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掌握的哲学思维*
——以蒙古族为例

2019-01-11丽华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19年36期
关键词:蒙古族思政民族

丽华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高度肯定思政教育课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落实民族教育是民族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模范自治区,思政课也责无旁贷。

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最需精心引导栽培。民族大学生作为未来发展民族地区的主力军,其思政意识正确与否与本民族地区的稳定繁荣休戚相关。所以,思政教育使命重大。

1 有利于形成对祖国认同,反对独立分裂

重视民族思政教育,是我党思政工作的传统政治优势。高校在增强“五个认同”教育中理应担当大任。对祖国认同在“五个认同”维度里居首位,是民族意识在祖国问题的基本立场,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对祖国认同主要包含,对故土家园的看法,对国家的看法,对国家地位的看法,对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看法[1]。2003年新疆破获的“伊扎布特”反动组织案的成员主要是在校生。其目的是建立伊斯兰教权国家[2]。西藏“3·14”和新疆“7·5”事件的发生,都说明了爱国教育在高校的紧迫性。民族地区条件艰苦,实现现代化需要年轻的开拓者保卫者。民族大学生肩负着建设边疆的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既把他们培养成热爱祖国热爱边疆反对独立与分割的稳边兴边的爱国青年也要把他们培养成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富民固边的建设者。这是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现实要求。

2 有利于形成对中华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认同是指民族个体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及各民族个体之间的相互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础。十九大提出,培育命运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大学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能否形成。境内外敌对势力长期以来抓住我国边远地区教育相对落后、人才相对缺乏、经济滞后,实施“分化”战略。必须将民族团结教育寓于思政教育中。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2008年11月26日颁发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遵循。高校应开展各民族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课程,促进理解尊重,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团结。

3 有利于形成对中华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自信

伯林说“每个文化都是首悦耳抒情诗,我们只需去聆听它的韵律”。民族大学生是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接班人。增强民族大学生的责任感紧迫感,引导民族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同意识,是学校思政教育正视的问题。世居民族大学生受本民族文化熏陶深,热爱其文化。有时也会排斥其他民族文化甚至中华文化。要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求同存异,避免受一些黑色文化的侵袭和外来文化的腐蚀。元代统一中国后,汲取传统文化核心与主流的儒家文化,兼容并包,融汇了全国教育思想,使当时的教育思想较之前代更活跃有生机。在元朝的最高统治者看来,尊重知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巩固政权,加强统治的重要措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何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4 有利于形成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促进道路自信

道路认同包含,对四项基本原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看法。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思政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5 有利于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促进理论自信

共产党从成立就一直重视蒙古民族的解放事业。1923年在北京蒙藏学校选拔、培养、锻炼了第一批蒙古族共产主义者。如:乌兰夫、李裕智、多松年、吉雅泰、奎璧等,他们在蒙藏学校学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领导内蒙古人民走出黑暗。今天,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在思政课堂上重温历史和人民选择共产党的岁月,坚定对党的信念。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掌握的哲学思维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政教育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1 全面了解民族教学对象,把握系统思维

全面了解民族大学生个性及大学生的共性,因材施教。民族大学生持有本民族基因。以蒙古族为例,蒙古族历来重视团结教育[3]。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重要因素之一是争取了一切可以团结合作的力量,应对内部、潜在的危机和矛盾,协调了各方面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诸弟、诸子、诸臣进行了团结合作教育,为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维护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

蒙古族大学生自由精神足,保守性较少,较容易接受新鲜思想。兴趣较广,对新生文化和事物较敏感易被吸引。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在于创新思维强。缺点在于容易被外界干扰影响。

蒙古族学生从小参加农牧业生产劳动,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承受能力、独立性都很强。

蒙古族还把忠诚老实、尊老爱幼作为衡量一个人好坏的标准。肖大亨在其《北虏风俗》中写道:“蒙古人最厌恶狡猾和诡诈,而最敬重诚实直爽、智勇过人的人,他们也最信守条约”。这在倡导诚信的今天,仍有积极教育意义。

蒙古族历来重视对大自然的保护,不随意破坏草木场,更不污染水源。注意保护野生动物,反对滥捕滥杀行为。忽必烈时代就有“地有禁,取有时,怀羔时节,孕宇之时勿捕”的禁令。应该说,蒙古族生态文明思想由来已久。

蒙古族有恭敬、孝悌的教育传统,提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纲常,忠义居第一位。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记:由一个负有特别职责的衙门严治这种不孝之罪。在蒙古族音乐中,歌唱母亲的恩德至今仍是蒙古族音乐的一大主题[4]。这些优点都和现今思政教育里的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

性格特点方面,感性外向,喜形于色。因此,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变受教育者为教育者,鼓励成为教育主体。学校提供平台,激发潜力。

蒙古族来自经济落后、教育基础差的封闭地区。生活经验足但社会经验不足。民族文化掌握得多,汉文化及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掌握得少。那么就应该在思政教育中把这些短板给补齐。

还要考虑大学生的共性。思政课的教育对象是刚刚高中毕业,离开家乡,在陌生与不适中走进象牙塔的年轻人,心理活动不稳定。有从家庭解放的轻松感又有独立生活的压力感,内心世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和巩固。所以针对大一学生的普适的心理疏导也是必不可缺的。

