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的几点思考
——以“物质运输的途径”一节为例

2019-01-11孙淑娟

生物学教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血液循环血液途径

孙淑娟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济南 250100)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1]。设计准确的教学目标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而反观当前的教学,却经常出现教学目标迷失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①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仅仅是课程目标的复制,或摘抄他人的设计;②教学目标的表述模糊、抽象,形同虚设;③制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脱节,无法作为教学活动的评价指标。上述现象导致我们的教学出现随意性、盲目性、低效性。如何设计具体、准确、可操作、可评价的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呢?笔者结合济南版初中生物学“物质运输的途径”一节,简要谈谈自己对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的几点思考。

1 教学目标的设计

1.1 课程标准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标准是用清晰的行为动词阐述的一种宽泛性的课程目标,它表明了学习者在某一阶段学习后所要达成的预期的学习结果[2]。然而内容标准中的条目是高度概括的文字表述,需要教师将其细化、系列化,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采用行为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体现行为主体(可省略)、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要素[3]。

例如,设计“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节的教学目标时,第一步,分析内容标准的语法结构和关键词[4]。该节对应的内容标准是: 概述血液循环。其中“概述”是行为动词,“血液循环”是核心概念。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4]。“概述血液循环”之“血液循环”,会涉及到血液循环的概念、途径、意义等。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4]。“概述血液循环”之“概述”,指的是把事物的特征归结在一起,简单扼要地加以表述,其要旨在于“归纳”和“扼要”[5]。采用词汇意义展开的方式,可将它拓展为“解释”“区别”“阐明”等。至此,将拓展而来的行为动词和核心概念组合起来,便形成了更具体的目标: 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能阐明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及原因,并能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能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

1.2 充分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 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结合内容标准要求,仔细研读教材,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济南版“物质运输的途径”一节中教材的设计是: 由“静脉滴注的药液是如何抵达病灶”这一问题,引出血液循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和思考“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尝试概述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并分析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和原因,最后归纳总结血液循环的意义。对学情的分析是: 学生有过打吊瓶的经历,已经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的结构及功能,知道了在肺部和组织细胞处进行物质交换。但血液在人体内流动的路线、成分变化等过程是复杂且动态变化的,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分析,进一步确定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最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①通过小组绘图、分析图,准确地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②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分析,准确地阐明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及原因,并能用绘图的形式准确地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③通过小组交流、分析、归纳,用绘制表格比较等形式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④认同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学科思想。

2 教学目标的实施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实现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同时注意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以分析的方式进行的,而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将目标综合在一起实现的。如“物质运输的途径”一节,为达成以上设计的四个教学目标,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环环相扣的五个活动:

活动一,生活中的小问题。小明腿部伤口化脓,医生通过上臂静脉注射药物,药物是怎样达到病灶部位的呢?由生活中打点滴的问题入手,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即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

活动二,温故知新。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如: 三种血管的特征,血管中血液的流向,心脏的四腔及与之相连的血管,心脏中的瓣膜及心脏中血液的流向等知识,为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做准备。

活动三,探究之旅。以“一滴血的旅行”为主题,小组绘制“血流路线图”,并标出一滴血的旅行路线。在此基础上分析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及原因,用红色代表动脉血,蓝色代表静脉血,用红、蓝色笔在路线图中涂上颜色。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学科思想。

活动四,旅行总结。通过列表比较体循环和肺循环在功能、路线、规律等方面的不同和联系,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

活动五,学以致用。思考: 小明腿部伤口化脓,医生通过肌肉注射药物,药物到达病灶部位的途径;某同学煤气中毒,一氧化碳到达全身所经过的途径等问题,学习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认同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基于教学目标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获得知识结论,还能亲历获得新知的过程,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实现了活动设计与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

总之,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环节的核心,教师要设计具体、准确、可操作、可评价的教学目标,使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力争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同时重视生成的教学目标,这样才会使生物学课堂生动、高效且精彩起来。

猜你喜欢

血液循环血液途径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直立性眩晕怎么办?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胃口不好可能因为鞋挤脚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利用建模学习 落实概念教学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为什么皮肤划破后血液会自动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