大网络应用。高校学生作为微信、微博的最大应用群体,受这些自媒体信息源的影响就更大。如何在“微时代”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的短板,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起来、强起来、实起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必须要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工作创新。

1 自媒体是学生宣泄的最佳渠道,简便易行却易使人沉溺

目前高校在校生,基本都是90后,甚至是0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表现欲望强,独立性不足,抗挫折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弱,情绪稳定性能力差,而微信、微博、快手等自媒体热潮下产生的人际互动对比现实生活,更加简单、直接,对于伴随着家长、老师关注长大的当代大学生而言,快手,火山等视频APP,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显然能够更直接、更迅速地给予他们被关注、被认同的心理需求,能够提供高自尊和高价值感。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更充分、便捷地展示自己的优势,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较高的认可和尊严,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更易沉迷于网络,越来越远离现实生活,最终失去现实感。不过,网络空间中营造的炫目光彩,虽然夺目,但是却如昙花一现,没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很难保持长久,一代代的“网红”的兴起和没落无不证明了这个道理,但是人格尚未健全,自我意识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亟须引导。

2 自媒体是学生自我意识的镜子,学校或教师自我设限,涉足较少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人格逐渐完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统一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他人的意见,也对自我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自我交往中形成的,在交往和互动中,在被认识、被改造中逐渐形成。当前,学生因为对网络的依赖和迷恋,现实交往、互动变少,即使有现实的人际互动,在互动之初,也往往是以网络为媒介的。现实中的交往也是也网络中的初识为起点的。甚至,还有很多学生,虽然在现实中互相认识,但是彼此的认同却是通过在朋友圈互相点赞、评论,在微博中互相关注、互相转发而体现的。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和高校,自我设限,对于很多学生热衷和喜欢的手机APP,直接冠之以“低俗”“没有意义”等负性评价,用行政手段或纪律规范阻止学生使用,但是自身却不能放下“高高在上”的态度去研究和思考学生内心的需要,对学生共情不够,把他们推远了。学生在网络上展现的会是真实的自我。但是为了迎合他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截然不同,同时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将现实身份与个性化的网名进行对应存在工作困难,这部分学生有了危机状况也没有被及时关注。

3 自媒体受众广泛,信息传播广泛迅速,但是难于控制监管

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在校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爱好等内容随时发布,同时信息一旦产生传播,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激起同伴的共鸣。但是自媒体的特点是其所发布的内容只有特定的用户能够查看、评价,从而给教育工作者及时关注、引导学生心理动态造成了阻碍。尤其是各类直播软件、快手、火山等APP,自带推送功能,在这种传播主体遍布全国各地、信息源放射性迅速传播、非常容易就变成“井喷式”热点的情况下,传统的网络舆情的危机干预手段发挥将非常受限。

二 自媒体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

1 自媒体提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通过各类自媒体平台,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们可以高效、迅速、图文并茂地发布心理健康信息,进行心理测评、筛查。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微博、QQ、微信、论坛等自媒体平台与心理老师、心理朋辈辅导员进行即时地互动。这种互动,缩短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切感,获得了更大的感召力,扩大了工作实效。

2 自媒体开辟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新途径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往往是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课程、团体辅导、心理讲座、团体活动等形式,受众有限,同时时间、场地、师资等也有多重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迅速地普及性教育。然而通过自媒体平台的微信、微博、微课、网上论坛、沙龙、公众号、留言板等方式,不仅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地域、场地、人员限制地进行的各类知识传播,活动推广、宣传,而且可以跟平台用户及时进行一对一沟通、反馈。提高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互动性和普及性。

3 自媒体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领域

网络沟通更具便利性、互动性、灵活性,更加贴近青年学生的生活需求:通过实时互动的微课与微信,用更易为学生接受的网络手段及时回应各种困惑,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课堂延伸到线下,解决了时效性问题;通过便携易读的微书和更富个性及一对一交流的微坛,学生近距离感受各类心理知识、心理规律的力量,解决了亲和力问题;灵活多样的微行实践,把心理健康课的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兴趣爱好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心理知识、心理规律的入脑入心,解决了针对性问题。

三 自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1 放下架子,贴近学生,建立全方位的自媒体平台

要想发挥充分作用,有利于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就要给心理健康工作留有专门的空间,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的官方公众号等平台,以此吸引学生的关注度。有了关注度,才会有宣传、引导学生的机会。避免学生被“伪专家”或者是“伪官微”所推送的信息和进行的咨询服务误导。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应该抓住机遇,积极筹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自媒体平台,配置专业的心理健康网络工作人员,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在全方位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积极把握学生心理舆情的导向权,用积极关注、共情理解的心理健康工作理念来获取学生的关注。

2 营造积极、接纳、信任、温暖的自媒体平台氛围

以“认同感”为理念,以“融入感”为方法,以自媒体为平台,使学生在理智上形成共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意志上达到共同追求。当前高校学工类自媒体平台的定位,大多将自己定位于服务型平台,而且发布的内容大多是相关通知的推送,平台文章阅览率、回复率都偏低,关注度有限。而我们想要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媒体平台,是有明确自身定位的“官微”。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全体高校学生,以普及心理健康理念,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学校心理工作动态,招募朋辈辅导员,或者团体辅导参加者,以及对常见的学生心理困惑进行普及型解答和个体的心理咨询为主。只有做好准确的平台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媒体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工作,才能更有助于营造积极、信任、权威、有效的心理健康工作氛围。

3 扩大自媒体平台的辐射范围,开展综合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遵循“学生在哪里,教育就在那里”的理念,以微信、微博等为平台,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态,从而明确共性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微信有效、及时、便捷地回应个体困惑,帮助大学生解决个性困惑,通过微信交流引发价值共鸣和情感认同。从细微之处入手,针对社会时事、人生困惑等常见问题发声,在学生中逐渐形成影响力,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

自媒体的发展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中,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阵营,为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设了新的渠道,搭建了新的舞台。当然,也为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中的一员,倍感压力的同时,也应与时俱进,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掌握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和特点,提高把握新传媒方式的能力,用接纳、理解、包容的态度,全方位、多渠道地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生平等交流,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作用,卓有成效地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找准方向,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微信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