2 高度重视思政教师队伍,持有战略思维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长期以来,内蒙古高校思政教师引路学生成长,尽职履责,贡献卓著。新时代,民族思政教师队伍需再上新台阶。

有些学校把思政队伍建设视为软任务,对蒙古族思政教育更没有特殊思考过,思想上不主动关心、投入和支持不足。有的认为思政课专业素养要求不高,压力小,谁都可以讲。在大学生中做的一次关于思政课重要程度的调查结果是,非常重要13%,一般重要30%,不太重要57%。很多年轻人相较于思政理论专业,他们更愿意学习经济、法律、理工等热门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专业思政理论课教师资源的后备人才不足。要改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观念。招聘要重视专业要求,要选拔精通蒙古族语言,充满激情、充满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的思政教师队伍,严把入口关。要注重在职思政教师的继续教育,促使知识更新,为大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精神食粮。

要提高思政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思政教师收入低、认可程度低。很多人把该岗位视为“跳板”,一有机会就调入行政岗位、导致队伍不稳定。调研显示,思政老师地位比专业老师偏低26.3%是,34.6%有一些,18.4%不是,20.7%说不清[5]。在内蒙古地区的本科院校,每年都有包括国家创新基金以及“挑战杯”学术竞赛等许多大规模学术科研活动。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的课题中标率低。优化队伍建设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在年龄结构上,要改变纯年轻化趋势,采取老中青结合形式,促进传帮带。在学历结构上,要逐渐提高研究生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实现高学历工作队伍的建立。对在岗少数民族思政工作者给予政策倾斜,为他们创造便利条件,解决后顾之忧。对于继续留在学生思政工作岗位上的中青年骨干,要重点培养。

培养思政名师。很多思政教师一辈子都在从事同样工作。但是每年的授课对象不同,不能老生常谈重复旧内容。思政教师应积极参加时政学习、专业学习。时政学习应该与党校教师一样。每有重大会议,第一时间去领会精神,把最新精神传递给学生。学校或全国有一个专业课学习总体规划,逐年打造一个业务精湛“又红又专”的思政专业队伍。比如中华文化培训、红色文化培训、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传统培训、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培训等内容,提高综合能力。

3 教学内容高度接近民族特色,贯彻联系思维

用蒙古族学生喜闻乐见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历史故事讲解思政内容,实现“生活教育”。如重视团结的阿阑豁阿“五箭训子”的传说、表现人民幽默和机智的巴拉根仓故事、赞颂人民的勇敢和斗争精神的沙格德尔故事等。敦促其阅读《元朝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蒙古族三大史书,培养分析历史问题能力。还要防止民族意识过强,培植中华民族情怀以及国际视野。通过形势教育,拓宽眼界,增长见识,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思政教育还要联系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能力,开展职业规划等内容,帮助学生早日立足社会掌握发展的本领,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1952年11月,毛泽东在接见西藏致敬团时曾尖锐地指出:“如果共产党不能帮助你们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和文化,那共产党就没有什么用处。”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任务,也关涉社会民生,也是党建开展好的前提,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思政课努力提升自己的课程效果,达到点线面全方位的联系。

4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学形式应有实践思维

用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涵养校园文化,将思政教育贯彻其中,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高度。文艺活动包括民族音乐会、好来宝比赛,民歌舞蹈比赛,民族服装表演等。体育活动包括那达慕、博克比赛等。也可以有现场教学,例如参观蒙古族风格的地方(如昭君墓、民族企业)等,潜移默化地熏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智慧,从而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当志愿者以及勤工俭学,学会承担责任增加立世的能力[6]。多数蒙古族大学生来自牧区半农半牧区,生活条件艰苦,从小就参加农业劳动,热爱劳动。上学时就读于离家较远的乡镇苏木,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自然条件变化大,环境适应能力强。所以他们有实践的基础能力。为了贯彻思政教育,学校如果能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那么他们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快速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

5 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理念有创新思维

思政教育课需要与专业课程高度融合,教育理念需要创新,做有生命力的思政教育工作[7]。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大一学生有思政教育课。其他年段就没有思政课程了。那么其他年段的学生就不需要思政教育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随着大学生涯的推进,大二、大三、大四时,认识世界和社会的专业知识更加丰富,这时更需要思政学科的把关。尤其少数民族学生,以蒙古族为例。如果学生学习的是蒙授内容,他的民族意识可能会更加地强化。这时就需要全方位的引导,避免成为民族偏激论者。如果他从大二开始不接触民族专业内容,民族意识开始弱化。这个时候还需要增强其民族记忆。因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祖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传承民族文化责任者不能够推卸身上的重任。所以,当前的思政课的教学理念需要创新,需要与专业课程的开展同步跟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日本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概念,但是他们时刻通过各种方法、手段,传播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并同样重视对高校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教学形式上没有进行专门的责任划分,而是通过历史、公民教育、宗教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课程,采取课堂教授、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这种教学理念之所以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是因为思政教育是全覆盖无死角的普适教育,由各学科教师共同担任其教师。2014年以来,上海大学率先开设“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引领学生在“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的交汇点”上思考未来,规划人生。5年来,150 名教授,11 门新课(6 门已上线),9 部著作。这“不是思政课的思政课”打开了学员的“脑洞”,创造了“金课”[8]。

猜你喜欢

蒙古族思政民族
我们的民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