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活动设计的关注点

2019-01-11伍阳斌四川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

教书育人 2019年29期
关键词:工具师生目标

伍阳斌 (四川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

课堂教学是师生合目的性共时共为的课堂活动的过程。没有课堂活动,就没有课堂教学的发生。

课堂教学场域下的师生活动是多向呼应的,并且是同时长存在的(都活动了40/45 分钟)。既有外显性的,也有内隐性的。外显性的活动,有型有态,客观可察,而内隐性的活动,如静思默想、静听默观、内省内觉,不易外显,但还是可以从环境、氛围、神情姿态和最终外显行为上得到间接反映。课堂场域,教师和学生不存在“不活动”的时段。惯常认为,教师在活动,学生就没有活动;学生在活动,教师就没有活动。于是,就出现了师生活动瓜分课堂时间,甚至规定各自活动时长加起来就是课堂总时间的做法。这种“分裂性”“对立性”的时间观、活动观、课堂观,没有准确反映课堂教学的本真状态。

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根本上有赖于课堂活动的展开。那么,课堂究竟应该展开怎样的教学活动?虽然有因为过程存在不确定性而会产生不可预知的需要临场驾驭的生成性活动,但更主要的课堂活动却离不开课前设计,既包括对侧重教师方的活动设计,也包括对侧重学生方的活动设计。从“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思想出发,课堂活动设计,重在设计学生方的课堂活动,教师方的活动更多的是要根据学生方的活动需求而产生。但不管对哪一方的活动设计,都需要回答好活动是否有明确的内涵和目的、是否体现了学科本质特点、是否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等问题。

要让课堂活动发挥价值,承载达成教学目标的重任,让师生都“生活”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实现生命的互相影响,设计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维度。

一、准确定位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定位的参照依据是课程目标和当堂课的教学目标。这就意味着:第一,课堂活动设计需体现“以活动促发展”的主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知识、情意、价值观、人格等得到有效发展;第二,课堂活动需体现与教学目标的吻合性,尤其要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取向的基础上,对准当堂课具体教学内容与任务以及方法路径选择,让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化解任务的功能;第三,课堂活动除了活动任务本身这个内容,还需承载程序性知识内容,诸如问题性、策略性、情感性、技能性等,不仅让学生完成活动任务,还要学习领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调动、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流程技能,丰富经历与智慧。

活动目标定位准确,则活动个体具有明确的行为指向,群体间的行为也会形成合力,这样的课堂活动,才能环环相扣有序推进,导引出教育性价值。

二、充实安排活动任务

教学目标的落实依靠师生活动任务,教学目标的落实依靠师生活动任务的驱动。因此,活动的任务安排须体现一定的充实度,让课堂教学成为无缝的“活动链”。需要考虑以下四点:一是活动对全班学生是有效的,每位学生能参与体验,生活于“无间道”,都在以规定的方式或自主的方式完成任务,提交结果,生成质量;二是为解决课堂所面临的学科真实问题和学习真实问题的活动量度和强度是足够的,虽然在推进序列上体现缓急、高低、动静等的转换,但活动量度和强度整体上是与课堂任务目标、教学目标的突破相切合匹配;三是过滤与排除掉表面、机械、单纯的仪式化、形式化动作现象,而“真正体现认知思维引导与情感体验”等内涵要素,“协调融合技能操作、情感体验与思维认知发展”,促进活动主体有丰富而深刻的能力素养提升。四是根据学习心理特点、学生状态氛围、教学内在逻辑,科学合理布局,以呼应教学需求和教学节奏。

活动任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通常情况下,完成较高难度和较多数量任务的时间越短、质量越高,则说明课堂活动成效越好。因此,活动任务的充实度并不表现为活动的频繁度和转换的快捷度,而“重在活动的实在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为达到目标而处于高认知水平的状态,即体现在活动的‘质性’要求”。

三、充分调动活动主体

活动主体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所谓调动,就是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卷入、投入,承担任务,展开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原有知识技能结构的重建。

个体学习活动包括读看、聆听、思考、提问、发言、操作、展示等行为,这是对学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思维的全面调动。个体活动重在自主性、自为性、自控性。群体活动要看是否由个体或小组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内部成员和共同体之间的学习行动是否“风生水起”、鲜活灵动、互激互发、呼应配合。群体活动重在合作性、互动性、影响性。

当然,调动活动主体还可通过对活动“力度”“程度”“效度”的评价来实现,形成良性激励机制,用多元多维的信息反馈和信息刺激,促进和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承担活动的自信心和保证活动质量的责任感。

四、确保活动适切适度

活动成效获得与活动的组织策略紧密相关。恰如其分地、恰到好处地展开课堂活动,应该成为教学的追求。这既要研判目的价值需求,又要研判当前教学情境的类型、层次、要求等真实处境,还要尊重学习者兴趣、认知、经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保证活动主体有组织地参与,有自由发挥的民主空间。当然,活动设计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张力,有一定的灵活性,便于随时调整、收缩、延展、取舍,能从容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面对什么情境,面临什么任务,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把这些影响因素综合起来考量,在恰当的时机选取最合适的活动及活动方式。不过,这一切又都必须遵循基本的课堂规律、学科属性和活动特质这个总前提。

五、合理使用工具媒介

活动理论认为,人类的活动必须有工具。而教学中的活动工具既指仪器、书本、电脑、投影、学案、试卷等物质性工具,也指概念、语言、图式、符号、技术等心理性工具。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物质性工具与心理性工具借助信息技术媒介已经进入到深度融合形态。这为课堂活动实现时空地域的拓展、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和对学习者多感官全身心地调动提供了极大可能,为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助、资源互通、智慧共享提供了有效支撑。不过,这也为工具的选择使用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要充分考虑工具使用的可行性。

首先,满足活动需求的物质性工具、心理性工具准备要充分。其次,工具的使用要在恰当的时机,如引出学习内容、变革活动结构、改变活动策略、调节互动方式、转变信息传输形态等等节点时,能够发挥好工具的支撑或辅助作用。再次,工具使用方法得当,操作流畅,减少和杜绝对教学进程的滞碍。

六、平稳推进活动过程

“课堂活动不是单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公共场合的社会性(合作性)行为”。这就告知我们,与学习情境、心理预期、问题解决需求相背离相冲突的大起大落的活动,会引起课堂的混乱和教学的无序,失去教育价值。只有平稳推进,才能生成课堂生态,为教学赋能,完成教学任务目标。

设计活动时,既要思考大时段上活动“起承转合”的自然连贯,体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特点,又要思考活动内部诸要素的和谐与协调,发挥整合效应提升内在品质。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平稳推进,让学习主体在活动情境中实操作、真合作、深思考、获经验、有成长。

当然,活动平稳推进,还有赖于在课堂场域中的氛围营造和过程把控,在保护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的前提下有效组织与干预,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

猜你喜欢

工具师生目标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