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之殇(二)
2019-01-11张明远
文 张明远
上期谈了行业培训存在的种种“乱象”以及致乱之由,那么,从目前行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眼镜店从业者们究竟需要的什么样的培训?相关部门和专业培训机构该如何作为呢?
在此,有必要追溯一下眼镜零售领域专业技术演进的历程:作为一名老眼镜人,笔者自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眼镜行业,那时验光配镜处于“拜师学艺”的阶段,但是很多老师傅检影技术非常强,而且有的插片验光技术堪称一绝。当时取镜的周期长达一个月,而且验配业务供不应求:笔者所在的眼镜店每天只发10张号,为了获得配镜的机会,有的消费者半夜排队领取验光号。此时的眼镜架大都是简单的“琇琅架”“紫白架”,镜片都是玻璃镜片的“光学白托”(无色)“克罗克斯”(微蓝色)“克罗克赛”(微粉色),眼镜加工都是手工完成,对装配者个人的工艺技术要求较高。此后,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先进的检测和加工设备大量出现,再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度商业化的影响,在不少地方,眼镜店传统的工艺技术受到削弱。特别是在当下,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一些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验配设备纷纷出现,在为从业者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进一步助长了经营者浮躁的心态,“短平快”成了不少眼镜店老板追求的目标,从验光环节的“立等可取”,到培训领域的短期“创业班”,都反映了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消费者对于视觉健康更深层次的需求往往被忽视,眼镜店从业人员对于专业技术的诉求被淡化。
有鉴于此,在培训领域,的确有必要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拨乱反正。在笔者看来,适应当前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规范并完善专业培训市场,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1.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制定专门的培训教材。目前,在眼视光专业领域,既有大学本科的系列教材、职业学校的实用教材,也有职业培训的简易教材,但唯独没有供体制之外的的社会培训机构使用的专业培训教材,建议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相关力量编写专门的培训教材。
2.制定培训人员资质标准。目前,行业各种培训多如牛毛,培训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一些缺乏基本资质和水准的培训机构在利益驱使下,赤膊上阵,这种低水平、低档次的培训,不仅无法提高行业的整体专业水平,反而把被培训者搞得无所适从,有的甚至被严重误导。因此,制定培训资质标准刻不容缓。
3.倡导并实施系统化的培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种培训名目繁多,但都是碎片式的培训,有的只是非常吸引人的噱头,而缺乏实际内容。对此,一些花钱参加培训后的学员反映:“有些培训看起来似乎正是我所缺乏的,但实际一听就不是那么回事,更别说实际应用了,可是既然已经交了学费,就只好硬着头皮坚持听,反正时间也不是很长。”因此,适应从业者全面提升专业素质的需求,减少缺乏实效的碎片式的培训,代之以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很有必要。
4.企业培训亟待改善。目前,不少上游的企业为了扩大产品销路,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为客户进行产品方面的培训,有的培训人员根本不具备专业培训的资质和水平,只是照本宣科、按图索骥。在培训中,有的片面夸大产品特点和功效,给受培训的零售店员工造成一定的误导。有的甚至违反国家政策法规,为受训者发放各类“证书”。对于来自上游企业过多过滥的所谓专业(实则是产品宣传)培训,确有改善之必要。
5.严厉打击各类虚假宣传和培训。近年来,随着近视防控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少数不法经营者打着高科技、黑科技的旗号,以诸如“负离子”“纳米技术”“石墨烯”等所谓高新科技产品,举办各类培训说明会,误导眼镜行业从业者,进而欺骗消费者。更有甚者,打着“治疗近视”招牌的所谓实训店,动则收费几万元、十几万元,可治好的近视眼有几例呢?对于这类违反基本科学原理、无确切效果的所谓招商加盟或产品应用培训,有关监管机构应加大打击力度,还行业和市场一个干净的环境。
总而言之,加强行业专业培训的管理,即是改善行业生态的需要,更是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必经之路。为此,需要有关部门和全体同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